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中国联通GSM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v2.0 下载本文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允许多个用户接入同一无线资源;用户数据的压缩、加密和转发;同时还具有功率控制、质量控制和选择信道编码方案的功能,其向GPRS数据核心网络屏蔽使用的无线技术。 (2)BTS

BTS是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3)BSC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6.6 3G无线接入子系统 6.6.1 网络功能单元

3G无线网络子系统(RNS)由RNC、Node-B组成。

(1)Node-B

即收发信基站,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2)RNC

即无线网络控制器,具有对一个或多个 Node-B 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6.6.2 网元设置原则 (1)RNC 的设置

RNC的设置主要是其控制范围的设计和负载的合理控制。如采用多个RNC,在满足厂家设备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下原则:

? 每个RNC控制的基站覆盖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尽量避免与其它RNC所辖基站在地理位置

上的多次交叉,以减少不必要的同一交换机内RNC间以及不同交换机RNC间的切换; ? 尽量使各个RNC控制的基站的总话务量比较均匀,以使各RNC负荷比较均衡; ? 尽量将RNC间切换区域避开用户密集区。 (2)Node-B(基站)的设置

Node-B设置要满足覆盖及话务分布的要求,根据用户密度分布数据及对覆盖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站站型、站间距离和天线类型,合理配置基站载频数量 。

对于一些机房环境比较紧张的基站或者用于室内覆盖的基站,可以考虑采用BBU(基带处理单元)+RRU的方式。但要综合考虑其安装要求及今后的扩容需求。站址选址要求如下:

? 尽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2G站址资源.但与GSM1800基站同站时,天馈系统应有相应的隔离度

要求。

? 基站布局尽可能满足蜂窝结构,且站址尽可能靠近话务热点地区。

? 严格控制单站覆盖范围,避免覆盖空洞以及导频污染。在一定区域内基站高度应基本保持一致,尽量避免高站现象。

? 避免在UHF TV台和雷达站等可能存在较强相互干扰区域附件设站。如果一定要设站,应核实是否存在相互干扰或是否可采取措施避免干扰。 6.7 终端和卡

包括手持移动终端和无线数据卡、用户识别模块(SIM/USIM卡)。

手持移动终端要求支持GSM/GPRS/WCDMA,并随着HSDPA功能的引入,要求支持HSDPA功能。 无线数据卡要求支持GPRS/WCDMA/HSDPA多模数据卡。

用户识别卡启用USIM/SIM复合卡,以兼容2G终端,同时增强网络安全。 7 网络组织

7.1 电路域网络组织

20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GSM/WCDMA混合组网时,在话路网的不同层面引入软交换系统架构。随着承载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演进,软交换的引入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将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可能出现承载以TDM为主(参见7.1.1节)、承载IP化且软交换和现有网络共存(参见7.1.2节)、全网IP化(参见7.1.3节)三个阶段。 WCDMA网络独立组网时,可采用全IP承载网。 7.1.1 承载以TDM为主

承载以TDM为主时,主要在端局(MSC层面)引入软交换,软交换和现有网络的连接如下图所示。

TMSC1 TMSC1 TMSC2 MSC Server SG MGW MSC MSC MSC Server SG MGW 图注:虚线为IP连接

图2 承载以TDM为主,省内引入软交换,和现有网络连接示意图

MGW和现有的TMSC1/TMSC2采用TDM承载相连,并内嵌信令网关(SG)功能,TMSC1/TMSC2与MSC server之间的TUP/ISUP信令消息经MGW转接。

MSC Server和MGW之间的连接为IP方式,用于传送H.248协议以及MGW具有内嵌信令网关功能时转接的ISUP/TUP/BSSAP/MAP/CAP/RANAP。

7.1.2 承载IP化,软交换和现有网络共存

随着IP承载网络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软交换在省内(或本地网内)部署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时,可以考虑将软交换相关的TDM承载向IP承载的转移。

1) 省内IP化

IP化之后,对于控制层面,本地网内的MSC Server之间利用BICC形成网状连接,业务量较大的不同本地网内MSC Server之间也可以利用BICC进行直联。如果需要通过TMSC1/TMSC2汇接,MSC Server则需要将BICC转换成TUP/ISUP,再通过MGW的内嵌信令网关功能连到TMS1/TMSC2,连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21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TMSC1 TMSC1

TMSC2 TDM TDM MSC MSC Server SG MGW SG MGW MSC Server 图注:虚线为IP连接

图3 省内承载IP化,网络结构示意图

此时的承载层面已经为一个专用的IP网,所有MGW设备均连接在这个IP承载网,任意两个MGW之间的NbUP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IP连接。

2)省间IP化

汇接层引入软交换并采用IP承载,或者已经引入的采用TDM承载的TMSC1 Server和TMGW1进行IP化之后,网络连接模式如下图所示。

TMSC1 Server TMSC1 Server TMSC2 Server SG TMGW1 SG TMGW2 MSC Server MSC Server TMSC2

SG MGW SG MGW MSC MSC 图注:虚线为IP连接

图4 省间IP化,网络结构示意图

TMSC1 Server之间网状连接,并通过TMGW1和省内的MSC Server相连,TMGW1内嵌SG功能,呼叫信令将通过TMGW1进行转接。TMSC1 Server需要具有ISUP/TUP信令和BICC协议之间的转换功能,TMGW1需要具有同时支持TDM承载和IP承载。

承载层面为一个专用的IP网,所有MGW设备均连接在这个IP承载网,任意两个MGW之间的NbUP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IP连接。

7.1.3 全网IP化

22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随着软交换引入以及承载IP化,中国联通软交换形成全IP化网络,此时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TMSC1 Server TMSC1 Server 国内识别 TMSC2 Server MSC Server MSC Server SG MGW SG MGW 图注:虚线为IP连接

M国际移动用户

图5 中国联通软交换目标网络架构

在大区中心和业务量比较大的省、直辖市应成对设置TMSC1 server。其他各省二级汇接中心以负荷分担方式连接到所属的一对一级汇接中心。TMSC2 server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端局合设。在建有TMSC1 server的省、直辖市,TMSC1 server与TMSC2 server可合设。

TMSC1 server之间为网状网连接。TMSC2 server与归属的TMSC1 server交叉连接。移动端局与本省成对TMSC1 server/TMSC2 server采用直连方式。

在同一本地网内不同MSC server之间应采用网状直连,跨本地网的省内业务可通过TMSC1 server/TMSC2 server转接,业务量较大时,不同本地网之间可建立直达链路。

MSC Server间以及TMSC Server间采用BICC协议作为呼叫控制信令。此时的TMSC Server因为不控制TMGW,所以称为CMN(和端局合设的TMSC Server除外)。

承载层面为一个专用的IP网,所有MGW设备均连接在这个IP承载网,任意两个MGW之间的NbUP业务数据流可建立点到点的IP连接。 7.2 分组域网络组织

如前所述,WCDMA网络中的分组域设备可以与现有GPRS网络中的分组域设备合设。 中国联通GPRS网为二级网络结构:即由GPRS全国共用设备和GPRS省网网元组成,如下图所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