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下载本文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联系学过的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显示了我国早期诗歌艺术的巨大成就。

(2)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比兴手法是古人对《诗经》主要艺术特点的归纳。赋即平铺直叙事物和感情,比就是比方、打比喻;兴是触物起情

(3)复叠的手法(重章叠句)。它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字词句章重复或交错地加以运用,描摹情貌,形成一唱三叹、节奏鲜明、回环往复,韵律整饬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语言形式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强烈,同时也随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赋富于变化;音节韵律与多种修辞手法巧妙结合,使得阴云和谐美妙,富于音乐美。

(联系作品分析略)

3、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

13

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4、以《苏秦始将连衡》为例,论述《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

《战国策》并不侧重于排比史实,而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辞令的表现。它继承了《左传》、《国语》已采用的在人物事迹、材料的安排上相对集中的方法,并将人物事迹集中于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人物记述的相对集中打破了编年体的格局,便于对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战国策》塑造人物形象已不停留在据实而录得历史著作层面上,而是采用虚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夸饰渲染,更具有文学的色彩。

《战国策》刻画人物常以事显人,围绕人物性格而安排情节,情节更集中曲折,造成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5、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庄子》最具文学性的特点就是它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在讨论学术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时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并运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庄子》一书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在:1、用寓言连缀成篇,以形象直接说理;2、想象奇特,形象新奇;3、拟容取心,善用博喻;4、强烈感情,爱憎分明;5、辞章华美自然,文风浩荡恣肆。(联系作品分析略) 6、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

(1)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其次,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点: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其次,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14

7、试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2)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4)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2分)。

(5)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6)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8、联系作品,分析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之喻”。

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除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化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外,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

首先,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表现在他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系统、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

其次,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还表现为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即“男女君臣之喻”。 (联系作品分析略)

9、试论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

诸子在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关怀人生,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各家各派尽管主张不同,但都是抱着救世的主张来著书立说的。儒家以构建一个符合“仁义”的要求的社会而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尽管高谈玄妙的“道”,语及天地自然万物,但是出发点和归宿,依然是人本身和社会。

第二,议论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倾入文章之中了。儒家汲汲救世而屡屡碰壁,那种热切、叹惋、愤慨的情感随处可见;道家对于统治者近于绝望,但于世并为忘情,他们对于统治者的激愤、卑视、甚至憎恶的情感也显示在字里行间。墨家同情劳动者,反对战争,反对剥削,反对战争的情感充满毫无掩饰的散发出来。

第三,象喻式的表达方式,形象地说理方法。议论文以说明道理为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抽象思维、逻辑推论。可是这样的文章往往显得枯燥。诸子散文,在运用理性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是用了形象思维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象喻式的表达方法的应用。

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艺术等文学特质,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从质朴到赡丽,从平实到精巧,不断发展,逐渐成熟。同时,各家各派的散文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共同建造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丰碑。他们成功的创作为后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他们艰辛的创造为后世文学的全面发展,浇筑了坚实的基础。诸子如日月经天,光耀古今,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留下永久性的的

15

影响。

10、试论述韩非政论文的成就。

韩非子的散文,逻辑谨严,论辩透彻,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表现力,标志着先秦议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1)逻辑谨严,议论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思想敏锐,辩锋犀利,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3)描写细致,剖析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借助寓言进行形象说理,不仅寓意深刻,说理贴切,而且,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联系作品分析略)

11、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12、试论述汉赋兴盛的原因。

汉代在文学上被称为大赋巨史的时代,汉赋,是赋体文学的高峰。赋体文学大盛于汉,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首先,汉代经济的发展,为赋体文学的兴盛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其次,汉代至武帝之前的政治稳定,为汉赋创作出现高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庭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人的眼界,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最后,西汉初年倡导的、以清静无为简朴素淡为体的黄老之风,在汉武帝即位之后逐渐告退,为“铺采摛文”的汉大赋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统治阶级的提倡,又为赋体文学的兴盛准备了巨大的市场。 就这样,在充足的物质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滋养下,在大汉帝国对外开放商路、对内大兴土木改变都市面貌的全新文化氛围中,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大力提倡和社会时尚的刺激,汉代眼界大开并且“有闲”的文人们,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创造出了赋体文学的辉煌、形成了赋体文学创作的高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大赋巨史的时代。

13、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