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当代西方人际传播理论述评 - 以八种视角为参考框架 下载本文

望体验。例如,当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时,一对夫妻想为其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创造若干缩略语。这个单子可以列出很长很长,但是他们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一个局外人可能要费尽心思也不能理解它们。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吗?一对夫妻可以用之进行很好的交流,但是要想同局外人进行交流这种语言却是毫无用处的,它只能用于缩略语被交流的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战争期间,间谍的密码更是一种最严密的意义共同管理,借助特殊的信号进行传播,而信号的意义是被双方严密控制的,不能向外人泄露。32

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理论,意义的共同管理理论似乎有分析的一致性和方法的系统性。这一理论需要通过应用于个案来证明它的广泛适用性,因此追求这个理论的广泛应用性是费时的。总得来说,意义的共同管理理论探讨了两个人如何通过个人思想的交流来创造一个共享的意义。在传播中创造意义的双方都有责任,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有意义构建的义务。33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知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对人际吸引的研究是人际传播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通俗地理解,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等形式。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发挥着把两个人凝聚到一起、并防止其分开的驱动力的作用。根据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人际吸引就是一个人通常通

29

过诉诸他人的要求实现吸引的品质。为了准确地预测吸引,必须考虑个性和情境。排斥也是人际吸引中的一个因素,吸引的概念可以从非常吸引(extreme attraction )到非常排斥(extreme repulsion)。

人际吸引有很多方面,最为常见的有:(1) 外表吸引(Physical attractiveness ),是指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 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2) 接近(Propinquity )性,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3)相似性(Similarity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这条成语说明了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根据默瑞的吸引-相似性模型,人们会与真正具有相似性的人互相吸引。纽科姆指出,人们会改变对相似性的认识来达到关系的平衡。另外,在预测人际吸引时,对相似性的认识发现比真实的相似性更为重要。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

30

﹑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4)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是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5)互相喜欢(Reciprocal liking ),是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6)交往频率,R.B.扎永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让被试者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些照片看25次﹐有些只看一两次。然后问被试者对照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看的次数越多越喜欢。 这个效果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曝光效应。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包括:(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那些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2)联结原则: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3)社会交换原则: 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研究发现,人际相似性和吸引有多个维度,人们被个人风格,人口统计学,身体和外表,态度、社会和文化背景,个性、兴趣、交流和社会技能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一项由T·纽科姆(Theodore Newcomb)在1961年进行的对大学宿舍舍友的研究证明,

31

具有相同背景、专业、态度、价值观和政治观点的人容易成为朋友。根据拜恩(Byrne)1971年提出的“吸引法则”,对于一个人的吸引和那个人与自己态度的相似性的程度呈正比。克罗尔(Clore)(1976) 认为,与你持有相同态度的人更加会同意你对事情的认识,更加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也会更加喜欢他或她。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态度和兴趣的差异将会导致不喜欢和回避,态度的相似性会加强社会吸引。34

六,功能视角下的人际传播理论

功能的视角把传播看作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互动活动,它强调传播的目的性。其代表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和基本人际关系导向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彼此交换所需要的东西,后者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狄鲍特(Thibault, J. W)和凯利(Kelley, H. H.),或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 和布劳(Blau, P. M.),它有着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根源。1952年狄鲍特和凯利出版的《群体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其奠基性的著作。社会交换理论最主要的思路在于与经济的类比。社会学家霍曼斯运用经济学的概念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1958)。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