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教材 下载本文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除了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压减供水指标;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发生特大干旱,严重危及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宣布本辖区内的相关行政区域进入紧急抗旱期,并及时报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紧急抗旱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抗旱工作的需要,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特大干旱旱情缓解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宣布结束紧急抗旱期,并及时报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在旱灾发生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干旱灾害统计报表的要求,及时核实和统计所管辖范围内的旱情、干旱灾害和抗旱情况等信息,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

国家应建立抗旱信息统一发布制度。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审核、发布;旱灾由县级以上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审核、发布;农业灾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发布;与抗旱有关的气象信息由气象主管机构发布。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及时刊播抗旱信息并标明发布机构名称和发布时间。

1.2.2旱灾防治技术

全面抗旱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扩大抗旱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到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整个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其内涵实质是拓宽工作领域,增加抗旱手段,既关注农村,也关注城市、关注生态;变被动为主动,既抗旱于及时,更防旱于未然。

1.2.2.1抗旱技术

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地球信息提取与空间分析最有力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研究,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及人类决策行为的调整为出发点,以干旱区生态环境

29

结构、功能的分析协调为突破口,以干旱区生态环境预测为基础,在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多分辨率耦合技术,建立集环境、资源及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图形、影像、数字无缝镶嵌网络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式转换模型,建立不同尺度生态环境调控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模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集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调控系统,建立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和可持续发展判别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达到可视化、运行化。无论是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的科学研究,还是具体调控对策的制定与实施,一方面,需要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观测的大量信息,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又需要有一种空间数据管理、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的有效技术,作为技术支持。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RS与G1S技术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一愿望。

1.2.2.2抗旱措施

a.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一要积极做好客水引调工作,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各级水务局要及早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将外部的水源引到田间地头,保证农业灌溉用水需要。

二要积极兴修应急水利工程。重点搞好平原水库及坑塘建设,加大抗旱蓄水能力。 三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力求发生旱情时“以井保丰”。

四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多引、多拦、多蓄,以备在发生旱情时用于抗旱。 五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开发空中水资源。 b.推广旱作节水技术。

易旱地区应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喷灌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

c.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各地农业部门将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抗旱第一线,指导农民采取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尽力稳定晚稻面积。切实加强中稻、玉米等作物的水肥管理。积极组织抗旱服务队,帮助农民开辟水源,搞好灌溉。

d.做好一切措施防止旱情引发其他灾害的产生,比如森林火灾,高温产生的各种病症等。 吉安市多管齐下抗大旱

2008年6月以来,江西省吉安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13个县(市、区)遭受严重干旱。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25.6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55万亩,有56.76万人、39万头

30

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面对严重旱情,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抗旱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抗旱中,坚持科学调度,加强用水管理,注重发挥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水库调水,泵站、机井提水,实施人工增雨,应用抗旱剂保水等措施,并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渠道清淤,新打应急抗旱井等。实现了开源节流,抗旱保灌目标。8月10日,记者在该市看到,市、县、乡干部和广大群众顶烈日、冒酷暑,奋战在田间地头。据介绍,至8月6日,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4243万元,机动抗旱设备7万多台套,浇灌农田207万亩,临时解决30万人、2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1.3城市供水应急对策

1.3.1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1.3.1.1供水突发事件分析

应分析判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工程事故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及其对城市供水的影响。 应分析评估应对各种城市供水突发事件所需要的资源及应急设备数量、种类和存放地点、保管机构等。

应分析评估应急水源、应急体制机制和应急人员的技术、经验等对城市供水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应分析总结已发生的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应对和处置措施等。

应根据城市供水系统特点及其脆弱性,结合已发生突发事件类型及其危害程度,选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突发事件,作为应急处置的主要目标。

1.3.1.2供水突发事件分类

根据供水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工程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三类。

自然灾害应包括以下情况:

1.连续出现干旱年,地表水源水位持续下降,取水设施无法正常取水,导致城市供水设施不能满足城市正常供水需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地下水开采量锐减甚至出现城市供水

31

设施断供、停供等。

2.地震、台风、洪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城市供水水源破坏,输配水管网破裂,输配电、净水工程和机电设备毁损等。

工程事故应包括以下情况:

1.战争、恐怖活动等导致城市供水水源破坏,取水受阻,泵房(站)淹没,机电设备毁损等。 2.取水水库大坝、拦河堤坝、取水管涵等发生垮塌、断裂致使城市水源枯竭,或因出现危险情况需要紧急停用维修、或停止取水。

3.城市主要输供水干管和配水管网发生爆管,造成大范围供水压力降低、水量不足甚至停水或其他工程事故导致供水中断。

4.城市供水消毒、输配电、净水构筑物等发生火灾、爆炸、倒塌、液氯严重泄漏等。 5.城市供水调度、自动控制、营业等计算机系统遭受入侵、失控或毁坏。 公共卫生事件应包括以下情况:

1.城市水源或供水设施遭受有毒有机物、重金属、有毒化工产品或致病原微生物污染,或藻类大规模繁殖、咸潮入侵等影响城市正常供水。

2.城市水源或供水设施遭受毒剂、病毒、油污或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影响城市正常供水。

1.3.1.3供水突发事件分级

城市供水突发事件按供水重大事件可控性、影响城市供水居民人口数量和供水范围的严重程度可分为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48h以上不能恢复供水的,为Ⅰ级供水突发事件: 1.受影响居民人口在40万人以上或占城市居民总人口的40%以上。 2.受影响的供水范围占城市总供水范围的50%以上。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48h以上不能恢复供水的,为Ⅱ级供水突发事件: 1.受影响居民人口为30万~40万人或占城市居民总人口的30%~40%。 2.受影响的供水范围占城市总供水范围的40%~50%。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48h以上不能恢复供水的,为Ⅲ级供水突发事件: 1.受影响居民人口为20万~30万人或占城市居民总人口的20%~30%。 2.受影响的供水范围占城市总供水范围的30%~40%。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48h以上不能恢复供水的,为Ⅳ级供水突发事件: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