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九寨沟甲勿海生态旅游区建设甲勿海生态观旅游区报批(1)环评报告 下载本文

(1)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 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最近的大熊猫痕迹点在甲勿上寨正沟尾部及两侧山坡上,海拔在 2800 米左右,位于调查区外,与调查区最南侧边缘最近点之间被几个山脊所分隔,直线距离在 4.5 km 以上。 西华师范大学于 2011 年对保护区进行了科考,并对保护区内大熊猫的分布情况进行了 3 次专门调查,保护区的甲勿池保护站也在该区域有长期监测线路。数据表明,甲勿海调查区所在的第一重自然山脊范围内没有大熊猫分布和活动的痕迹,其最近的活动痕迹点在调查区外正沟尾部及两侧山坡,地理坐标为 E104.19357、N32.98256、海拔 2830m,E104.17381、N32.97504、海拔 2760m,发现的这两个痕迹点与“三调”大熊猫痕迹点处于同一个小区域。从“三调”至现在的 10 多年时间,大熊猫痕迹点仍然在同一个小区域发现,表明该区域大熊猫活动范围基本固定。 虽然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将甲勿海片区均划为大熊猫现实栖息地,也就是说调查区全部是大熊猫三调确定的现实栖息地。但经过对调查区及其周边大熊猫分布、栖息环境等进行的详细调查来看,在调查区范围内确实没有发现大熊猫活动的痕迹。 因此,无论是本次调查、第三次大熊猫痕迹点,还是西华师范大学对保护区内大熊猫的 3 次专门调查,以及甲勿池保护站近年的监测资料,均表明调查区内无大熊猫分布。 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① 调查区范围内大熊猫可食竹分布稀疏,长势极差,零星间杂在树木和灌丛之中,不能满足大熊猫取食的需要; ② 虽然甲勿海片区未正式开展旅游,但甲勿池距离甲勿上寨社区也仅在5-6km左右,现有可通车公路末端距离甲勿池仅在3km之内,有不少旅游爱好者慕名自发前来甲勿池旅游、观光、避暑等,当地居民也自发到甲勿池搞放生鱼类、祭拜神树等活动; ③ 甲勿池周边还有不少的牛羊和马匹放养到该区域,社区居民也到保护区内采挖虫草、贝母、虫蒌等药材,有时候几人结伴在山上小住几天。 这些因素均对大熊猫活动造成了干扰,影响了其到海拔较低的甲勿池周边范围内活动。 (2)其它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雀鹰、大鵟、血雉、雕鸮 4 种(见表4-13);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有金丝猴、黄喉貂和鬣羚 3 种(见表 5-14)。大部分都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6、主要威胁现状 (1)根据资料检索和实地调查,调查区内水土流失轻微: (2)根据资料检索和实地调查,调查区内自然灾害轻微,仅靠近保护区下边界有少量轻微滑坡; (3)根据实地调查,调查区内无沙化现象; (4)根据实地调查,在甲勿池发现有人为放生的鲫鱼和草鱼; (5)根据调查访问,调查区下部存在人为干扰,干扰范围主要在甲勿池周边至保护区下边界; 干扰类型主要为:放牧、挖药、柴薪砍伐等。 干扰持续时间及强度: ① 放牧:一年四季皆有放牧现象,以春季至秋季为主,冬季时断时续,进入保护区内的牛羊马等的数量不大,对周边环境影响不是很大; ② 挖药:在保护区内挖虫草、贝母、虫蒌等,在挖药季节人员较多,时间较长,甚至深入保护区内部和中上部短住,4-9月份影响较大; ③ 旅游:以4-10月份夏秋季为主,当地居民和驴友为主,但游客数量不是很多; ④ 柴薪砍伐:时断时续,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砍伐数量较少。 2.2.3 调查区及周边已有建设项目现状评 调查区内目前没有已建设项目,也没有其它拟建项目。 调查区周边保护区外距离最近社区在5-6km左右,因此保护区该区域周边也没有拟建和已建项目。 2.2.4调查区生态现状总体评述 调查区面积较大,但海拔地带较高,致本区分布的维管束植物物种数量较少;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体的亚热带性质是调查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评价范围内原生植被受人为改变较小,大多为天然植被,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地植被类型及各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都非常简单。本区植被主要类型有云杉林、冷杉林、杉桦混交林、桦林、柳灌丛、大火草+禾草灌草丛等自然植被,无人工栽植植被类型。 调查区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有两栖类2目3科4种,爬行类1目2科4种,鸟类10目27科93种,兽类6目15科28种,鱼类1目1科2种(为当地居民在甲勿池里面放生了约 500 尾鲫鱼和草鱼),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雀鹰、大鵟、血雉和雕鸮4种;调查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由森林、灌丛和湿地生态系统共计3类构成,无人工生态系统类型。 总体看来,调查区目前受到的人类和人为干扰不是很强,野生动植物比较丰富,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2.2.5 调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 1、项目占地区及周边附近植物分布 整个调查区植物物种以温带分布的类型为主。乔木树林主要由温性针叶树种(云杉、冷杉、铁杉、红杉、油松等)、落叶阔叶树种(红桦、糙皮桦、白桦、麻栎、栓皮栎、锐齿槲栎、槭树、花楸、山杨等)和常绿阔叶树种(青冈、曼青冈等)组成,村落内还有少量人工栽植的大型竹林;灌木物种常见有高山栎、小檗、高山柳、茶藨子、杜鹃、沙棘、胡颓子、火棘、悬钩子、绢毛蔷薇、扁刺蔷薇、马桑、黄荆、栒子、铁仔、凹叶瑞香、轮叶荛花、醉鱼草、红荚蒾、桦叶荚蒾等落叶和常绿类型以及较高海拔地带的箭竹(华西箭竹和缺苞箭竹),其中以悬钩子类最为常见;草本植物中禾草类分布面积最大,早熟禾、披碱草、野青茅、茅叶荩草、白茅等为优势种构成的草本群落广泛分布于本区域,大火草、毛茛、打破碗花花、蓼、酸模、蒿类、委陵菜、鼠麴草、香薷、川续断、蟹甲草、蒲公英等也比较多见;藤本植物种类很少,海金沙科的海金沙、旋花科的打碗花、豆科的崖豆藤、油麻藤和桑科的薜荔为最多见;蕨类植物多分布于树林下或寄生于树干上,鳞毛蕨、瓦韦、凤尾蕨、贯众、蹄盖蕨、乌蕨、卷柏、石松、槲蕨等,也有少量蕨类成为单优群落生长于林缘、山坡或耕地边,如顶芽狗脊、里白和蕨等。耕地作物以玉米、油菜、冬小麦、番薯、马铃薯、豆类和绿叶蔬菜为主要种类,园地果树主要有苹果、梨、核桃,药材种植量极少。 根据现场多次调查和向当地居民及勿角保护区工作人员询问求证,在项目占地区及周边1000m范围内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分布于黄土梁北河谷(海拔2768m,N-32.90193?,E-104.24919?,8株),这些四川红杉均不在直接占地区内,距离最近的建设点(黄土梁观景台A,将来在实际建设中可能会取消建设)约700m,在其余地带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所列物种(如银杏、水杉、岷江柏木等)均为人工栽培;本区域除零星分布有兰科(Orchidaceae)外,无2011年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所列其它濒危野生植物;旅游区直接占地区域内无地方主管部门挂牌的古树名木。 2、项目占地区及周边附近植被分布 根据现场调查和林地调查成果资料,旅游区占地范围内及周边附近植被类型主要有:红杉林、冷杉林、云杉林、铁杉林、油松林、桦木林、杉桦混交林、桦槭混交林、麻栎林、青冈曼青冈林、人工斑竹林、高山栎灌丛、高山柳灌丛、沙棘灌丛、小檗灌丛、悬钩子灌丛、马桑灌丛、黄荆灌丛、醉鱼草灌丛、箭竹灌丛、杜鹃灌丛、早熟禾披碱草灌草丛、白茅灌草丛、茅叶荩草灌草丛、大火草灌草丛、蒿类灌草丛、单芽狗脊灌草丛、里白灌草丛、蕨灌草丛、高山草甸等和旱地植被(一年一熟)及少量园地。直接占地区内树林面积仅占总占地面积的10%左右,主要为位于甲勿池周边的杉桦林和保护区外甲勿沟的桦林、栎林;耕地和灌丛灌草丛的占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植被有白茅灌草丛、马桑灌丛、沙棘灌丛、大火草灌草丛、蒿类灌草丛、茅叶荩草灌草丛、蕨灌草丛等;其余占地包括房屋、道路和溪沟,占总占地面积的比例不足10%。 3、项目直接影响区及周边附近野生动物分布 (1)野生动物多样性 整个旅游区的占地范围及周边影响区海拔大概在1800-3340m之间,动物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水域和溪流生境、农耕地-居民点生境、灌草丛生境、阔叶林生境和针叶林生境等类型,动物种类也比较丰富。 其中: 1)两栖类包括有尾目、无尾目的种类,常见西藏齿突蟾、平武齿突蟾、华西蟾蜍、中华蟾蜍岷山亚种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