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份集锦》珠海市名校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下载本文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氨碱法: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联合制碱法:以食盐、氨和二氧化碳(来自合成氨中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为原料,两者的原料来源不相同,故A错误;

B.氨碱法其化学反应原理是NH3+CO2+H2O+NaCl

NaHCO3↓+NH4Cl,联合制碱法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

过程与氨碱法相同,将氨通入饱和食盐水而形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经过滤、洗涤得NaHCO3晶体,再煅烧制得纯碱产品,第二个过程是从含有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滤液中结晶沉淀出氯化铵晶体,故B正确;

C.氨碱法的最大缺点在于原料食盐的利用率只有约70%,联合制碱法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以上,故C正确;

D.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者最终产品都是Na2CO3,故D正确; 选A。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碳酸镁晶体是一种新型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剂。 实验一:合成碳酸镁晶体的步骤: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MgSO4溶液和NH4HCO3溶液;

②量取一定量的NH4 HCO3溶液于容器中,搅拌并逐滴加入MgSO4溶液,控制温度50℃,反应一段时间; ③用氨水调节溶液pH至9.5,放置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干燥得碳酸镁晶体产品。 称取3.000gMgSO4样品配制250mL溶液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名称:A_____;B_____。配制溶液过程中定容后的“摇匀”的实验操作为______。 (2)检验碳酸镁晶体是否洗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

nH2O中的n值(仪器和药品如图所示)实验二:测定产品MgCO3·:

(3)实验二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按气流方向,用接口字母abcde表示),其中Ⅱ装置的作用是_____。 (4)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Ⅰ中的空气,然后称取装置Ⅱ、Ⅲ的初始质量。进行加热时还需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_。

(5)若要准确测定n值,至少需要下列所给数据中的_____(填选项字母),写出相应1种组合情景下,求算n值的数学表达式:n=______。

a.装置Ⅰ反应前后质量差m1 b.装置Ⅱ反应前后质量差m2 c.装置Ⅲ反应前后质量差m3

【答案】电子天平 250mL容量瓶 把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上下颠倒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沉淀已洗干净 a→e、d→b 吸收CO2以便测定样品中碳元素的含量 将分解生成的气体全部带入装置B或C中,使其完全吸收,并防止倒吸 a、b(或a、c或b、c) n=22(m1—m2)/9m2[或n=22m3/9(m1—m3)或n=22m3/9m2] 【解析】 【详解】

(1)实验仪器A为称量MgSO4的仪器,所以名称为电子天平;仪器B是配置250mL溶液的仪器,所以B为250moL容量瓶。配制溶液过程中定容后的“摇匀”的实验操作为把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上下颠倒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

答案:电子天平;250mL容量瓶;把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上下颠倒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

(2)检验碳酸镁晶须是否洗干净的方法是检验反应物的硫酸根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硫酸根,说明沉淀洗涤干净,具体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加入稀盐酸酸化,再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沉淀已洗干净。

nH2O,产生CO2和H2O;反应方程式为:MgCO3·nH2O(3)高温加热MgCO3·

CO2和H2O,通过测定CO2

nH2O结晶水的含量,装置D用于吸收测量H2O,装置C用于吸收测和H2O的质量,就可以测出 MgCO3·

nH2O完全分解需要高温,所以装置B的作用为冷量CO2。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e、d→b。使MgCO3·却分解产生的高温气体。装置C用于吸收测量CO2。

答案:a→e、d→b ;吸收CO2以便测定样品中碳元素的含量 。

(4)通入N2,一方面为了将分解生成的气体全部带入装置C或D中,使其完全吸收;另一方面,在反应结束后,高温气体冷却,体积收缩,装置C和D的液体可能会发生倒吸,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N2可以防止倒吸。将分解生成的气体全部带入装置B或C中,使其完全吸收,并防止倒吸

(5)B装置中无残留物表明气体全部进入装置C和D,如想准确测定值,则需要知道三个质量差中的两个。所以要知道a、b(或a、c或b、c)。计算过程如下: MgCO3·nH2O

CO2+ nH2O + MgO 固体质量减轻

100+18n 44 18n 44+18n

m2 m3 m1

由此44/18n=m2/m3,解得n=22m3/9m2,又有m1=m2+m3,通过转换,可以得到n=22(m1—m2)/9m2[或n=22m3/9(m1—m3)或n=22m3/9m2]。

答案:a、b(或a、c或b、c) ; n=22(m1—m2)/9m2[或n=22m3/9(m1—m3)或n=22m3/9m2]。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EPR橡胶(成路线如下:

)和PC塑料(

)的合

(1)A的名称是 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C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字母)_________。 A.反应Ⅲ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CH3OH在合成PC塑料的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 C.1 mol E与足量金属 Na 反应,最多可生成22.4 L H2 D.反应Ⅱ为取代反应

(4)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5)反应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6)写出满足下列条件F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________。 ①含有羟基,

②不能使三氯化铁溶液显色,

③核磁共振氢谱为五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2:2:2:1; (7)已知:

,以D和乙酸为起始原料合成

无机试剂任

_______。选,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反应试剂和条件) 【答案】丙烯 C2H6O2

AB

n+n+(2n-1) CH3OH

【解析】 【分析】 EPR橡胶(

)的单体为CH2=CH2和CH2=CHCH3,EPR由A、B反应得到,B发生氧化反

应生成环氧己烷,则B为CH2=CH2、A为CH2=CHCH3;结合PC和碳酸二甲酯的结构,可知C15H16O2为

,D与丙酮反应得到C15H16O2,结合D的分子式,可推知D为

结合C的分子式,可知A和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再结合C的氧化产物,可推知C为;

与甲醇反应生成E与碳酸二甲酯的反应为取代反应,可推知E为HOCH2CH2OH。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上述分析,A为CH2=CHCH3,名称为丙烯;E为HOCH2CH2OH,化学式为C2H6O2,故答案为丙烯;C2H6O2; (2)C为

,故答案为

(3)A.反应Ⅲ为加成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故A正确;B.生成PC的同时生成甲醇,生成E时需要甲醇,所以CH3OH在合成PC塑料的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故B正确;C.E为HOCH2CH2OH,1mol E与足量金属 Na 反应,最多可以生成1mol氢气,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题中未告知,无法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故C错误;D.反应Ⅱ为加成反应,故D错误;故答案为AB; (4)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