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台任主席,被学生“嘘”声赶走。下午,杨以“扰乱秩序,侮辱师长”的罪名,开除学生自治会员6人。5月11日,女师大学生集会驱逐杨出校。8月10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停办女师大令”。19日、20日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刘百昭等两次前往接收,遭到学生抵抗。22日,刘百昭率领部员、茶役、老妈子冲进女师大,将学生肆意殴打凌辱,拖出校门关进补习学校。在斗争中,鲁迅坚决站在学生一边,并撰文抨击走狗文人,伸张正义。在鲁迅等人的帮助下,女师大在宗帽胡同赁屋授课。11月,在“反奉倒段”运动中,章土钊被迫下台,女师大回校复课。

新生活运动:指蒋介石为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而发起的运动。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提倡“新生活运动”,相继抛出《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新生活运动纲要》,把“礼义廉耻”作为新生活运动的“中心准则”,把“做国家的一个良民,家庭的一个肖子,在学校里能做一个守规矩的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守礼法的君子”,作为“新生活运动”的根本任务。 7月1日,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生活运动”的新衙门。

活报剧:简称“活报”,意为活的报纸,是一种能迅速反映时事新闻的戏剧样式。活报剧创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九·一八”后传入我国。其特点是剧情简单,形式活泼,对反面人物常作漫画式的揭露,有较强的战斗性和鼓动作用。活报剧多在街头或广场上演,故亦被人称为“街头剧”或“广场剧”。

朗诵诗:自由诗的一种。朗诵诗发扬了中国诗与歌结合的传统,把诗歌的内容、感情直接灌输给群众。抗战初期,在“中国诗歌会”的倡导下,朗诵诗运动在武汉、重庆和延安相继展开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有高兰、光未然、蒲风等;高兰的《我们的祭礼》、《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最受欢迎。诗朗诵运动的开展对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对发挥诗歌的战斗性起了积极作用。

街头诗:亦称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出现的诗歌。抗战初期,在解放区,街头诗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街头诗运动是由田间、柯仲平、光未然等人发起的。 当.时延安的诗人把1938年8月7日称为“街头诗运动日”,号召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延安的大街小巷写满了街头诗”。后来,街头诗运动推广到各解放区,到处可以看到诗人和人民群众的街头诗。街头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短小精悍\\顺口易记,有较强的宣传鼓动作用。写作街头诗的著名诗人有田间、邵子南等。

新格律诗:指将内容、感情纳入严格规范中的新诗。“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闻一多等

人不满于郭沫若《女神》那种“绝端自由”的形式,力求探索一种新的形式,使新诗走上“规范化”的道路。闻一多《律诗的研究》、《诗的格律》等文章中阐述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闻一多着重指出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式和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强调新格律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的诗歌《死水》表现了新格律诗的实绩。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学革命勃兴时,在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守旧文人、复古派之间进

行的一场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的思想论争。文学革命在其发难时期,很少有人赞同,也很少有人反对,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便围绕《新青年》,演出了一场“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罗列了守旧文人攻击新文学的言论和观点,刘半农接着发表了《复王敬轩书》驳斥了旧文人的言论和观点。此后,林纾等人便站出来反对新文学,北大的刘师培、黄侃创办了反对新文学的刊物《国故》,以保卫“国粹”。林纾先以文言小说的形式,写了《荆生》、《妖梦》攻击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怂恿北洋军阀这个“伟丈夫”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把白话贬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不值一哂”。这些守旧文人的复古活动,遭到了新文学阵营的坚决反击,蔡元培在复林纾的信中严辞拒绝了他的恶毒攻击,李大钊、陈独秀也撰文加以驳斥,鲁迅也在杂文中批驳复古派,指出:“四万万中国人发出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 真是可怜煞人”。力量薄弱的封建守旧势力,在新文学阵营的强大攻势下,迅速败退,不见踪影。新文学阵营取得胜利,新文学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指“五四”时期文学界从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各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根本变革。1917年1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指出文学改良“八事”,2月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反封建文学的“三大主义”,正式树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文学革命发难者的进步主张得到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积极响应。钱玄同在给刊物编辑的信中痛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主张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提出破旧韵立新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具体意见,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1918年以后,文学革命进一步发展,由一般的理论探索、文字形式的变革,转向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思想内容、题材、主张的革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主张学习西方文学思潮,从过去的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过渡到当时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如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主张文学要表

现人道主义,要为“人生”,鲁迅的文学创作实践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他以其严峻的现实主义笔法,深刻暴露出“旧社会的病根病病从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高度,描绘了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开拓出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主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学习苏联文学成为新文学的主要内容要十月革命给中国新文学送来了曙光了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

大河小说 在法国文学史上,从巴尔扎克开始,一些作家以多卷体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被称为“大河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川籍作家李劫人也仿效巴尔扎克、左拉等法国作家,以多卷体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我国近代历史的变迁,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谰》、《暴风雨前》和《大波》,史称“大河小说”。他的“大河小说”创作,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空白,开拓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领域和新格局。

湘西世界 是沈从文在其小说和散文创作中所执著追求和刻意描绘的一个富有人性魅力、充满理想色彩、温馨而瑰丽的文学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作者以痛惜眷恋的怀旧情绪、缠绵悠远的乡土情结,以及恬淡优美的牧歌情调,精心展示了偏处一隅的湘西的山川风物和世态人情,追求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史称“湘西世界”。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等。沈从文以此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