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下载本文

本题关键是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得到两个物体的运动规律,明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基础问题。 6.【答案】A

【解析】

解:A、当小球到达最高点弹力为零时,重力提供向心力,有mg=v=

,即当速度v=

时,杆子所受的弹力为零.故A正确.

,解得

B、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故B错误. C、小球在最高点,若增大而减小,若v而增大.故C、D错误. 故选:A.

小球在最高点,杆子可以表现为支持力,也可以表现为拉力,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杆子对小球的作用力随速度变化的关系.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小球做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知道最高点的临界情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7.【答案】B

【解析】

,则有:,则有:

,杆子的作用力随着速度的,杆子的作用力随着速度增大

解:A未加力F时,受力平衡,此时弹簧压缩量为x1,由平衡条件得:mg=kx1,解得:x1=

B刚好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有平衡得:mg=kx2,解得:x2=

A、A上升的初始时刻受重力,弹簧弹力和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大小为:a=

=

=2g,故A错误;

B、A上升过程弹簧压缩量先减小,此时合力向上减小,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弹簧被拉长,伸长量增加,弹力增大。合力仍向上且减小,所以物体继续加速上升,整个过程速度一直增大,故B正确;

第9页,共18页

C、由上面分析可得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为:x=x1+x2=

,故C错误;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则知弹簧对A和对B的弹力存在三个物体,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对A分别在加力F前、后受力分析,利用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对B受力分析利用平衡列式求解即可。

本题是含有弹簧的平衡问题,关键是分析两个状态弹簧的伸缩量和弹力,再由几何关系研究A上升距离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8.【答案】BC

【解析】

【分析】

小船在河水中参与了两个运动,一是随水流向下的运动,二是船在静水中的运动,则由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确定答案。

船渡河时,当船头正对河岸运行时渡河时间最短;而当船速大于水速时,船可以垂直河岸过河。 【解答】

AB.要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应正对河岸前进,故渡河时间

,故A错误,B正确;

C.由于船速大于水速,所以当船的合速度正对河岸时,船垂直过河,此时船头应偏向上游,故C正确;

D.船在河中的速度与船头的指向有关,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故运动速度有多种可能,故D错误; 故选BC。 9.【答案】BC

【解析】

解:A、甲中P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甲中P物体不受外力,故甲中P没有相对于Q的运动趋势,故甲中P不受摩擦力;乙中P也是平衡状态,但P的重力使P

第10页,共18页

有一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故Q对P有向上摩擦力,故P受与F方向相同的摩擦力;故A错误,B正确;

C、如果甲中P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甲中Q有相对于P向右运动的趋势,故甲中P受摩擦力方向向右,方向与F方向相同;乙中P也是做加速运动,但P的重力使P有一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故Q对P有向上摩擦力,故P受与F方向相同的摩擦力.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甲图因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受力平衡,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

2.乙图因两物体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

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是摩擦力中的重点,一般是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采用假设法. 10.【答案】CD

【解析】

解:A、B、C以两个小球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F在三个方向时整体的受力图,根据平衡条件得知:F与T的合力与重力mg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力的合成图可知,当F与绳子oa垂直时,F有最小值,即图中2位置,F的最小值为:

Fmin=2mgsinθ=mg.故AB错误,C正确.

D、当F竖直向上时,F=2mg;当F水平向右时,由平衡条件得F=2mgtanθ=

mg,则2mg>F>mg,而

mg在这个范围内,所以F可能为

mg.故D正确. 故选:CD.

以两个小球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作出力图,根据平衡条件,分

第11页,共18页

析F可能的值.

本题是隐含的临界问题,运用图解法确定出F的范围,再进行选择. 11.【答案】AC

【解析】

解:本题可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若两次小球都落在BC水平面上,则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运动的时间相同,水平距离之比等于水平初速度之比为1:2;

②若两次小球都落在斜面AB上,设斜面倾角为θ,则有在沿斜面垂直的方向上(注意这只是一个分运动),小球作自由落体运动,设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 则:tanθ==比为1:4;

③若第一次落在斜面AB上,第二次落在水平面BC上,根据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知其水平位移比值在1:2到1:4之间。 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因为不知道小球的具体落地点,所以可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两次小球都落在水平面BC上;②两次小球都落在斜面AB上;③第一次落在斜面AB上,第二次落在水平面BC上。再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知道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与初速度、物体的质量等无关。

12.【答案】ABC

【解析】

,解得t=

,水平位移x=v0t=

;故水平位移之

解:A、由速度时间图线可知,小球上升的加速度大小为:a1=

m/s2=12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1,解得阻力为:f=ma1-mg=12-10N=2N,则重

第12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