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九寨沟甲勿海生态旅游区建设甲勿海生态观旅游区报批(1)环评报告 下载本文

调查区内川滇高山栎灌丛仅见于甲勿沟左侧向阳山坡上,受水资源限制该地带的川滇高山栎呈高灌丛状,偶有白桦生长于其中。川滇高山栎植株普遍在 4~6m,极个别植株高 8m,灌木层盖度在 80~93%之间。灌木层很难见到有其它物种分布。草本层植物长势很差,以禾草为主,盖度在 10%以下。 图4-3 红桦糙皮桦林和川滇高山栎灌丛 (Ⅴ)柳灌丛(Form . Salix spp.) 高山柳类灌丛在区内主要分布海拔范围从 2370-2650m,主要分布于低海拔的山坳空隙处、高海拔的开阔山坡上及河谷地带,坡度一般小于 30?。以高度在 2m 左右的绵穗柳(Salix eriostachya)、川柳(Salix hylonoma)为主。群落外貌翠绿色。高山柳的盖度在 40-80%,有时可见小面积的纯高山柳灌丛。杂生的其它灌木主要有小檗类、悬钩子(Rubus spp.)、栒子(Cotoneaster spp.)、忍冬、荚蒾、绣线菊(Spiraea spp.)类等,有时还夹杂一些阔叶乔木幼苗,如桦木、槭树、栎、茶藨子等,高海拔处则可见多种杜鹃类。 草本植物中主要是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禾草、蓼科的蓼属(Polygonumspp.)、菊科的蒿属(Artemisia spp.)和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占优势,同时,常见的还有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委陵菜(Potentilla spp.)等 20 多种草本植物,盖度在 40%以上。 调查区内柳灌丛主要有两大类型:柳+小檗组合型和柳+忍冬科灌木组合型。 (Ⅵ)大火草+禾本科灌草丛(Form . Anemone tomentosa;Poaceae spp.) 该灌草丛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内河谷路边、桦树林缘、河谷柳灌丛间隙等地,呈小块状分布。土壤为山地黄壤、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该灌草丛,以杂类草 为主, 最多 的物种有 皱叶醉 鱼草 ( Buddleja crispa ) 牛尾蒿( Artemisia、suodigitata)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和灰苞蒿(Artemisia roxburghiana) 高 1.5-2.5m,等,盖度约 35-60%。常见的植物物种还有东方草莓、高原毛茛(Ranunculus brotherusii)、轮叶荛花(Wikstroemia stenophylla)、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糙苏(Phlomisumbrosa)、头花蓼(Polygonum alatum)等,高 15-55cm,禾本科草类植物稀少。 图4-4 柳+小檗灌丛大火草+禾草灌草丛 调查区内陡峭的岩壁处还时常可见糙野青茅(Calamagrostis scabrescens)草丛,为单种群落,其单个种群面积一般只有几平方米;与大火草+禾本科灌草丛相比,其分布总面积和范围均明显较小。 (5)植物多样性及植被资源现状评价 综上所述,调查区范围内的植物多样性和植被有以下特点: 1)调查区面积较大但海拔地带较高致本区分布的维管束植物物种数量较少;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体的亚热带性质是调查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评价区(包括直接占地区和间接影响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2)调查区范围内原生植被受人为改变较小,大多为天然植被,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地植被类型及各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都非常简单。本区植被主要类型有云杉林、冷杉林、杉桦混交林、桦林、柳灌丛、大火草+禾草灌草丛等自然植被,无人工栽植植被类型。 3)调查区内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在勿角保护区内相应地带均有广泛分布。 2、野生动物资源 通过现场调查、访问并结合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资料、近年来的巡护监测资料,经初步统计,调查区域内脊椎动物20目48科131种(含放养鱼类2种)。 从类群看,调查区有两栖类2目3科4种,爬行类1目2科4种,鸟类10目27科93种,兽类6目15科28种,鱼类1目1科2种。 (1)两栖类 1)种类及区系 据现地调查、访问并结合相关资料,整个调查区有两栖动物 2 目 3 科 4 种(见附录2)。其中无尾目有 2 科 3 种,占总种数的 75%;有尾目有 1 科 1 种,约占 25%。以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和华西蟾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较为常见,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较少见。 两栖类东洋界 3 种,古北界 1 种,以东洋界的种类为主。 调查区未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两栖类分布。 2)生态类型 调查区有水栖类型、陆栖类型 2 大类,3 种生态类型。 ①林栖流水繁殖型:西藏山溪鲵、西藏齿突蟾属这一生态类型。生活于 2000-3200m 的溪内及溪边。西藏山溪鲵分布于甲勿池沟尾部山溪内,以溪内的虾类和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 5-7 月。西藏齿突蟾成体白天隐藏于溪边石缝或石下,黄昏后多蹲在溪边石上,分布于甲勿池周边及沟尾,繁殖期 6-8 月。 ②穴栖静水繁殖型:华西蟾蜍(Bufo gandrewsi)属这一生态类型。多栖息于2100-3200m 高山草地的山边地内石下或土坑内,多在静水塘内产卵。 ③林栖静水繁殖型:中国林蛙属这一生态类型。多生活在海拔 3000m 左右较为平缓的山溪或回水凼内及岸边石下,海拔约 2800-4100 m。在甲勿池沟尾回水凼内及岸边石下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2)爬行类 1)种类及区系组成 整个调查区内有爬行动物有 1 目 2 科 4 种,其中,蜥蜴亚目 1 科 3 种,蛇亚目 1 科1 种。爬行类中东洋界 3 种,古北界 1 种,也以东洋界的种类为主。 调查区未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爬行类分布。 2)生态分布 灌草丛乱石型,多见于草丛、石堆或有裂缝的石岩处。 调查区域内有铜蜒蜥(Sphenomorphus indicus)、草绿龙蜥(Japalura flaviceps)和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 树栖类型:多在山区灌木上活动。如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 (3)鸟类 1)物种、居留类型及区系组成 整个调查区域有鸟类 10 目 27 科 85 种,其中,雁形目 1 科 2 种,仅在甲勿池有发现;隼形目 1 科 2 种,鸡形目 1 科 2 种,鸽形目 1 科 2 种、鹃形目 1 科 3 种,鸮形目 1科 1 种,雨燕目 1 科 1 种,戴胜目 1 科 1 种、形目 1 科 5 种,雀形目 19 科 66 种。 从鸟类的组成看,非雀形目鸟类 19 种,占调查区域鸟类总数的 22.35%;雀形目鸟类 66 种,占总数的 77.65%,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区域以雀形目鸟类占优势。从居留类型上看,区域内有留鸟 54 种,占 63.53%;夏候鸟 28 种,占 32.94%;冬候鸟 3 种,占3.53%。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区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共有 82 种,占总数的 96.47%。 古北界有 35 种,东洋界 42 种,广布种 8 种,仍然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南北鸟类混杂明显。 调查区两栖、爬行、鸟类、兽类和鱼类见附录。 2)分布现状 根据植被状况和鸟类的分布特点,把调查区的鸟类生境类型大致划分为 3 种。即是水域与溪流、针叶林和阔叶林。 ①水域和溪流生境:该生境主要是甲勿海及其源头溪流,偶见鸟类如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白鹡鸰(Motacilla alba)、河乌(Cincluscinclus)、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白顶溪鸲(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等。 ②针叶林生境:调查区以云杉、冷杉和油松为主的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其中常见的鸟类有高山旋木雀(Certhia himalayana)普通鳾、(Sitta europaea)冠纹柳莺、(Phylloscopusreguloides)、暗绿柳莺(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鵰鸮(Bubo bubo)等。 ③阔叶林生境:调查区阔叶林分布面积也不少,但分布于其中的鸟类种类较少,常见种类为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点斑林鸽(Columba hodgso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