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管人员试题库(A类、B类、C类人员考试题库)-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试题(机械类) 下载本文

(3)小车上未按《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要求设置小车行程限位装置或小车行程限位失效。( ) A.正确 B.错误

(4)违反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带安全带的规定。( ) A.正确 B.错误

13.某工地准备安装一台ATG20塔机,此塔机无顶升系统,安装靠拔杆和自身起升卷扬系统完成。项目经理将安装任务承包给了本公司架子工班张某,张某组织了4个同乡打工人员开始安装。张某站在地面指挥,其余4人在塔机上作业。在起重臂拉起到与铰点安装高度呈水平位置准备安装起重臂拉杆销轴时,塔顶上的操作人员要求继续上拉起重臂,司机重新启动卷扬机,这时钢丝绳突然断裂,起重臂前端加速下摆撞击塔身下端,致使塔身瞬间失稳,随即倒塔,将塔顶上的3名操作人员甩下,造成3人当场死亡的重大事故。经现场勘察,起升卷扬钢丝绳发现毛刺且多处有断丝现象,钢丝绳断裂处断口不齐。参与安装的张某等5人均提供不出指挥及安装操作等相关工作的上岗证。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所有人员均提供不出指挥及安装操作等相关工作的上岗证,违反了起重拆装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 ) A.正确 B.错误

(2)安装方案未经主管部门批准。( ) A.正确 B.错误

(3)进行拆装的作业人员数量太少,配合失误。( ) A.正确 B.错误

(4)钢丝绳有多处断丝且断裂处断口不齐,可以判定其安装前未进行检查。( ) A.正确 B.错误

14.某大厦工程主体工程和外装修工程已基本完成,当4名工人乘施工升降机吊笼在该大厦第9层拆卸SSl00型钢丝绳升降机架体时,升降机吊笼从33m高处坠落在地面,造成4人死亡。经现场勘查,该工地拆除了架体顶部(大厦主体9~15层)的附墙杆,使架体自由高度超过16m,按照该施工升降机使用说明书规定,设置附墙杆使用的升降机,架体自由高度不得超过8m。违章拆除了架体顶部滑轮上钢丝绳防脱装置,防坠安全器失灵。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违章拆除了架体顶部(大厦主体9~15层)的附墙杆,使架体自由高度超过16m,导致架体摇摆。( )

A.正确 B.错误

(2)SSl00型钢丝绳升降机不允许载人。( ) A.正确 B.错误

(3)升降机上的安全防护装置失灵。拆除了钢丝绳防脱装置,吊笼的防坠安全器失灵。( ) A.正确 B.错误

(4)由于违章拆除了架体顶部滑轮上钢丝绳防脱装置,导致防坠安全器失灵。( ) A.正确 B.错误

15.某花园小区5号楼工地,需拆除一台QTG40塔机。此台塔机产权拥有者李某,将塔机的拆除工程承包给沈阳市某建筑公司机运站维修安装电工石某,石某私招5名工人进行拆卸。当拆卸到第十一个标准节井将第一个标准节降到地面后。在塔机未进行调整平衡力矩的情况下,司机徐某作出回转动作和变幅小车向内运行的动作并调整顶升套架滚轮与塔机之间的间隙。此时另一个安装工人开动了液压顶升系统进行顶升,液压油管突然爆裂,平衡臂折断后砸向塔身后部,造成塔身剧烈晃动,致使顶升踏步严重变形,失去支撑能力,继而塔机起重臂、回转机构、顶升套架、塔顶等部件整体坠落,塔身折断。在顶升套架作业的人员,除1人幸免外,其余4人3死1伤,酿成悲剧。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的对错。

25

(1)在塔机未进行调配平衡力矩的情况下,司机违章作出回转动作和变幅小车向内运行的动作,造成起重臂与配重臂的前后力矩不平衡。( ) A.正确 B.错误

(2)在塔机力矩不平衡的情况下,另一个安装工人开动了液压顶升系统进行顶升,加大了塔身的稳定性。( )

A.正确 B.错误

(3)塔机产权者无视法规将任务承包给无能力、无资质的个人,应负主要责任。( ) A.正确 B.错误

(4)现场无指挥协调,管理混乱,各工种操作随意,塔机生产厂家应负管理责任。( ) A.正确 B.错误 正确柞案: B

16.某公寓楼工程发生了一起施工升降机吊笼冒顶坠落事故,造成吊笼内的3名员工死亡。该工程由裙体相连的A、B、C三幢32层高层公寓楼组成,施工总承包单位某建筑公司将该工程的部分装饰工程分包给某装饰公司。事故发生时,工程外墙装修即将结束,内装修进入修补阶段。A楼的施工升降机已拆卸至13层高度。发生事故的施工升降机位于A楼,由某设备租赁公司提供并负责日常维修检查工作,总承包单位工程项目部使用并配备了电梯司机。事故发生当日6时20分左右,某装饰公司员工鲍某等3人在电梯司机尚未上班到岗的情况下,擅自驾乘A楼施工升降机右笼前往7层,在上升过程中,由于超高极限开关未起作用,上行停车操作失控,发生吊笼冒顶.酿成事故。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的对错。

(1)该施工升降机超高极限开关安装不合格,动作杆不稳固,造成超高极限开关动作不灵敏。在吊笼上升过程中,因超高极限开关动作杆松动,碰到限位块时缩回,致使极限开关失灵。( ) A.正确 B.错误

(2)某装饰公司对施工升降机的日常维护不到位。未对进入吊笼和升降机控制按钮采取有效的隔离和封闭措施,造成施工人员可以随意进入吊笼,开启操作升降机。( ) A.正确 B.错误

(3)鲍某等3人非电梯司机,无证且擅自操作施工升降机,对事故应负直接责任。( ) A.正确 B.错误

(4)工程监理公司在施工现场对发现的职工无证操作施工升降机等违章违规行为,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对此次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 A.正确 B.错误

17.正在施工的某建筑工程,主体已经完工,准备迎接验收。项目负责人徐某安排工人当晚加班清扫6层楼面,临时指派无证人员李某使用物料提升机运送废料。当晚20时左右,李某操作卷扬机时突然发现吊篮在下降过程中卡在6层与5层之间,于是又操纵提升物料提升机,吊篮还是不能动。木工班班长黄某和机修工王某听到召唤后随即带着橇杠由6层运料平台爬到卷扬提升机吊篮上查看,发现吊篮南侧已滑出轨道。于是2人用橇杠将吊篮拨回轨道,随后乘吊篮下来。吊篮下降近2m又不动了,站在吊篮上的黄某便叫司机提升,提升钢丝绳断裂,黄、王二人随吊篮一同坠落地面,当场死亡。根据事故调查,吊篮坠落时,钢丝绳断头在卷扬机卷筒处,卷筒外缘及底座有明显的钢丝绳环绕磨擦痕迹。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的对错。

(1)司机李某是临时人员,未经专门培训,不懂卷扬机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应对事故应负直接责任。( ) A.正确 B.错误

(2)由于卷扬机卷筒边缘没有防脱绳装置,致使钢丝绳跑出卷筒边缘,绕在了卷扬机的底座上( ) A.正确 B.错误

(3)黄某、王某修理吊篮脱轨,高空作业未按规定系安全带,进入吊篮前又未对吊篮采取防坠落保

26

护措施;吊篮拨回轨道后,违反规定乘坐吊篮。( ) A.正确 B.错误

(4)项目负责人徐某临时指派无证人员李某使用物料提升机,应对此次事故负有重要责任。( ) A.正确 B.错误

18.某施工现场,一工人徒手推一运砖小铁车辗过一段地面上的电焊机电源线(电缆),一声爆裂,该工人倒地身亡。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小车将电缆线辗断,电缆破皮漏电二人手扶小铁车触电死亡。( ) A.正确 B.错误

(2)电焊机的开关箱中无漏电保护器或漏电保护器失灵。( ) A.正确 B.错误

(3)电焊机电源电缆线不应敷设在地面上,应埋地或架设。( ) A.正确 B.错误

(4)该推车的工人未戴安全帽绝缘手套。( ) A.正确 B.错误

19.某报社工地,加夜班浇筑车库条型混凝土基础,一民工将混凝土振捣器接好线后就下班了,当混凝土工把混凝土填到基槽里后,刘某上来拿振捣器,刚拿起振捣器就喊着哎呀…又一木工喊“触电了,快断电源。”另一民工用木棍、铁锹将振捣器电线铲断,刘某才脱离电源,在地下来回滚了几圈,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振捣器电源线中的相线和工作零线接反了使外壳带电,而开关箱中又未设漏电保护器,当刘某手拿振捣器时,触电死亡。( ) A.正确 B.错误

(2)工地没有对民工进行安全教育,所以,当发生触电事故时,民工不去拉闸断电,而是违章用木把的铁锹将电源线铲断。( ) A.正确 B.错误

(3)工地没设专职维修电工,而使用了—位不懂电的民工充当电工。( ) A.正确 B.错误

(4)工地管理不到位,夜班施工没有安排维修电工值班。( ) A.正确 B.错误

20.某汽车厂二期扩建工程,为加夜班浇筑混凝上,安排电工将混凝土搅拌机棚的三个照明灯接亮,当电工将照明灯接完线合闸试灯时,听见有人喊“电人了”立即将闸拉掉,可是手扶搅拌机位外倒混凝土的杨某倒地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查搅拌机开关箱的电源线是四芯电缆,其中零线已断掉,这个开关箱中照明和动力混设,N、PE混用。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搅拌机接地线(PE)与照明器工作零线(N)共用一条零线,而且已经断线。当三个照明灯接通电源后,因共用零线已断,相线经灯具和共用零线连通搅拌机外壳致使其带电,当开灯时,杨某直接接触触电。( ) A.正确 B.错误

(2)这段线路没按临时用电TN-S系统的要求使用五芯线,而是使用了四芯线,线路上没有专用保护零线(PE),当共用零线断掉时,使设备失去接地保护。( ) A.正确 B.错误

27

(3)搅拌机开关箱中,没有设置漏电保护器,而且搅拌机处PE线未作重复接地。因此,当外壳漏电时因无漏电保护使操作者触电死亡。( ) A.正确 B.错误

(4)施工现场应按规定将照明与动力两条线路分设。( ) A.正确 B.错误

21.某工地需要大量焊接铁件,一时找不到人,经过培训特证的电焊工刘某说自己能烧电焊,领导就让刘某在工地临时焊接铁件,半大过后刘某感到眼睛不适,第二天眼睛肿大,经医院检查被电焊差伤。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领导雇用无操作证的人烧电焊没审批。( ) A.正确 B.错误

(2)刘某不该无证操作。( ) A.正确 B.错误

(3)操作无安全交底。( ) A.正确 B.错误

(4)没戴安全防护镜。( ) A.正确 B.错误

22.1985年12月16日下午6点钟,某施工队留下8名工人挑灯夜战,从12层楼向11层楼板插电线穿线管。工人潘某在11层楼上操作电焊焊接穿线管。晚11点10分,人们发现11层楼上电焊机周围保温草帘着起火来。一个工人抄起灭火器,但却喷不出泡沫,灭火器早已冻坏了!再抄起—个还是—样!无可奈何的工人们用一切能用东西扑打火苗。但由于楼高风大,火借风威,蔓延开来,越烧越大。一名工人急忙跑到楼下断电,可再想上去时,火已经把楼梯封住了。楼房四周架满了木脚手架,整座建筑物就像一只在夜空中燃烧的巨大火柴盒。

公安消防部门对火灾现场进行勘察认定:由于该队使用的电焊机没有接线板,焊把线与焊机铁壳摩擦,使绝缘层破损短路打出火花,引燃了保温稻草引起的。副队长林某在队长探亲期间主持全队工作,虽在会上布置过防火工作,但具体措施不力。操作电焊焊接穿线管潘某本人是木工。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焊把线与焊机铁壳摩擦,使绝缘层破损短路打出火花,引燃了保温稻草。( ) A.正确 B.错误

(2)潘某进行电焊操作,无专人看火。( ) A.正确 B.错误

(3)工地虽然有灭火器,保管不当全部冻结,发生火灾时不能使用。( ) A.正确 B.错误

(4)副队长林某失职,工人夜间施工而没有亲临现场指挥施工。( ) A.正确 B.错误

23.1982年11月29日,某厂一台直径为2.58m、长25.6m、容积170m3的制砖用釜大型蒸压釜在恒温200℃的过热蒸汽蒸压过程中(压力为0.8MPa),无折边球形端盖突然沿法兰边缘断裂,盖板飞出,釜内高压高温蒸汽外喷,大量砖块扫射而出,越过车间大门最远的飞离约200m。车间正面(离蒸压釜端盖约38m)的门窗玻璃及窗框全部破坏,在场的工人全被蒸汽烫伤或砖块击伤。造成多人死亡、十多人重伤,事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全部被迫停止使用,进行检查或更新,造成国内当年青砖减产。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经查,容器设计压力为1MPa。1975年安装完毕后曾作过压力为1.5MPa的耐压试验,1977年投产。主要由于端盖结构不良而引发事故。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该大型蒸压釜在投产前的耐压试验压力大于其设计值。( ) A.正确 B.错误

28

(2)事故是由于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 A.正确 B.错误

(3)事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对有类似结构的蒸压釜进行停止使用、检查或更新完全没有必要。( )

A.正确 B.错误

(4)事故引发原因是由于( )。

A.过热蒸汽温度过高 B.蒸压过程中压力过大 C.端盖结构不良 D.设备到了报废年限

24.1981年5月15日,国内某化工厂合成氨分厂在系统停车检修完毕,开车后压缩机的气罐、缓冲器和冷却器发生爆炸。经查,检修时,连接管道上有两个应该关闭的阀门没有关闭,使氧气窜入可燃气体系统内,导致压缩机的气罐、缓冲器和冷却器发生爆炸。 请分析原因。 答:(1)氧气的窜入可燃气体系统内,使氨氧混合气引起爆炸。 (2)工作失误,连接管道上有两个应该关闭的阀门没有关闭。 (3)工厂管理混乱。

25.国内某县化肥厂的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直径800mm,高12mm,工作压力为0.1MPa,1965年投产。1974年在使用中断裂爆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事后经查,使用的变换气中有硫化氢等腐蚀气体,而导致壁厚逐渐减薄,且在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验,没有发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蚀缺陷。经对壁厚测量,原设计壁厚为12mm的塔体仅剩下3mm。 请分析原因。 答:(1)氧气的窜入可燃气体系统内,使氨氧混合气引起爆炸。 (2)工作失误,连接管道上有两个应该关闭的阀门没有关闭。 请判断下列事故原因分析的对错。

(1)加压变换饱和热水塔使用中的断裂爆炸是由于塔体壁厚过薄。( ) A.正确 B.错误

(2)为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在使用中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 A.正确 B.错误

(3)塔体壁厚过薄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自然磨损。( ) A.正确 B.错误

(5)硫化氢等腐蚀气体导致的壁厚逐渐减薄根本无法在检验中发觉。( ) A.正确 B.错误

26.国内某县化肥厂的一液氨贮罐容器,其直径2m、长15m、筒体壁厚20mm、封头壁厚22mm。1965年安装,投产后多次发现封头焊缝泄漏,都是经过补焊后又继续使用,结果于1974年在运行中发生爆炸;一端封头沿环焊缝附近全部断裂,并碎成四块,最大的一块飞离200余米。贮罐本体向封头飞离的相反方向冲击,穿过一个木工房(摧毁两道墙),停落在离原位约25m的场地上。封头前方距离约17m处的房屋被摧毁。因贮罐内液氨流出,大量蒸发成氨气向四周扩散,造成多人中毒受伤。 请分析原因。

答:检验中发现裂纹,不能在未查明裂纹产生的原因和裂纹未彻底铲除的情况下进行补焊。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