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表。1929年1月停刊,共出18期。

弗洛依德主义:又称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资产阶级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依德(1856——1939)。弗洛依德主义认为,艺术创作正如其他任何种类的人类活动—样,其基础是人的本能欲望(首先是性的欲望——性欲)。这些欲望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得不到满足,从意识的领域里被排挤到潜意识领域里来。“美”的概念植根于性冲动之中,艺术作品之所以给人们带来满足,并不是因为它们从审美上再现了现实并具有社会意义,而是因为它们以伪装的形式使我们充分享受到欲望本身的快乐,而这些欲望是在艺术的作用之下,人们从自己的下意识中吸取来的。艺术家创作的意义,决定于艺术家所固有的欲望。例如,弗洛依德在其《心理分析导论讲义》、《心理学论稿》中断言:索福克勒斯的伟大悲剧《俄狄浦斯王》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以及其他作品内容,就是儿子对母亲本能的永恒之爱和对自己父亲的恨(弗洛依德把这种情境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主义在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创作领域得到广泛流行。它是超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抽象主义派别的理论基础。

尼采的超人说:尼采(1844——1900),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尼采把彻底发展自我的个性、自我的力量来征服群众的强者称为“超人”,认为历史就是这种“超人”创造的,平常人只是“超人”用来实现其“权力意志”的工具。尼采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公开歌颂战争,宣称“宁可为战争而牺牲善行”,认为战争就是道德。超人说表现在艺术上,主张艺术家高度表现自我,扩张自我。

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形成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他们的艺术理论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以左拉、龚古尔兄弟为代表。左拉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生理学、遗传学、临床病理学、解剖学等原理去分析和表现人的生物本能,注重对人的生理因素的分析,认为人只能消极地受环境的支配,连人们的社会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决定。自然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现实生活中个别的琐碎现象,追求事物外在的真实,不重视对生活现象进行典型化,因而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左拉要求艺术家对生活作准确的实际的描写而不对生活作思想评价。然而在其优秀作品中,却远远超出了自然主义理论的范围,创作了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

象征派:象征派源于西欧,本世纪20年代中期,留学法国的李金发出版了许多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影响的诗集,形成了中国新文学中的象征诗派。象征派诗把本来无内在联系的事物硬性地拉在一起,产生了象“粉红的记忆”,“无味的沙石”一类的诗句;注重对感官的描写,还泛泛地描写死神、坟墓野人等,造成了神秘可怕的气氛。象征派诗的语言

忌顺畅,多用虚字,读来拗口,诗的格式不定,诗句可任意跳跃。和现代派文学一样,象征派诗在中国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它深深地根植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土壤中,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精神空虚、悲观厌世情绪的反映,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旧中国的痕迹。象征派的表现手法不仅对诗而且对散文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抒情散文,往往运用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寄托感情。鲁迅、何其芳等的散文就运用过象征派的表现手法。

狂飙突进运动:1770—1785年间在德国发生的一场反封建的文学运动。简称“狂飙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主要代表有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等。他们反对封建割据;封建压迫和虚幻的道德风尚,批评死气沉沉的封建文艺,要求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歌颂自然,推崇天才,强调主观,提倡民族感情。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作家大都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激情,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和伤感的成分。由于当时德国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而未发展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狂飚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到18世纪80年代中期, 狂飙运动才接近尾声。狂飙运动的反封建和浪漫主义精神,对“五四”时期一些作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郭沫若翻译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曾风靡一时。郭沫若等深受歌德的影响。

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派是出现于20年代新文化战线分化时期的一个文学流派。1920年12月,《现代评论》创刊,许多作家围绕这个刊物发表了大量作品,形成了当时很有影响的现代评论派。总起来看,该派保持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创作态度和主张。政治上他们支持爱国运动和学生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又污蔑学生,为军阀政治和帝国主义开脱罪责。他们宣扬马列主义又反共反苏;在创作思想上既反对所谓“整理国故”的复古运动又推崇胡适的复古言论。陈西滢是《现代评论》的主要作家,又是《现代评论》上“闲话”专栏的主要作者。他的文章代表了“现代评论”派的风格特色,他的《西滢闲话》典型地表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自由化和两面性。当时的新文化战线的进步团体、流派,像鲁迅领导的“语丝”社等与现代评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标志着新文化战线的进一步分化。1928年《新月》杂志创刊,《现代评论》停刊。现代评论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文学”。这是一个以言情、黑幕、社会、武侠,侦探等为主题的小说创作流派。该派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代“黑幕小说”的“末流”。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是为了供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强调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章回体。代表人物周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小说画报》、《小说世界》、

《紫罗兰》、《红》、《珊瑚》等刊和大量文学专号《青年苦闷专号》、《恋爱专号》等等。该派创作数量极大,创作长篇小说共有1900多部,创办杂志113种,大小报49种。这个在袁世凯复古浪潮中诞生的流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该派与清末堕落的“黑幕小说”一脉相承,其文学创作具有内在的封建因素。(二)该派本着“娱乐”、“游戏”的目的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当作商品出卖,取消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三)大量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的创作,把人们引向堕落,贻害极大。该派创作也有进步的一面:(一)该派创作量大,涉及面广,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客观的认识意义。(二)“五四”时期,该派便运用通俗白话写小说,具有进步意义。(三)该派中“有文才的人”如周瘦鹃等作了大量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为人们所称道。(四)后期鸳鸯蝴蝶派发生分化,包天笑、周瘦鹃等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恨水写了《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反映抗战的进步作品。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最初作为文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朗、朗波、马拉默等。到90年代,象征主义的影响波及到瓦列里、纪德、福尔等人身上。象征主义者的思想和审美观是折衷主义的。按照象征主义者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来看,现实世界是彼岸世界的反光。这个彼岸世界用理性的手段是认识不了的,只有借助艺术家的直觉觉所创造出来的象征才能近似地再现出来。象征主义者否认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他以“自由”同现实相对立。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个人感受上,集中在创作中表现这些感受的形式上,他们力图借助于主观主义者所理解的象征,在艺术作品中或者表现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色调,或者表现神秘的“彼岸”世界的“秘密”。象征主义影响许多国家的作家。中国新文学作家也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在创作上运用过象征主义手法。

唯美主义: 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这种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所谓纯粹的美,它的兴起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功利哲学、市侩习气的反抗。它受18世纪康德美学的影响。最早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倡导唯美主义运动的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他提倡纯粹美,强调艺术的永久性,追求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观点后来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画家比亚兹莱的画中得到全面体现。英国文艺理论家佩特更使之系统化。在王尔德看来,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功利主义目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体现这种思想的代表作品为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悲剧《莎乐美》。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从怪诞、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从而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功能。但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宣扬“艺术至上”,导致否定艺术的社

会作用,走上反理性主义的道路。唯美主义的文学艺术大多带有颓废倾向,成为颓废主义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翻译介绍唯美主义的作品。创造社、新月派等文学团体也受了唯美主义的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产生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上的表现与反映。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现实主义文学中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优良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深刻地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弊端和矛盾,肯定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但批判的成分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创作中占主导的思想基础,有意识地描写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命运。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遍及世界,如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批判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揭开了人类艺术发展的新的一页,并对世界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很大。鲁迅等作家都深受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在俄国产生的创作方法。它继承发展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又与之不同;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在这个方法形成过程中,现实主义传统起了巨大作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则的基础上的。它要求体现党性和人民性。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而且要反映生活发展的主导倾向,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创作,使他们在创作中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共产主义新生事物的萌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理想是通过新型的正面主人公体现出来的。这种审美理想是从生活中获取的而不是作家幻想的结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发展过程中开始介绍,受到当时革命作家的重视。

《新潮》: “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之一,综合性月刊。 1919年1月1日创刊于北京。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编。“五四”以前编辑部由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三人组成。“五四”后不久,改由罗家伦一人主编,后又改为周作人主编,毛子水、顾颉刚、陈达材、孙伏园为编辑。创办中得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多方面支持。该刊以传播世界新思想、抨击旧社会种种弊端、“鼓动学术上之兴趣”、研求“修学立身之方法与径途”为宗旨。对新文学也进行探讨,并发表各种体裁的新文学作品。经常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汪敬熙、康白情、叶绍钧、俞平伯。他们大力提倡鼓吹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