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建模理论、方法》 下载本文

《税收风险识别与建模理论、方法》

一、税收风险识别概述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是:风险管理目标规划—收集涉税信息—开展风险识别—确定等级排序—组织风险应对—实施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以及通过评价反馈应用于规划目标的修订校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其中的税收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为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提供案源。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指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风险特征指标、案例分析、经验判断等,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对纳税人的遵从状况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税法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的过程。

一、税收风险识别流程

税收风险识别可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先进行分部门专业风险分析识别;二是整合各业务部门专业风险分析识别成果,通过数据信息平台建立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库。

(一)部门分析识别

省局各业务部门(收入规划核算处、征管科技处、货物劳务税处、所得税处、出口退税处、营业税基金处、财产行为税处、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国际税收管理处、稽查局)专业分析人员围绕风险管理年度规划,结合总局和本级提出的税收征管要求,将各部门工作重点确定为风险分析识别项目,根据确定的分析识别项目,建立相应的分析识别模型,通过典型户的分析剖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指标修正,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并将分析识别模型传递征管科技处综合分析人员,并在信息平台中进行备案。

市局各业务部门专业分析人员围绕风险管理年度规划,结合省局和本级提出的征收管理要求,承担风险分析识别的辅助分析工作。

税收风险部门分析识别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1

(二)综合分析识别

省局征管(科技)处综合分析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等分析识别项目,以及情报比对结果及说明进行归集整合,组织审定后,在信息平台中建立包括风险分析模型、风险特征指标、特定风险事项和风险分析案例等的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库,进行分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根据效用评价反馈结果,定期对综合分析识别库中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进行调整优化,并在信息平台中进行备案。

市局征管(科技)处综合分析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提交辅助分析识别项目、情报比对结果及说明进行归集整合,组织审定后,进行分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给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根据效用评价反馈结果,定期对综合分析识别库中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进行调整优化,并在信息平台中进行备案。

税收风险综合分析识别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二、行业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以下简称行业建模)是通过对行业涉税信息筛选、整理、测算、分析,归纳描述行业风险发生规律,建立以若干行业风险特征和公认的参数区间构成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

行业建模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同行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风险进行综合扫描,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通过风险应对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建立行业风险模型的意义

(1)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设立行业关键指标参数及相应指标计算公式,在风险识别环节能够较多地采用企业的物耗、能耗等相对客观的生产经营数据,使税收管理从传统的查账管理向估算企业生产能力转变,使纳税评估更加科学、严密、准确。

(2)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在总结、归纳行业生产经营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出行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涉税风险点,为加强行业税收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纳税评估具体操作指明方向。

(3)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能敦促纳税人提高财务和税收核算水平,不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根据行业特点、涉税风险点及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出评估管理建议,不断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以评促管的作用。

(4)建立行业风险模型,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完善征收管理规范体系的有力措施;同时对摸清国家的税源情况,为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2.建立行业风险模型的具体原则

(1)行业建模的优先性原则

在一个省内,应对省内的每一个重点行业单独建立行业风险模型。但鉴于目前建模条件,应优先选取

2

一些重点行业进行建模。优先建模行业的选取标准可以纳税人覆盖面、销售规模、税收贡献率为依据。具体选取标准可以为:①销售收入排名前两百的行业;②入库税金排名前两百的行业;③纳税人户数排名前两百的行业。

对一个省内的纳税人户数较少、销售规模较小、税收贡献率较低的其他行业可采取“分类+通用指标”方式,建立通用的行业风险分析指标,进行统一风险扫描和排序,完成任务推送的全覆盖。“分类”是指根据一个省份的经济特点,建立分行业通用模型,如某省根据其经济特点将优先建模后以外的其他行业,分为七类:制造业类、批发零售业类、服务业类、交通运输业类、农林牧渔业类、建筑安装业类、其他;“通用指标”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例如,制造类行业通用指标如表1-1所示。

表1-1制造类行业通用指标

序号 1 2 3 4 5 指标名称 增值税名义税负 主营业务毛利率 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 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 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变动弹性系数 指标格式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数值 指标类型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 弹性系数 指标权重 40 15 15 15 15

①增值税名义税负

公式:增值税名义税负=(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金转出+免抵退实际税额-期初留抵税额+MAX(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合计,期末留抵税额合计))/(按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出口销售额)

②主营业务毛利率

公式: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③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

公式: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纳税调整后所得额÷主营业务收入 ④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

公式: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⑤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额变动弹性系数

公式: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额变动弹性系数=电费支出变动率÷增值税销售额变动率 (2)建模数据来源的外部性原则

建立行业模型的数据,应通过对纳税人进行典型调查才能得到。因为税务机关目前掌握的内部数据还不能满足建模的需要,特别是企业的单位物耗、单位能耗及生产规模、生产标准、工艺流程、投入产出率等各类与纳税人生产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可根据行业特点,设置《行业数据情报采集表》,采集主要材料、主要辅料、委外加工费、工资薪金、其他制造费用(能耗)、产成品、副产品(B品)、下脚料、受托加工支出、材料转让支出等相关项目数据。

(3)行业模型的动态管理原则

行业模型建立后,指标和数据应该是动态的,需要经常进行维护更新。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改进,价格不断上下波动,因此建立行业模型指标、数据的定期采集、维护机制具有长远意义。要善于不断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更新公式、指标和各项数据。

3

3.行业模型构建的一般程序

行业模型建立的一般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行业分类、典型调查、信息采集分析、风险指标确定、行业模型构建、模型验证及完善。

(1)行业分类

实行行业分类管理是按行业建立纳税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类行业纳税人涉及的经营内容、管理方式、行业标准、技术设备、物流渠道、核算方式、投入产出比都基本相同。因此,同类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可以互为参考,具有可比性。

目前主要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行业分类标准来进行行业分类的。具体划分到行业的小类(明细行业)。

实践中还应根据行业的规模大小、工艺流程异同、纳税信誉等级、财务核算健全与否等标准,对行业进行进一步适当细分与归类。

(2)典型调查

在进行税源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调查,摸清行业特点;探索行业经营规律,制定出有效的行业风险识别模型。

选取调查的企业样本数量应当大于或等于30。样本数量太小,样本平均值不足以代表总体平均值,即预警值不具有代表性。如果企业数量过少,如小于30户,可以所有企业作为样本。

选取样本企业时,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选取财务核算较为规范的企业,以避免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真实导致评估预警值的不准确。

样本企业典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核实纳税人的基础征管信息,如各种税收登记信息;调查纳税人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如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特点、生产经营规律情况;调查经营信息,如生产规模、经营面积、实际生产能力、投入产出率、单位能耗指标、购销渠道、关联企业等情况;调查财务信息、如银行账户、资金分布、财务核算、销售方式、材料成本核算方法、账簿是否健全、资金运营状况等;核实税收管理信息,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历史和当期经营成果、税额和税负率等各项财税指标;调查纳税人的各种内控指标和制度等。

(3)信息采集分析

对典型调查中采集的涉税信息归集分类、逐一分析,归纳出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汇总统计各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历史数据、当期数据、公认标准、行业标准等。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加强关键能耗数据采集,拓展第三方信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强对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时、工人数量、劳动生产率及设备生产能力等信息采集。涉税信息采集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为建立行业风险模型工作发挥作用。

(4)行业风险指标的确定

在开展充分调查和信息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可衡量该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风险指标和公认指标。行业风险指标应按以下原则确定:①与企业生产经营客观依存度较大,而企业难以改变的因素,如可以从第三方查证的耗电量等数据;②根据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测算该行业应达到的符合实际的标准值及变动幅度值。

(5)行业模型构建

行业评估模型的建立首先必须通过全面准确采集、科学有效分析和监控行业指标,并结合纳税人的申报信息所产生的涉税指标,实现行业风险指标和涉税指标的有机结合和互相制约,从而建立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的行业风险指标体系。一个完整的行业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业介绍(行业定义、行业状况、企业类型划分、工艺简介、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生产经营特点、行业涉税风险点、风险指标设置、风险应对指引。

(6)模型验证及完善

4

行业评估模型建立后,将行业模型中建立的风险指标、预警值、权重、风险值得分等,运用到纳税评估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评估实际结果与预警值的比对,对行业评估模型中存在的缺陷反复进行完善修改,对相关的指标值不断进行修正,验证纳税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风险分析常用模型

1.投入产出模型 2.能耗测算模型

3.工时(工资)耗用模型 4.设备生产能力模型 5.营业毛利模型 6.税负对比模型 7.资金监控模型

5.行业模型指标预警值的测算方法

预警值又叫临界值、阈值,是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刺激强度,也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0分预警值就是最小强度(预警下限),满分预警值就是最大强度(预警上限)。

(1)行业均值

均值包含“求和”“平均数”“中位数”等测算方法,计算公式有明显差异,建模时尽量选择最优行业均值测算方法。

(2)指标权重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各权重之和应等于100%或1)。

(3)预警值的测算

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为“平均值±标准差”法来确定预警值的上下界限。

标准差:标准差定义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它是对各数据的离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方进行平均后的方根。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其计算公式为:

离散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离散系数或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若两个总体的均值相等,则比较离散系数与比较标准差是等价的。其计算公式为:

以标准差界定合理预警值界限是一般概念,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对象,如果样本分布较散,标准差过大,以此界定对象的取值范围就可能过大,超过了客观环境或条件的要求。例如,我们在从获取样本数据,测算指标值时,很多指标的离散系数超过1,即标准差是平均值的1倍以上,预警值界限就会达到2倍平均值以上,造成漏掉一些风险户。因此,我们可以以离散系数为参考,界定分析对象的预警值界限,具体取值根据行业模型的性质和预警值管理要求来确定。总局在对税负指标进行测算时,通常把离散系数是

5

否达到0.6作为参考值,即预警值界限的上限最大范围不能超过1.6倍的平均值,下限最大范围不能超过0.4倍的平均值。

6.行业模型风险指标对比方法

(1)横向比较

单户企业指标值与行业平均值(预警值)比较,如增值税名义税负与行业均值比较。 (2)纵向比较

单户企业评估期指标值与其基期指标值比较,如投入产出比纵向比较。 (3)弹性系数比较

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变动率的比率,如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变动弹性系数。

7.纳税人风险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1)横(纵)向比较

①指标值低于0分(预警值的最小强度)预警值=0分 ②指标值高于满分(预警值的最大强度)预警值=满分

③指标值介于0分和满分预警值之间=ABS((指标值-0分预警值)÷(满分预警值-0分预警值)) (2)弹性系数

①若ABS(前者指标变动率-后者指标变动率)<10%(即两者变动差异较小),得0分; ②若前者指标变动率与后者指标变动率方向相反,得满分; ③其他情况

ABS(弹性系数-1)低于0分预警值系数=0分 ABS(弹性系数-1)高于满分预警值系数=满分

ABS(弹性系数-1)介于0分与满分之间预警值系数=ABS[ABS(弹性系数-1)-0分预警值系数]/(满分预警值系数-0分预警值系数)

8.纳税人风险指标的总得分

纳税人风险指标的总得分M=∑(各指标权重×该单项指标得分) 根据纳税人风险指标的总得分,分别确定风险等级。

9.风险指标设置及异常识别的主要应用

(1)增值税税负异常识别 ①原理

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预警值(预警值)的比较,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风险点的一种方法。

②数据模型

增值税税负=评估期应纳增值税税额/评估期应税销售收入×100% ③数据采集

6

CTAIS系统2003版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一般纳税人)。 ④预警值设置

对增值税税负运用统计学平均数计算方法计算出预警值。

预警值标准根据样本离散情况确定:离散系数小于0.6,预警值=平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大于或等于0.6,预警值=平均值-0.6×标准差。

⑤评分标准

增值税税负按超过预警值的幅度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下限,且超过预警值幅度0.4倍预警值以上的,该项指标积满分;在预警值范围内该项指标为0分。

指标得分=|(企业税负-预警值)/(预警值×0.4)| ⑥应用要点

根据行业特点,本指标还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A.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销售给外地企业或是给本地企业加工。 B.企业是否新办企业,是否扩建或大规模购进固定资产。 C.原材料价格、产品类型等。

因此,在运用该项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案例1-1】××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经济类型为民营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县××镇,法人代表王××,注册资本1 680万元;主营范围:原辅材料的采购、白酒的生产、销售。

行业税负率按当地具体情况予以测算,增值税税负对比分析评估模型指标预警参考值如表1-2所示。

表1-2增值税税负对比分析

评估指标 预警值 行业增值税税负率(%) 4~7

××酒业有限公司2013年、2014年增值税税负分别为:6%、3.30%。 风险分析人员对该公司2013年、2014年增值税税负进行风险识别:

2013年增值税税负在预警值范围内,该项指标评分为0分。2014年增值税税负低于预警值,超过预警值幅度=(4%-3.30%)/4%=0.175<0.4

因此,该项指标评分=∣(3.30%-4%)/(4%×0.4)∣=1.09375

(2)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异常识别 ①原理

投入产出,对企业而言是个效率指标。从广义上讲,企业的投入产出既包括货物流的投入产出,也包括资金流的投入产出,还包括人力的投入产出。从狭义上讲,仅是指企业货物流的投入产出。这里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投入产出比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与纳税人账面产销量、销售收入,计算该企业账面投入产出比,与该行业投入产出比(预警值)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的申报信息是否存在风险的一种分析方法。

②数据模型

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投入原材料(关键物件、辅助材料、包装物)数量÷产品数量 ③数据采集

A.投入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明细账中记载的原材料的购入数量、投入数量、库存数量,明细账没有明确记明的,可以要求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保管账。

B.产品数量:产成品明细账中记载的各种产成品的数量。明细账中没有明确记明的,或者记载明显偏差的,可从企业生产部门获取其真实的产成品产量。

7

C.企业保管员使用的材料、产成品出入库单及产成品发货单也能确定原材料投入量及产成品产量。 ④预警值设置

对投入产出比预警值计算运用统计学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与预警值比较,标准偏离幅度:20%~80% ⑤评分标准

将单户企业评估期投入产出比与行业投入产出比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在预警值偏离幅度内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偏离幅度20%的,该项指标为0分;超过预警值偏离幅度80%以上的,该项指标计满分。

指标得分=(指标值偏离幅度-20%)÷(80%-20%) ⑥应用要点

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

【案例1-2】B食品有限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1997年12月25日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独立核算,注册资金700万元人民币,现有员工150人,经营面积25亩,生产车间8间,共有3条大型的生产流水线。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膨化食品、果冻、饮料、调味品、糖果、瓜子、海苔生产、销售,以经营膨化食品虾条、薯片为主。

该公司属于小食品加工业,其生产经营特点和工艺流程情况:该公司主要产品为虾条、薯片,原材料为精制面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虾粉、白糖、大米粉、马铃薯全粉、调味料为主;其生产工艺流程为:投入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后,经过煮饼、压饼、切饼、烘干、膨化、冷却、包装、成品入库。

该公司2014年实际投入了15.077吨虾粉,账面产出产品150.6吨。

风险分析人员事先根据该行业生产经营特征,通过典型调查,建立了虾条的原材料耗用定额(预警值)标准:投入吨产品耗量为0.08吨左右,即耗用0.08吨虾粉可生产一吨虾条。

风险分析人员对该公司2014年投入产出比进行风险识别: 2014年该企业账面数据的投入产出比=15.077÷150.6=0.1(与预警值比较存在偏离) 偏离幅度=(0.1-0.08)÷0.08×100%=25%

该项指标评分=(指标值偏离幅度-20%)/(80%-20%) =(25%-20%)/(80%-20%) =0.08

(3)耗电率指标异常识别 ①原理

耗电率指标属于能耗指标。能耗指标测算是通过典型调查,获得纳税人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数据和产品产量数据,计算出单位产品能耗定额(预警值)。与评估企业的相应能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的申报信息是否存在风险的一种分析方法。

②数据模型

耗电率=电费支出/近似产值

近似产值=存货期末数-存货年初数+主营业务成本 ③数据采集

电费支出数来源于供电公司报税信息;存货期初、期末数来源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成本数来源于企业《利润表》。

④预警值设置

8

对电耗率预警值计算运用统计学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与预警值比较,标准偏离幅度:20%~80% ⑤评分标准

将单户企业评估期电耗率与行业电耗率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在预警值偏离幅度内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偏离幅度20%的,该项指标为0分;超过预警值偏离幅度80%以上的,该项指标计满分。

指标得分=(指标值偏离幅度-20%)/(80%-20%) ⑥应用要点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在实际分析中,能耗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

(4)主营收入工耗率异常识别 ①原理

主营收入工耗率,属于工资耗用指标。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工资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测算的工耗比率。通过工耗率指标,从工资占比方面分析识别纳税人是否存在虚列工资或滞后确认销售的风险。

②数据模型

主营收入工耗率=工资薪金支出/近似产值

近似产值=存货期末数-存货年初数+主营业务成本 ③数据采集

工资薪金支出源来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存货期初、期末数来源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成本数来源于企业《利润表》。

④预警值设置

对工耗率预警值计算运用统计学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与预警值比较,标准偏离幅度:20%~80% ⑤评分标准

将单户企业评估期主营收入工耗率与行业主营收入工耗率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在预警值偏离幅度内计算得分;低于预警值偏离幅度20%的,该项指标为0分;超过预警值偏离幅度80%以上的,该项指标计满分。

指标得分=(指标值偏离幅度-20%)÷(80%-20%) ⑥应用要点

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