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有答案版) 下载本文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C )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 (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E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E )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B、D、E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C、D、E )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 (A、B、C、D、E )

A、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B、 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

C、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D、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E、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15、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E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E、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16、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A、B、C、D、E)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18、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ABD )。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D、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E、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否定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1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A、D、E)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0、历史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D ) A、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C、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殊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D、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E、伟大历史人物可以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二、辨析题:

1、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为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总之,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的观点抹杀了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

2、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错误。

因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中心展开的。所以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3、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因为它也是解放生产力。 错误。

因为:社会改革与革命有根本差别,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来说有很多相同。

(1)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而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

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从实质来说,它们有不同的。

(2)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从它们的作用来说,有相同之处。

所以说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是错误的。

4、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确。

(1)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观点(2)人不仅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也有本质区别;(3)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4)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在经济关系中;(5)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以随心所欲。 错误。 因为,(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3)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有直接的影响;(4)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分析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错误决策指导下,我们曾于195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 99% 以上参加了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来,自 1979 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 93%, 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关系。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所以,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同于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经济,它没有否定合作化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