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 下载本文

讳。

五、咒语

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它是原始人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延伸和发展,妄称“神灵的语言”,有通神、降妖、克敌、驱邪、治病以及赐福之功。根据咒语的内容和功用,可将咒语分为两类:一是善意的祝辞,通过念诵口诀来为自己或他人祈福避邪,消弭灾祸。另一类是恶意的诅辞,通过念诵口诀降灾祸于仇敌,加害于人。

六、绕口令

又称拗口令、急口令,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变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第九章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它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

第一节:民间音乐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通称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历来是其他三类音

乐的来源和基础。民间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功能性很强的艺术。在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先后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五大门类。

一、民间歌曲

在不同的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在传播中形成“号子” “小调”四大类。

(一)号子,产生并适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唱词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也有即兴的生活内容,音乐有强烈的节奏感,大多采用“一领众唱”形式,形成交错重叠的歌唱。

(二) 山歌,即山野之歌。传播环境主要是山区、高原及草原,也是在劳动生活中咏唱。不受特定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悠长、自由、奔放的题材特征。

(三)田歌,是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在整体特征方面介于号子与山歌之间。运用“领合”手段,但音乐性格却很自由。

(四)小调,是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二、民间歌舞

民间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构成“民间歌舞”。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大多是载歌载舞,

第17页,共22页

、“山歌”、“田歌”、

歌舞并重。

三、民间器乐

即用民间器乐演奏的音乐。它是民间音乐中唯一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仅通过乐器作为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民间器乐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表现形式可以分成独奏和合奏两种。

四、民间说唱音乐

民间说唱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它融文学(说、念白)、音乐(唱腔、伴奏)、戏剧(表情、动作)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从基本表现手段的角度,一般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两个大类。民间说唱音乐的结构,可以分成三大类,即曲牌体、板腔体和单曲体。每个曲种基本采用一种结构原则。民间说唱的另一突出特征是它的专业化趋向。致使一般民间音乐的即兴性、随意性特点相对减弱,而规范性、程式性及艺术表现的稳定性随之加强。导致另一个结果是流派纷呈。

五、民间戏曲音乐即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在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中,戏曲代表了它的最高阶段。

第二节:民间舞蹈 一、民间舞蹈的产生背景

汉族世世代代主要生活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农业文化区内。传统的心理机制及农业劳动的习惯性生理动态,自然的映射在舞蹈艺术中。

二、民间舞蹈的分布汉族民间舞蹈受地域、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南方与北方不同的风貌。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北方有以四大秧歌为主的各路秧歌。

(一)花鼓、花灯、与采茶。表演班子都由旦(女)、丑(男女都有)、生(男)组成。 1、湖南地花鼓。又称地花鼓、花鼓、花灯、花鼓戏。盛行于湘中、湘北、湘西等地区。 2、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云、贵、川的花灯“崴”是形成的” S”形,成为云南舞蹈的突出特征。

3、江苏花鼓。演员手持轻便灵巧的小道具,即兴编词。 4、安徽花鼓灯。皖北淮河两岸。

5、采茶。采茶少女在优雅委婉的舞曲中,表演柔和、纤细、轻快、灵活的采茶动作。 (一)北方秧歌

1、山东的三大秧歌 (鼓子、海阳、胶州 )是山东民众刚直、豁达的性格象征。 2、东北秧歌。动作强劲,音响强烈。

第18页,共22页

3、陕北秧歌。陕北的榆林与延安大部分地区。给人以深刻影响的是“扭” 、“唱”、“场图”的艺术效果。4、河北秧歌。流传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表演“过街”和“打场”。三、民间舞蹈的表演特征

中国民间舞蹈总是与音乐或歌曲相结合,人们习惯将歌与舞连在一起称作“歌舞”。与舞相结合的,又分以歌伴舞、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三种。

(一)民间舞蹈演员用道具来表情达意,是汉族民众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 (二)不论北方的秧歌还是南方的花鼓或花灯,舞的动态是“扭” 。 (三)汉族民间舞蹈注重“线”与“圆”的呈现。 (四)北方舞蹈动作粗犷激烈,南方舞蹈动作柔和轻盈。 四、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一)以文娱活动辞旧迎新是民间舞蹈最广泛的社会功能。 (二)民间舞蹈还有着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

(三)舞蹈还有传授人类自身生产的知识,激起两性之间情感交流的功能,最初产生于增值人口以战胜大自然和敌对部族的需要。

(四)实用的功能逐渐减弱,表达感情和满足审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成为今天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民间戏曲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交流

原在先秦时代,民间流行着“傩”与“蜡”等极有宗教性又有生产性的习俗。都包含了喜剧性因素。巫觋以歌舞降神为职业,他们是民间戏曲的最初一代培育者。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巫风流行,而以楚国为盛,巫觋迎神送神所唱的歌辞透露出戏剧的萌芽。秦汉以后,中国民间诸般伎艺有了一种汇合的趋向。歌舞、杂技等在一起表演,统称散乐、百戏或角抵。汉代《东海黄公》是“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的开端” 。东汉以后,佛教的寺院和道教的宫观在宗教性的节日中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游乐,相沿成俗。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寺庙成了与市井游艺场所并立的大众化游乐场。宗教节日活动是民间戏曲赖以形成的基础。

南北朝以来,民间不断有精彩的小戏出现,不仅流行于市井寺庙,而且进入了宫廷。隋唐以后,日益发达的叙事文学为戏曲的形成开拓了更加宽阔的道路。寺庙里讲唱“变文”作为一个新品种,为中国戏曲展开了说说唱唱的基本格式,并且提供了可以登台使用的脚本。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传奇艺术在文人

第19页,共22页

的手中不断地“雅”化,渐渐失去民间戏曲的特色,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衰落。

二、民间小戏的类型现代尚存的民间小戏因其来源、样式和分布流传区域的不同可分这样几个类型:

(一)宗教戏剧类,都是在宗教性节日习俗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鲜明的娱神特色。 (二)花鼓、采茶类,流行于长江流域,有花鼓戏、采茶戏、灯戏、杨花柳等不同名称。 (三)秧歌类,每年正月民间有“社火”表演,也叫“闹秧歌” (四)说唱类,南北各地民间都有。

(五)傀儡、影戏类,傀儡戏来源是古代丧葬礼俗的俑人。宋代傀儡戏进入全盛时代。影戏起源也很早。据说汉代方士招魂便有类似后代影戏的表演。现存的影戏因其影人所用材料和造型种类流布区域不同有不同称谓。

三、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的关系至为密切。岁时节日演戏至今仍为南北各地普遍传承的习惯。有些民间戏剧剧种,如各地的傩戏,则完全靠宗教习俗而存在,在民俗宗教信仰习俗中缓慢发展。民间戏曲与人生礼仪也密切相关。中国各地的民间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明清时代行业性的民间信仰十分发达,各行艺人都奉祀本行的祖师。旧时民间戏班演出时,还有各种宗教性的仪式相沿成俗。民间戏曲艺人有过许多禁忌。

民间戏曲是在民族土壤上萌生滋长的艺术。内容除歌颂忠孝节义者之外,更常见的是违背封建礼教的男欢女爱的题材。

第四节: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在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之外,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今天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门家创作的艺术,是城乡广大民众自己创造、自己享用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有很大的自发性。大多数民间美术品多具有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 ,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产物。

一、民间工艺美术源于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民间美术品产生的根本动因。人们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出众多精美的民间美术品。民间艺人制作民间美术品虽是为满足民众的需要,同时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进行美化和加工,以表达民众的精神愿望。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精神需求的产物民间美术品源自民众的物质需要,同时美化民众生活,反映出民众丰富的精神生活。更有相当多的民间美术品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祝福祈祥、镇恶辟邪、生殖崇拜成为这类民间美术品的重要内涵。年画,门神,纸马,剪纸。

第十三章民间游戏娱乐

第20页,共22页

、“扭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