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病害讲稿 下载本文

预测预报

小麦锈病预测预报包括病情预测、生理小种消长和品种抗性变异预测、以及防治效果和产量损失预测等,但我国目前尚仅限于病情预测预报。根据预报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冬前长期预测、早春中期预测和防治适期预测。

冬前长期预测: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秋苗发病重,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好或冬季积雪时间长,次年3~5月降雨多,尤其是早春1个月左右的降雨多于常年,则晚春病害就可能大流行或中度流行。

早春中期预测:越冬率高,早春菌源量大,气温回升早,春季关键时期雨水多,将可能发生大流行或中度流行。若春季菌量中等,关键时期雨水多,将可能发生中度流行甚至大流行。若早春菌量少,一般不会流行。但若外来菌源量大,则会引起后期流行。

防治适期预测:以小麦拔节后的病情和气象预报为基础,作出小麦乳熟后期的病情流行程度的预测,以确定是否进行药剂防治。

病害控制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锈品种为主,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实施分区治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控制小麦群体基因结构的过程中,要重视基因多样性这一抗锈关键因素,避免小麦抗锈品种抗源单一化,实施小麦不同抗锈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另外,还可以培育和利用聚合品种(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

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 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可切断锈菌的周年循环,减少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实行多品种分区布局,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耐病性和高温抗病性等特点的品种。

3.栽培防治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减少秋季菌源。越夏区要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的积累和传播;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锈病发生;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4.药剂防治 在锈病暴发流行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应急措施。有效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成株期喷雾。田间病叶率

5

达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每hm2用粉锈宁(a.i)75~135g,用速保利(a.i)45~60g,一次施药即可控制成株期危害。

6

小麦叶锈病 Wheat Leaf Rust

小麦叶锈病是禾谷类锈病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我国小麦叶锈病以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发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

主要危害小麦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偶尔叶锈菌也可穿透叶片,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但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要小。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病原

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f.sp. tritici Erikss.et Henn.,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叶锈菌是全孢型转主寄生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叶锈菌在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

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上宽下窄,顶部平截或稍倾斜,暗褐色。性子器橙黄色,球形或扁球形,埋生于转主寄主叶片的表皮下,有孔口。锈子器生于性子器相对应的叶背病斑上,杯形或短圆筒状,内生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夏孢子,完成生活史。

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5~20℃,在有水膜时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的萌发适温分别为14~19℃和20~22℃。

该菌是专性寄生菌,一般只危害小麦,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侵染冰草属(Agropyron)和山羊草属(Aegilops)的一些种。据报道,除唐松草和小乌头外,牛舌草属(Archusa)和兰蓟属(Echium)植物也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叶锈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侵染过程

叶锈菌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叶锈菌除典型的从气孔侵入外,还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细胞。病菌侵入后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再侵染。

7

病害循环

小麦叶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其越夏和越冬的地区均较广。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个别地区(如四川)可在春小麦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秋苗上危害、越冬。

在春麦区,由于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病害发生系外来菌源所致。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病菌来源。冬季气温高、雪层覆盖厚、覆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冬有利,越冬菌源多。小麦叶锈菌通过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发病条件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的变化、小麦品种的抗锈性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叶锈菌生理小种群体结构:小种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病害流行。 小麦品种的抗锈性: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锈病流行的重要手段。

环境因素:在存在感病品种和强毒性基因群体的前提下,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春季的雨量和温度回升的早晚。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本地菌源能否引起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冬季气温高,积雪时间长,土壤湿度大,对病菌越冬有利,越冬菌源就多。

栽培管理措施: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和收获方式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性和锈病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冬灌有利于锈菌越冬;麦田管理不当,追施氮肥过多过晚,使麦株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发生;大水漫灌能提高小气候湿度,有利于锈菌侵染。

此外叶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越冬菌源的有无和数量。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

病害控制

小麦叶锈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 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重视抗锈基因的多样化和品种的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种植。另外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耐病性等的品种。

2.加强栽培防病措施 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发生叶锈病的地区,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