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1)合作的基础 【教师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 (2)合作的方针 【教师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寓言故事】: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是指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各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相互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共产党。要“长期共存”必须“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民族盛衰兴旺的责任。 (3)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同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相互监督。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教师活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重要机构和主要职能是什么? 【视频资料】:第一次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一是政治协商,二是民主监督,三是参政议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民族分布 【教师讲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图文资料】:以宁夏为例 【教师讲评】: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实质。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使之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堂探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给出的资料、联系实际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讲评】: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合乎国情,符合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第二, 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区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同时也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第三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区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四, 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 基层群众自制制度的基本内容 1、基层群众自制制度的涵义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城市社区的群众状况。 【教师讲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基层民主自治进程回眸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课堂讨论】: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实际生活分析讨论基层群众有哪些自治? 【教师讲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评。 一是基层民主,这是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 二是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对象; 三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要求; 四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这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保障条件; 五是城乡社区建设,这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二)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分析 【师生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从根本上认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第一,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第二,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第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 第五,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只有认同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才能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才能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108探究实践:一、阅读思考 [板书设计]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二)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2、明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 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以及国内外常见的政治现象,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2、 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参考资料)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手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