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修改 下载本文

《丰收》的姊妹篇《火》,《电网外》等。

《丰收》、茅盾的《春蚕》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

二、细致的吴组缃

小说集: 《西柳集》、《饭余集》(小说、散文集)。 成名作:《菉竹山房》。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还有《天下太平》、《樊家铺》

三、苦情的罗淑 代表作:《生人妻》

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概貌 1.名词: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作者,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 ,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们,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二、萧军 2.创作

A.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1934年10月

思想内容: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的尖锐、雄浑、遒劲。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一幅东北人民铁血抗日图。 鲁迅曾这样评价:“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B.后期长篇《第三代》(后改名为《过去的年代》)

1936年以《第三代》为名出版了第一、二部。到1955年以《过去的年代》为题修改出版全书。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5

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小说以长春为背景,记录了关东大地的历史,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洋洋80余万言的鸿篇巨制,展示了关东大地在20世纪初叶广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东北人民由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的历史道路。具有史诗的价值。

三、舒群/261

成名作《没有祖国的孩子》 四、白朗/261 代表作《生与死》 五、端木蕻良/261-262 短篇代表作:《鴜鹭湖的忧郁》

小说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

长篇《科尔沁旗草原》

小说是一个鸿篇巨制,史诗性的结构、气势和画面的急剧变换。把远古至“九·一八”前夕东北草原首富丁府的由盛而衰的历史纠葛,他们的后代丁宁作为旧家族制度的忏悔者、畸零者,大山作为反抗者,用叙事诗的方式加以表现。

六、骆宾基/262 成名作《边陲线上》 代表作《北望园的春天》

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

东北作家群著名女作家。曾与萧军出版小说合集《跋涉》。1935年,第一次用“萧红”,以《生死场》由鲁迅作序,编入“奴隶丛书”出版,由此出名。20世纪40年代,另一重要代表作《呼兰河传》问世。1942年,病逝于香港。

二、创作 (一)早期创作

代表作:《生死场》(1934)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思想内容:《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6

(二)后期创作

代表作:《呼兰河传》(1940)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思想内容: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呼兰河传》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创作由于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的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之路。这在左翼阵营中招致批评和非议乃是不足为怪的。但亦如茅盾所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第十八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二)创作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蜜柑》、 《龙朱》、 《石子船》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包括散文随笔共60个作品集,以及《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创作分为20年代和30年代前后两个时期 1.早期创作(20年代)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

2.后期创作(30年代)

中篇代表作《边城》(1934)、中篇《阿丽思中国游记》 长篇小说《长河》(1938)

短篇小说集:《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

7

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记胡也频》、《湘行散记》、《湘西》、《沈从文散文选》

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一、沈从文的“乡下人思考”/267

表现人性的“常”与“变”,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主题,这一主题又是在对湘西世界的总体叙述中展开的。他以“乡下人”自居,这一理念使他拥有了城市文明和乡村生活二元对立的目光,成为湘西社会的叙述者和歌者。

二、沈从文的审美把握/267-268 1.沈从文小说题材两大类型 2.沈从文如何建构起湘西世界的 三、沈从文创作的意义/268 第二节 《边城》与《长河》 一、《边城》:人性是神庙

沈从文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文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一) 1.思想内容:

李健吾说:“《边城》是一首歌,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关于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11卷,45页)

2.人物:翠翠、爷爷(摆渡)、杨马兵 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大佬天保、二佬傩送

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是“爱”与“美”的化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美丽热情、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她集中代表了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爱与美”。她同时被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所爱,而翠翠却只爱傩送。哥哥天保自觉无望,驾船下辰州,掉进茨滩遇难死去。弟弟傩送痛苦万分,把对翠翠的恋情深深埋在心底,悲哀地下了桃源,翠翠的外祖父经不起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随着白塔的坍塌而死去,留下孤独的翠翠,常年守着白塔下的小屋,等待情人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通过这个以爱情为主干的故事,赞美了湘西山区宁静的生活,淳朴的民习,人与人之间纯洁无私的人情美和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爱与美”的化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