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 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 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谬谬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①。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②。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③。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苏轼《黠鼠赋》)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B.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六王毕,四海一 C.汝惟多学而识之 D.若有告余者曰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养在深闺人未识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翻译文中划线的三句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原文话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鼠之黠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之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抒情短文。首段叙鼠之黠,次段叹人之无能,末段引发自惭之论。 B. 文中写鼠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困惑惊怪与措手不及,简捷逼真,有声有色,

幽默风趣。

C. 故事的曲折性与深刻性在于“鼠之黠”与“人之智”的较量所形成的一种反讽和

自省效果。

D. 这篇小赋即事明理,因物见意,人物、情节、对话与理性思维相融合,行文新颖

别致,引人入胜。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段评论文,完成15-16题:

苏轼论学文章,在唐宋古文家中的特点是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通脱。他虽以儒家为正传,但不算迂执;接近释道,但又并不溺于佛老。因此,他的一些论学杂说也就比较具有思想的光辉,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宋代的一些笔记杂着或讲学语录,和这种短文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相形之下,苏轼的文章更有文彩,更有理论的形象性。苏轼杂文的这......个特点也是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孟子》《庄子》和《战国策》的文章都是形象

地说理,生动地论证。在这类文章中,形象的感染力不亚于逻辑的说服力。苏轼在《上梅直讲书》中说:“执事爱其文,以为有盂轲之风。”从说理的形象性看,这评语是有根据的。罗大经也说过:“《庄子》之文以无为有,《战国策》之文以曲为直,东坡平生熟此二书,故其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从形象的生动和文章的酣畅来看,苏轼的文章,尤其是杂文,是具有《庄子》《战国策》的某些特点的。但是,苏轼的文章,除了个别的史论和政论之外,还不是“以无为有”或“以曲为直”,他的写作大体上能够达到有纵横之风而不谲诡,有寓言之妙而不玄虚。继承了先秦散文的某些传统,但一方面他又是有所选择的。(选自郭预衡《苏轼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

15.根据上文文意,比较苏轼的论学杂文与《孟子》《庄子》和《战国策》的异同关系,填写下表:

异 同 苏轼杂文 《孟子》 《庄子》 《战国策》 16.请结合《石钟山记》和《黠鼠赋》两文谈谈你对“理论的形象性”的理 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参考答案】

1.D(“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 称韩愈) 2.B 3.B 4.A 5.

篇游 褒 禅 山 记 石 钟 山 记 名 项目 同 不重景物描绘,而重道理的阐发 内 谈人生哲理:志、力、物实地考察,说明要“目见耳闻”容 异 缺一不可 不能臆断 记游与议论相结合 结 同 构 异 先记游后议论 质疑—考察—议论 写 同 即事明理,借题发挥 法 异 以立论为主 破立结合 6.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乘舟

④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⑤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7.A 8.B 9.C 10.D 11。D 12.①即使有很敏捷的人,也来不及动手抓它。

②能够驾驭各种事物并做它们的主宰,竟然被一只老鼠所使唤。 ③我俯身苦笑,一抬头就醒来了。 13. ①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 ②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14.A(抒情短文和叹人无能均不当) 15.

异 苏轼杂文 《孟子》 《庄子》 《战国策》 纵横之风而不谲诡,有纵横而谲诡,有寓以无为有 以曲为直 寓言之妙而不玄虚 言之妙而玄虚 同 形象地说理,生动地论证;形象的感染力不亚于逻辑的说服力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