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与环境复习题2012 - 图文 下载本文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群落:群落是生物群落的简称,是指一定地段上有规律的生物种类的组合,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相加等于生物群落。

4、优势种:是指群落中的优势种类,包括群落各层中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用中影响较大的种类;如各层的优势种不止一个,称为共优种。

5、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如主要层的优势种不止一个,称为共建种。

6、伴生种:伴生种包括了群落中优势种以外的多数种类。这些种类虽然在群落中出现,参加群落的组成,但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较小。

7、植物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替代的现象 8、顶极植物群落:植物群落进展演替的终点称为顶极植物群落。

9、生态系统:一定地段上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10、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11、消费者:是指靠活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

1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是把动植物死亡的残体分解为最简单的无机物以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和利用。

13、食物链: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14、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以碎屑为基础,其构成方式为:碎屑物——碎屑物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如枯枝落叶——真菌——红松鼠、花鼠食物链。

15、捕食食物链:以生产者为基础,其构成方式为: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如草——野兔——狐狸——狼食物链。

16、腐生食物链:以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基础而取得能量,并在不同生物中传递的食物链。

17、寄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18、营养级:某一营养级是指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类生物与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 19、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以及能量金字塔之分。

20、生物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干重表示各个营养级的数量特征。一般来说,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大于它们所养活的植食动物的生物量,植食动物的生物量大于以它们为食的肉食动物的生物量。

21、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以生物个体数量表示各个营养级的数量特征。通常食物链的始端生物个体数量最多,以后各环节生物个体数量逐渐减少,数量金字塔一般是下宽上窄的正锥形金字塔。

22、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以能量表示各个营养级的数量特征。不同营养级单

位时间面积上固定的能量值存在巨大差异。

23、初级生产量:生态学家把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

24、次级生产量: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也能制造有机质和固定能量,但它们不是直接利用太阳能,而是靠消耗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因此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生产量称为次级生产量。

25、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某一特定时刻所存积的活有机物质量。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初级生产量的累积量。其单位通常用每平方米生物量的干重或每平方米生物量的热值来表示。 26、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的同化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手写纸)

27、能量流动定律: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大约为10%。单向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28、正反馈:反馈的结果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离开平衡状态。

29、负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30、景观:当前地理学家一般认为,景观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是整体性的生态学研究单位,在自然等级系统中居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其他生物系统一样,景观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 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由各具特征的斑块、廊道与基质构成。 31、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景观尺度上的斑块通常为某一生态系统。

32、景观生态学: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之比 34、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面积之和与城市面积之比

35、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中植物的投影面积与城市面积之比

36、公园绿地: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37、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各类圃地。

38、防护绿地: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防护或减弱作用的绿地。

39、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40、其他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二、问答题

1、根据生长型,园林树木分为哪些类 型? ⑴乔木; 根据叶之形状,乔木分为: ① 针叶乔木; ②阔叶乔木。 根据叶之冬天落叶与否,乔木分为: ② 绿乔木; ②落叶乔木。 根据高度,乔木分为: 2、根据功能,园林树木分为哪些类① 乔木:大于25米; 型? ②中乔木:8-25米; ⑴观赏树类; ③小乔木:小于8米。 ⑵庭荫树类; ⑵灌木;根据叶之形状,灌木分为: ⑶行道树类; ① 针叶灌木; ⑷植篱类; ②阔叶灌木。 ⑸地被植物类; 根据叶之冬天落叶与否,灌木分为: ⑹垂直绿化类。 ② 绿灌木; 3、根据观赏特性,观赏树木分为哪些② 叶灌木。 类型? 根据高度,灌木分为: ①赏形树木类(形木类); ① 大灌木:大于 2米; ②赏叶树木类(叶木类); ②中灌木:0.5-2米; ③赏花树木类(花木类); ③小灌木:小于0.5米。 ④赏果树木类(果木类); ⑶竹类;竹类植物分为: ⑤赏枝干树木类(干枝类); ①散生竹类; ⑥赏根树木类(根木类)。 ②丛生竹类; ③混生竹类; ④攀援竹类。 ⑷藤本植物。

4、园林树木的配置方式有哪些?

⑴独植:即孤植,单株种植,以突出树木的形体美; ⑵对植:左右相对配置;

⑶列植:列式配置,有单列、双列、多列等方式;

⑷丛植:两、三株至一、二十株同种类的树种较紧密地种植在一起的方式。 ⑸聚植:两、三株至一、二十株不同种类的树种较紧密地种植在一起的方式; ⑹群植:二、三十株以上至数百株左右的树木成群配置的方式; ⑺林植;

⑻散点植:一定面积上有韵律、有节奏的单株散点种植,也可以二株或三株的丛植作为一个点来进行疏密有致的扩展。 5、列举著名的庭荫树、观赏树与行道树。 1银杏,银杏科 ○

2雪松,松科 ○

3黑松,松科 ○

4油松,松科 ○

5白皮松,松科 ○

6园柏,柏科 ○

7侧柏,柏科; ○

8水杉,杉科 ○

9垂柳,杨柳科 1○0毛白杨,杨柳科 1○1胡杨,杨柳科 1○

2悬铃木,悬铃木科

6、列举著名的观花、观果树木。 ○

1荷花,睡莲科 ○

2牡丹,毛茛科 ○

3白玉兰,木兰科 ○

4蔷薇,蔷薇科 ○

5月季,蔷薇科 ○

6玫瑰,蔷薇科 ○

7海棠,蔷薇科 ○

8桃花,蔷薇科 ○

9杏花,蔷薇科 1○

0梨花,蔷薇科 1○

1梅花,蔷薇科 7、列举著名的观叶树木。 ○

1枫香,金缕梅科 1○

3梧桐,梧桐科 1○

4国槐,豆科 1○

5刺槐,豆科 1○

6合欢,豆科 1○

7樟树,樟科 1○

8杜仲,杜仲科 1○9珙桐,珙桐科(蓝果树科) 2○

0鹅掌楸,木兰科 1○

2樱花,蔷薇科 1○

3山茶,山茶科 1○4紫薇,千屈菜科 1○5石榴,石榴科 1○

6杜鹃,杜鹃花科 1○

7迎春,木犀科 1○8丁香,木犀科 1○

9连翘,木犀科 2○

0桂花,木犀科 2○

1菊花,菊科 ○

2五角枫,槭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