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 下载本文

识:指文名不识。 ⑦与:给。 ⑧佣作:被雇佣劳作。 ⑨偿: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感到奇怪。 ⑴遍:尽 ⑵遂:最终、于是 ⑶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道理】: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12、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1]为(W?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2]桂椒:香料。 [3]缀(zhuì):点缀。[4]玫瑰(m?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5]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6]椟(dú):小盒。还:退回。[7]鬻(yù):卖。 【译文】:

有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名贵木料做小盒子,用香料把盒子熏香,还用珠宝、美玉、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这真是善于卖盒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 【寓意】: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13、郑人买履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lǚ)者,先自度③(du?)其足,而置之④其坐⑤(zu?)。至之市,而忘操⑥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乃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dù),无⑧自信也。”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④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⑥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⑧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

,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4、弓杯蛇影

乐(yua)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cì)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wù)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fǒu)?”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ch?n)疴(kē)顿愈。 【注释】: ?选自《晋书》。 ?尝:曾经。 ?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久阔:久别不见。 ?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意甚恶之:心里非常厌恶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 ?于时:在当时。 ?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⑴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⑵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 ⑶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⑷意:意料,想。 ⑸不:同“否”。 ⑹所以:因由,原因。 ⑺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⑻沈疴: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译文】: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有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还用漆画了一条蛇。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寓意】: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5、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a)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zhāng)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

: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位今山西长子县西 3、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指它发出「精卫」之鸣叫声而得名。詨,呼叫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寓意】: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6、爱屋及乌

纣①死,武王皇皇②,若天下之未定③。召④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⑤。何如?” 【注释】:

①纣:商纣王 ②皇:通“惶”,害怕。③定:安定 ④召:召见 ⑤ 胥余:奴隶或刑徒,指下人 【译文】: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下人。大王你看怎么样?” 【寓意】: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17、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o)于金陵①安乐寺,画四龙于②壁,不点③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dàn)④,因⑤点其一。须臾⑥,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jiē)⑦在。 【注释】: ①金陵:江苏南京龙 ②于:在 ③点:画 ④诞:荒唐的;不合情理的 ⑤因:于是 ⑥须臾:片刻 ⑦皆:都 【译文】: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 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 【寓意】: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18、朝三暮四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sǔn)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

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xù),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释】: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译文】: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注释】:?鬻(yù)——卖。 ?誉——夸耀。 ?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 ?或曰——有的人说。 ?莫不——没有不 ?应——回答 ?或——有人 ?“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⑴ 坚——坚固 ⑵ 以——用 ⑶俄而——片刻、一会儿 ⑷莫能——没有什么。 ⑸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寓意】: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0、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