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下载本文

形式运算阶段(11~15):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美国)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0、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1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2、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IQ?智力年龄(MA)?100(比率智商)

实际年龄(CA)(X-X)13、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IQ?15??100(离差智商)

S14、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美国)

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联结学习理论

15、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美国)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6、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17、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8、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美国)

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执行控制)

19、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美国)

学习分为参与式学习与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观察者的模仿动机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20、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德国)

学习是通过顿悟形成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1、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美国)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2、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3、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美国)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皮亚杰(瑞士)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2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美国),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个人的意义,学习可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

26、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美国)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动机理论

27、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28、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29、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三维度(1稳定与不稳定,2内部与外部,3可控与不可控)

六因素(能力高低12,努力程度23,运气好坏,任务难度1,身心状态2,外界环境)

30、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美国)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提高效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