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下载本文

代“文”字辈时早已退化成昏聩、腐化、无能的一辈:贾敬醉心丹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则庸碌古板、不通庶务。从第四代“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环,到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等,更是堕落为聚赌嫖娼、淫纵放荡之徒。贾府的隆盛基业,终于要毁在后代儿孙的手上了。

生在这样的家族之中,贾宝玉是最后一个被寄予了殷切希望的继承者。贾政夫妇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用尽一切心机,用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期望他成为贾家百年之基的继承人。然而,贾政无法培养出一个孝子,“处于封建末世的贵族地主阶级,只能在本阶级的内部造就出两种人物,一种是‘浪子’,一种是‘逆子’”。性格乖谬的贾宝玉就是一个“浪子”,一个“逆子”。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末世,最终不得不和他的家族一起悲剧收场。

所以说,贾宝玉的悲剧首先就是贾府的悲剧,也就是整个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悲剧。贾宝玉的悲剧形象,揭示了这个阶级,这个社会不得不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而这正是对这个社会、这种制度最为深刻的批判。

(二)作者通过贾宝玉的悲剧形象写出了自己对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强烈反思,这些反思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对“入世”思想的批判和否定。这是宝玉叛逆性格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反对“仕途经济”,把科举说是“沽名钓禄之阶”,将醉心仕途的人痛斥为“国贼禄鬼”,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个杀身成仁的最高封建道德也认为是胡闹,认为“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种叛逆思想,构成了贾宝玉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来律己律人。这种思想就是对儒家“学而优则仕”和“君子杀身以成仁”等封建教条的批判和否定,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批判和否定。

二是体现在宝玉的性别观念上。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礼教思想中,夫权与君权、父权并为三纲,男性是高贵的,女性是卑贱的。男性是世界的主宰,在生活中女性必须无条件的服从自己的父亲和丈夫,只能成为男性的装饰品和玩物,就连大观园中的那些女性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虽然他们有着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在封建礼教面前,他们和天下的所有女性一样,都是牺牲品,甚至连嫁入皇宫的元春也是如此,这就是那个时代赋予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然而,在宝玉的眼中却是另外的情况,女子都是清爽的,男子都是浊臭的,这种“男贱女贵”的看法正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深刻批判。

三是体现在宝玉对儒、释、道的整体认识上。贾宝玉的世界观是复杂的,尤其是对儒、释、道的批判。在反对儒家思想的同时,他也批判道家与释家,尽管

他最终选择了皈依佛门。不过他对这三者的批判是有差别的。对于儒家的思想他是极度反对其内容,但是并不反对其形式,而对释、道两家却是批判其混盖庙、乱敬神的形式,但却肯定了其包含哲学思想的内容。

可见,作者对宝玉悲剧形象的描写,正是为歌颂作者心目中的女性青春的美而服务的。

最后贾宝玉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也是曹雪芹对“才子佳人”小说陈旧模式的一种突破。

在《红楼梦》创作之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些作品中,大都是男女一见倾心,然后经历一番斗争,最终“状元及第,奉旨完婚”。这类故事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最终使小说完全成了一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正是对这种模式的否定。

贾宝玉不是一个才富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不仅如此,他还极其厌恶“仕途经济”,他不是封建的思想意识下的“才子”,而是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也不是一个正统意识下的“淑女”,她爱宝玉只是因为彼此的理解,她从不曾劝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这种超脱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一切的纯真爱情。

然而,这种爱情违反了传统道德的要求,也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们,尤其是给宝玉规定的生活道路。最终只能是一个凄美的悲剧。这种悲剧的描写,彻底改变了已往“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方法方式与最终结局,从而使《红楼梦》有了高于已往任何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以说,贾宝玉的悲剧,实际上是作者对传统写法的一种突破,是小说思想性的一个极大突破。

总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悲剧,它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应该说是他内在的悲剧细胞成就了外在的悲剧条件。同时,这个悲剧对于整个《红楼梦》以及创作者本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贾宝玉的悲剧就是贾府的悲剧,就是整个地主阶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最后,它也是作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张庆善 刘永良《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05-01

【2】陈曦钟《红楼疑思录》新华出版社 2000-01-01 【3】胡文彬《魂牵梦萦红楼情》中国书店 2000-01-01 【4】高语罕《红楼梦宝藏》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9-07-01 【5】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01-01 【6】吴颖《红楼梦人物新析》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04-01 【7】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新知三联书店 1983-09-01

结 论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红楼梦》全书从“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