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下载本文

维穿过形成多孔,所以称海绵带)内;

2)交通:接受脊神经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分升支和降支。 3)功能:完成脊髓节段间联系 2胶状质: ○

1)交通: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侧支及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的纤维主要组成背外侧束 2)功能:分析加工传入的痛觉信息,但无感受痛觉的功能;完成脊髓节段间联系 3后角固有核: ○

交通:接受同节段脊髓的纤维,接受下1~2位节段后根外侧部的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联合越过中线到达对侧的前索、外侧索,形成两根上行的、传入的、感觉的纤维束 后根外侧部的浅感觉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后上行1~2个节段后再进入后角固有核 1) 脊髓丘脑前束: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前索内上行至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 2) 脊髓丘脑侧束: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外侧索内上行至丘脑 功能:传导痛、温觉

4胸核(背核)○:

1)位置:仅见于C8~L2

2)交通:主要接收后根内侧部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组成脊髓小脑后束(由同侧胸核发出

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个别肌肉精细运动、姿势协调有关的纤维束)

(二)白质

任何感觉冲动,一般要经过三段神经(神经核)才能传导到大脑。任何运动冲动,一般经过两段神经从大脑传出到骨骼肌。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楔束:

·交通:由相应脊髓节段后根上膨大——脊神经节发出的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纤维组成,在脊髓后索内上行(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沿脊髓上端到达延髓背部,最后止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神经传导通路:脊神经节?薄束核和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感受肌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将冲动传导到脊神经节(第一棒),通过中枢突内侧经后外侧沟到达脊髓,在后索内上升,到达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棒)。第二棒通常不会沿原侧上升,而是沿对侧上升。薄束核和楔束核接受冲动后,越过中线,沿对侧上升到丘脑的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棒)。最终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产生感觉。

1薄束: ○

1)起止:起于T5(含T5)以下所有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 2)功能:传导下半身深感觉中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楔束: ○

1)起止:起于T4(含T4)以上所有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

2)功能:传导上半身深感觉中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3由内向外(由薄束到楔束)依次主要传递骶、腰、胸、颈的感觉 ○

4薄束、楔束损伤表现:损伤平面同侧以下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如果是薄束核、楔束核○

以上部位受损则为对侧深感觉障碍);闭眼后不能触摸、辨认、描述物体的形状和性质

病例:闭目难立症、指鼻试验阳性 ·病理表现:两脚并拢,双上肢向前平伸,闭眼后站不稳;睁眼用右手食指指鼻尖,闭眼后指不到 ·病例分类: 1.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被视觉矫正 病理:薄束受损?闭目难立症;楔束受损?指鼻试验阳性 2.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可被视觉矫正 病理:管理肌张力和平衡的小脑受损。小脑蚓部病变,闭眼后向后摔;如果是半球病变,向病变半球侧摔。 3.前庭性共济失调: 病理:前庭神经受损。受损后,闭眼后等一会儿才开始晃,站的越久晃得越厉害,可向两侧两侧摔倒。 (2)脊髓小脑束:均在外侧索内上升

1脊髓小脑前束: ○

1) 起止:由对侧中间内侧核发出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纤维束,也接受少量同侧中间内侧

核来的纤维。

2)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整个肢体的精细运动、姿势协

调有关

2脊髓小脑后束: ○

1)起止:由同侧胸核发出的,在外侧索内上行的纤维束,也接受少量对侧胸核来的纤维。

2)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与个别肌肉、姿势协调有关。 3脊髓小脑束损伤表现:1)闭目难立症2)指鼻试验阳性,但不能被视觉矫正 ○

(3)脊髓丘脑束:经后外侧沟传入的纤维先上行1~2个节段再到后角固有核(第一棒),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在白质前联合交叉传递到丘脑形成脊髓丘系,止于丘脑腹外侧核。

1脊髓丘脑前束: ○

1)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前索内上行至丘脑,也接受少量同侧后角固有核发

出的纤维

2)功能:传导粗略触觉。 2脊髓丘脑侧束: ○

1) 起止: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至对侧外侧索内上行至丘脑,也接受少量同侧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 2) 功能: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束。

临床上治疗一些顽固性疼痛,可从脊髓小脑前束内侧缘即前外侧沟进入,进入后绕过脊髓小脑前束,在其深面将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此时对侧1~2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消失但止痛仅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后疼痛再次出出现,原因有下:1)双侧传导路径,还有部分同侧的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2)核发出纤维还有可能沿灰质周边或是后角尖端的固有束将痛觉向上传递 内脏痛觉不经过脊髓丘脑侧束传递,而是在其深面的不知名的纤维束传递,它是传导双侧的痛觉。毁损此神经最容易损伤前角。 2.下行纤维束(运动):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脂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质脊髓束: 1起止:○起源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行后分为两部分:皮脂核束和皮质

脊髓束

皮脂核束直接到达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下降至中脑?脑桥?延髓椎体。 2交通: ○

·70%纤维在延髓处交叉,成皮质脊髓侧束(大)?在外侧索下降?前角

·30%纤维在延髓处不交叉,成皮质脊髓前束(小)?在前索内下降?部分于白质前联合发出交叉纤维,部分不交叉直接下行,与对侧来的纤维交叉?交叉过来的和同侧未交叉的汇合到达前角运动细胞

1) 皮质脊髓前束在每一个脊髓节段都会交叉,但仅限于上胸段;在下胸段没有交叉 2)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第一棒)到达前角(第二棒)再到骨骼肌

3功能: ○

皮质脊髓侧束:管理四肢骨骼及运动(对侧纤维) 皮质脊髓前束:管理躯干骨骼肌运动(双侧纤维) (2)红核脊髓束:

位置:位于外侧索内,靠近皮质脊髓侧束

起止:起于对侧中脑红核,纤维交叉后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兴奋屈肌,抑制伸肌,以此调节肌张力?完成屈曲动作,电梯突然上升时人一般动作 (3)前庭脊髓束:

位置:位于前索内

起止:起于脑桥内前庭神经外侧核,止于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功能:兴奋伸肌,抑制屈肌,以此调节肌张力?使躯体伸直,电梯下坠时人的一般动作 (4)网状脊髓束:

位置:位于外侧索内,前角和中间带灰质周围

起止:起自脑干网状结构,下行到达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调节肌张力,可兴奋又可抑制前角细胞,包括伸肌和屈肌 (5)顶盖脊髓束:

位置:位于前索内

起止:部分起自中脑上丘,部分起自下丘,交叉后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细胞

功能:易化对侧的颈肌,抑制同侧颈肌,使头转向受刺激侧;完成视觉和听觉的姿势反射 (6)内侧纵束:

起止:起自中脑前庭神经核,止于前角(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一部分向上到达脑干内和眼球运动有关的神经;一部分下降到达头颈部肌肉)

功能:将头、眼的运动协调联系起来?在运动中凝视一个物体 (7)食管旁束:

位置:中央管旁边,是完成间脑和生殖器、泌尿器之间的连接纤维 功能:发纤维到S2~S4,再到膀胱等部位。是排便、排尿中枢 受损表现:尿失禁、便失禁

·临床: 1脊髓前角损伤: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临床表现:肌无力、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肌束出现颤动、反射消失但感觉正常 2脊髓后角损伤:同侧痛、温觉障碍,触觉、深感觉存在(实际上粗略触觉受影响,但因为○精细触觉未受影响,所以触觉存在) 临床表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3白质前联合受损(如:○多见于颈膨大的脊髓空洞症):双侧受损节段对称性痛、温觉障碍,但精细触觉、深感觉存在 临床表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4布朗-色夸综合征:脊髓半边截断 ○1)神经元胞体(灰质)损伤可忽略不计,因为是横断,每一节段的胞体不会受损,但纵行的纤维一定会受损。 2)浅感觉(上行):损伤脊髓丘脑前、侧束,损伤平面下1~2节段浅感觉(痛、温消失,粗略触觉还有同侧)部分障碍;损伤薄束、楔束,精细触觉障碍?精细触觉全部受阻,粗略触觉因由同侧纤维是部分受阻,但粗略触觉无法代替精细触觉。 3)深感觉(上行):损伤薄束、楔束,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4)运动(下行):损伤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四肢运动障碍,造成痉挛性瘫痪 相关补充: 1.没有两个膨大的是蛇;腰骶膨大比颈膨大明显的是袋鼠 第二节 脑

一、综述

1.脑分为大脑、间脑(最大部分被大脑遮盖,与大脑无明显界限)、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桥和延髓后方的结构)6部分。

2.脑质量为1500g,脊髓质量为30g。新生儿脑为成人脑的1/3~1/4大小。依靠突触建立而长大,7~8岁时可发育完成90%。20~40岁时,脑最重,60岁可萎缩重量减轻。越高等的动物脊髓占脑的比例越小。耗氧量占20%。

3.决定性格、反应能力、智力,统帅行为、形态、思想以及呼吸、循环等功能。

二、脑干

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总称。其三部分执行同样功能,形态结构、构造相似,是脑最小的三个部分。 (一)延髓 腹侧:

1.在枕骨大孔平面与脊髓相续,外形与脊髓相似。长2.5cm,直径1.2~1.5cm。 2.锥体: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的上部两侧各有一个隆起,称椎体。

(1)内有锥体束(皮质脊髓束)。70%的纤维经过前正中裂底部交叉,形成交叉后在对侧下行,未交叉的在同侧下行。锥体束主要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脂核束,交叉后皮质脊髓束在纤维外侧索内走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前索内走行。

(2)在前正中沟(裂)底部可见明显的交叉纤维,称为锥体交叉。

3.(1)橄榄:延髓上部,椎体、前外侧沟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为橄榄,深面有下橄榄核。 (2)下橄榄核:位于橄榄深面。是大、小脑之间的中继核团。

(3)橄榄背外侧(后外侧沟)由上至下: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出脑处(经颈静脉孔出颅)

(4)出脑时不是一根神经出来,而是先形成根丝,再汇聚成神经

4.前外侧沟:椎体与橄榄之间的沟。舌下神经出脑处(经舌下神经管出颅) ? 延髓和脑桥的分界线:延髓脑桥沟(简称延桥沟),延桥沟以上是脑桥,以下是延髓。

由中线向两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出脑(展神经经眶上裂出颅,后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