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2)X22不可能等于2X。 ( ) (3)10=4X-8不是方程。 ( ) (4)方程都是等式。 ( ) 2.下面哪些是方程,在括号里打上√.

(1)X+3=28( ) (2)32X>64( ) (3)56+X-8 ( ) (4)15÷X=1( ) 3.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2X+8.1=18.1是( ) A.是等式不是方程 B.方程 (2)4X<800( ) A.不是方程 B.是方程

(3)在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 A.111A B.3B-7 C.X÷10=7

答案:1.(1)√(2)(×)(3)(×)(4)(√) 2.(1)X+3=28( √ ) (2)32X>64( × ) (3)56+X-8 ( × ) (4)15÷X=1( √ )

3. (1)B (2)A (3)C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本节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布置作业

1.含有( )的( )叫做方程。 2.判断下的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等式都是方程。 ( ) (3)X=0是方程。 ( ) (4)9.3-1.3=10-2是等式。 ( ) 3.下面哪些是方程,在括号里打上√.

(1)20-8=12 ( ) (2)24-X=17( )

(3)X=5 ( ) (4)A+4=56( )

答案:1.未知数 等式 2.(1)×(2)×(3)√ (4)√ 3.(1)20-8=12 ( × ) (2)24-X=17( √ ) (3)X=5 ( √ ) (4)A+4=56( √ ) ?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 等式 l00+X>200,

100+X<300 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 教学反思

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的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新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这儿有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1—13,你们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到,老师也能猜到你抽到的这张扑克牌是什么,谁愿意试试?

生: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牌面)。

师:请将扑克牌代表的数先乘2,再加上3,再把所得的和乘5,最后减去25,看看结果是多少?

生算后报出结果,教师利用列方程快速求出结果,报出牌面的数字。待学生无限惊讶时, 引导学生猜想:“老师怎么能这么快知道同学们手中的牌呢?”

生:你一定是倒推的,将得数加上25,除以5,减去3,再除以2。 师:你知道其中的秘密了,真了不起!老师能这么快知道你们抽的是什么牌,是因为数学王国的一位新朋友帮了我的忙,今天我们就能认识它。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方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课最后一环节的“游戏揭密”不仅沟通了数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资源

根据图a和图b,可以判断图c中的天平( )端将下沉.(填“左”或“右”)

答案:由图a可知:2个方块>5个球, 那么:1个方块>2.5个球>2个球。 由图b可知:2个三角>1个方块;

又因为1个方块>2个球,X k B 1 . c o m 所以1个方块>2个球, 所以2个三角>2个球, 那么:1个三角>1个球。 所以向右下沉。 说课设计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理解方程的意义,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

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来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