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下载本文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9页 共89页

炉墙 平整,有少量剥蚀,一处最大面平整,垂直裂缝2积不超过0.1m每条缝宽小于垂直裂缝不超5mm,无横裂缝 过8mm无横裂缝 有剥蚀,最大处2不超过0.25m垂直裂缝宽不超过10mm,无横裂缝,有个别错台,个别炭化室宽度有变化 ,但不影响正常推焦 剥蚀最大处不2超过0.5m垂直裂缝宽不超过15mm一个墙面裂缝不超过2条,无横裂缝,有错台及炭化室宽有变化 ,但不影响正常推焦 剥蚀最大处不2超过1m垂直裂缝宽不超过20mm一个墙面裂缝不超过2条,无横裂缝,有错台及炭化室宽有变化 ,但不影响正常推焦 炉柱平均曲度小于30mm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护炉铁件 90%个别的不小于85%,弹簧负荷符合规定保护板、炉门框无大裂缝 炉柱平均曲度小于40mm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85%个别的不小于80%,无失效弹簧,保护板、炉门框无大裂缝 炉柱平均曲度小于50mm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80%,无失效弹簧,保护板、炉门框无大裂缝 炉柱平均曲度小于50mm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80%,弹簧仍超保护作用,保护板、炉门框无大裂缝 炉柱平均曲度小于50mm横拉条平均直径不小于原件的80%,弹簧仍超保护作用,保护板、炉门框无大裂缝 6.2调火工岗位操作规程: 6.2.1调火工岗位职责

1) 熟悉炉体构造,加热系统流程,煤气及废气设备的性能。 2) 按时完成工作计划,保证各部温度,压力达到技术指标。

3) 熟悉焦炉的温度,压力制度及控制调节方法。根据生产任务和配煤供量,执行规定

的加热制度,保证焦饼在炭化室内全长,全高成熟,均匀准时成熟,并保持焦炉有较高的热工效率。

4) 及时准确地计算各种数据,认真填写并保管好各项记录。 5) 负责所使用的煤气,废气设备的维护,清扫加油检查调节。

6) 按时提出各种备品,备件,工具材料,合理使用并保管好各种各工具及仪器,仪表。 7) 掌握本岗位的特殊操作及事故处理。 6.2.2 炼焦车间调火工技术规定 6.2.2.1温度制度:

1) 燃烧室所有立火道任一点的温度不超过1450℃,不低于1100℃。 2) 延长结焦时间,标准温度不得低于1100℃,炉火温度不低于950℃。 3) 各炉头火道温度与全炉平均温度差小于±50℃,不低于1100℃。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0页 共89页 4) 蓄热室温度不超过1320℃,不低于900℃。

5) 焦饼中心温度1000±50℃(上部不低于950℃,上下两点差不超100℃)。 6) 炉顶空间温度为800±30℃,不超过850℃(结焦2/3周期时测定)。 7) 小烟道温度不超过450℃,不低于250℃ 8) 分烟道温度不超过400℃ 9) 回炉煤气温度50±2℃

10) 直行温度的稳定性用K安(安定系数)来考核,K安≥0.95。

11) 直行温度的均匀性用K均(昼夜平均温度均匀系数)来考核,K均≥0.95。 12) 横墙温度的均匀性用K横(横墙均匀系数)来考核,K横≥0.95。 13) 炉头温度的均匀性用K炉头(炉头均匀系数)来考核,K炉头≥0.95。 6.2.2.2压力制度

1) 燃烧室立火道看火孔压力保持5—10pa

2) 集气管的煤气压力应保证吸气管下部,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不小于5pa。 3) 除边部蓄热室外,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吸力相比读数差:上升气流为

±2pa(边道±4pa),下降气流为±3pa(边道±5pa)。

4) 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总管压力不低于1500pa,主管不低于700 pa。 5) 空气过剩系数加热时应控制在1.2—1.5范围内。 6) 炼焦相当耗热量不超过2220—2400Kj/Kg范围。 6.2.2.3测量操作规程

1) 测量各种温度压力时设备正常,加热制度保持不变。

2) 测量时不得将煤粉或杂物掉入立火道内,每次打盖不准超过五个。 3) 火道测量在下降气流时进行,测量点在鼻梁砖与灯头砖之间。

4) 直行温度应在相邻两个交换内测完,计算平均值,记录上帐,并注明测量仪表的校

正值、测量时间、日期、加热制度和测量人。 5) 下大雨时不准测量。 6.2.3 一般操作

6.2.3.1直行温度的测量:计算K均(直行均匀系数)和K实(直行温度稳定性) 1) 换向后10分种开始测量,机侧测量第7火道,焦测测量第22火道;

2) 从焦侧交换机端燃烧室开始测量,由机侧返回,两个交换测完,测温速度要均匀。 3) 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每次测量结果按不同时间温度分段,加上冷却温度校正值,

换算为换向20秒的温度并分别计算出机、焦测全炉平均温度以及温度系数,认真准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1页 共89页 确及时抄写在台账上。

4) 将一昼夜所测的各燃烧室机、焦侧的温度分别计算平均值,求出与机、焦昼夜平均

温度的差,其差值大于20℃以上的为不合格火道,边炉差值大于30℃以上的为不合

K均= (M-A机)+(M-A焦)

2式中:M——焦炉燃烧室数

A机、A焦——机、焦侧不合格火道数

格火道。

K安=

式中:N——昼夜全炉温度次数

2N(A机+A焦) 2N

A机、A焦——机焦侧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差±7℃以上的次数 5) 个别燃烧室火道温度出现超过1450℃时应加滤光片重复测量一次。

6) 在加热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一一燃烧室温度两次测量相差±30℃以上,同侧温度平

均相差±10℃以上应检查原因,进行处理,原因不明应重测或抽测。 7) 对高低温度应分析原因,结合横排温度情况进行处理。

8) 因故无法测温,等恢复后立即抽测,并记录清楚,缺测需由班长同意,签字。 9) 接班抽测直行温度,并经常检查标准火道燃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2.3.2横排温度的测量

1) 每天测温度调节10排,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单号燃烧室由机侧开始,双号燃烧

室由焦测开始,从第3至26立火道温度逐渐上升。 2) 每次测量时间不应超过13分钟,两个交换内测完。

3) 将所测数绘出每个燃烧室和10排平均及全炉平均横排曲线并计算出温度导数,曲线

上两个标准火道之间的两侧温度差50℃斜率引一直线为标准线。每个燃烧室实侧火道温度曲线与标准线±20℃以上为不合格,10排横超过±10℃以上为不合格,全炉横排以±7℃为不合格。

4) 对不合格的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若需要更换烧嘴,在下降气流进行。 5) 经常检查各立火道的斜道吸煤气出口无堵塞,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横排温度均匀系

数K横下式计算:

K横= 考核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

考核火道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2页 共89页 6.2.3.3炉头温度测量

1) 交换5分钟开始测量,每次从交换机端燃烧室焦侧开始,由机侧返回,两个交换侧完。

2) 将测量数值分别计算出机焦侧炉头火道的平均温度,计算炉头温度均匀系数K测量温度与同侧平均温度差超过±50℃以上为不合格。

炉头

K横= 测温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

考核火道

3) 发现温度过高或过低炉头火道要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6.2.3.4蓄热室顶部温度测量: 1) 交换后立即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

2) 测量由交换机端蓄热室开始,每个交换测机侧或焦侧的单号或双号蓄热室,便将四

个交换测完全炉。

3) 测完要及时把测温孔盖好,做好记录,算出机、焦两侧的平均温度指出蓄热室最高

最低温度,记录上账,当接近温度极限时,应增加测温次数。 4) 测温时发现个别过高,过低有串漏下火等现象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6.2.3.5小烟道温度的测量:

1) 小烟道温度检查蓄热室的热交换情况是否良好,并能发现炉体不严密造成的漏火、

下火情况。

2) 将缠好的石棉绳的玻璃温度计插入下降气流废气盘测孔内250——300MM深处,全炉

必须一致,交换前10分钟按插入顺序开始迅速准确读出温度值。 3) 为了减少误差,读数时不应拔出石棉绳,只拔出温度计。

4) 测完计算每侧平均温度并上帐,小烟道温度不超过450℃,最低不超过250℃,分烟

道不超过400℃,发现高低温,下火吸力不好等现象要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6.2.3.6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

1) 选取结焦时间和炉温都正常的炭化室,在其结焦周期2/3时,换上带眼炉盖,用长

1.3米,温度不低于1000℃的热电偶垂直插入装煤孔至顶空间位置,15分钟后用毫伏计测量。

2) 如需要考察整个结焦时间的空间温度变化,可在装煤后立即插入热电偶,直至测到

出焦前半小时为止,每次测完后应将热电偶拔出。 6.2.3.7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 1) 选择炉温和结焦时间正常的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