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考题(Word版 含答案) 下载本文

【九下】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 1.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2.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接着写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勒石纪功、班师回朝,所以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词人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典故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返。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7.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 【甲】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结合甲词乙诗内容,谈谈划线部分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何异同?

同:甲词乙诗都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异:甲词还抒发了将士久陷疆场,思念家乡,遥无归期的感慨。

(2) 乙诗颈联从视听两个角度展现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示例】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青龙白虎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1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相关典故:

①: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 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举止神态 胸怀,抒发了 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词上片以 叙述 为主,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狩猎 ))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以 抒情 言志为主,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词中动词擎 卷 挽 射 体现苏词豪放风格。

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2分)

答:“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

答:不一致,《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答: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4.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5、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5、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6、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7、典故:①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②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8、[名句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军威赫赫的场面。

9、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首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10、赏析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各敌人撕杀,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11、赏析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

答: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这五字作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

12、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赏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相关链接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鉴湖女侠”。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十五”“八十”是什么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对比、夸张,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 1.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

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

答:此句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重,为千古咏雪名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年少万兜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2.作者赞颂孙仲谋的用意是什么?(2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