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硕士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下载本文

实验八 质粒DNA的微量制备(碱裂解法)

【 原 理 】

在EDTA存在下,用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同时经过NaOH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使细胞膜崩解,从而达到菌体充分的裂解。此时,细菌染色体DNA缠绕附着在细胞膜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上清液内,其中还含有可溶性蛋白质、核糖核蛋白和少量染色体DNA,实验中加入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可以使它们分解,通过碱性酚(pH8.0)和氯仿–异戊醇混合液的抽提可以除去蛋白质等。异戊醇的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可以减少抽提过程产生的泡沫,并能使离心后水层,变性蛋白层和有机层维持稳定。含有质粒DNA的上清液用乙醇或异丙醇沉淀,获得质粒DNA。

【 试剂和器材 】 一、试剂 1.LB液体培养液:胰蛋白胨10g/L,酵母浸膏5g/L,NaCl 10g/L,用NaOH调节至pH7.5。。 2.TEG缓冲液(pH8.0 25mmol/L Tris-HCl,10mmol/L EDTA,50mmol/L葡萄糖,4mg/ml溶菌酶):称取0.3g Tris加入0.1mol/LHCI溶液14.6ml,先配制成pH8.0Tris–HCl缓冲液100ml,再加入0.37g EDTA-Na2· 2H20和0.99g葡萄糖,临用前加入400mg溶菌酶。

3.碱裂解液(0.2mol/L NaOH、1%SDS):称取0.8g NaOH和1g SDS定容至100ml。 4.乙酸钾溶液(pH4.8):取60ml 5mol/L KAc(或称取29.4g KAc)加入11.5ml冰乙酸和28.5ml蒸馏水。

5.1mol/L pH8.0 Tris–HCl缓冲液:Tris 121.14g/L,用盐酸调至pH8.0。 6.氯仿:异戊醇=24:1(V/V),等体积的酚和氯仿/异戊醇溶液混合。放置后,上层若出现水相,可吸出弃去,有机相置棕色瓶内低温保存。

7.TE缓冲液(10mmol/L,pH8.0 Tris-HCl,l mmol/L EDTA):称取0.12g Tris,加适量蒸馏水溶解,用1mol/L盐酸调至pH8.0并定容至100ml,加入0.037gEDTANa2 · 2H20。

8.抗菌素(如pBR322质粒加入氨苄青霉素50μg/ml培养基,四环素12.5μg/ml培养基)

二、器材

1.水平振荡器 2.高压灭菌器 3.接种环 4.灭菌试管

5.Eppendorf离心管 6.离心机 7.滤纸 三、材料

1.携带pBR322质粒的E.coli HBl01菌株。 【 操 作 】

1.培养细菌扩增质粒

根据质粒的抗性于3ml LB液体培养基内加入适当的抗菌素(如pBR322质粒加入氨苄青霉素50μg/ml培养基,四环素12.5μg/ml培养基)。

用接种环挑取1个单菌落或吸取少量菌液于含上述双抗LB液体培养基的灭过菌管中,37℃,振荡培养12h左右。

2.收集菌体和裂解细菌

取1.5ml培养液置Eppendorf离心管内,离心,5000r/min,5min,弃去上清,保留菌体

17

沉淀。如菌量不足可再加入培养液,重复离心,收集菌体。

将菌体沉淀悬浮于预冷的150μl TEG缓冲液内,剧烈振荡、混匀,室温放置10min。 加入200μl新鲜配制的碱裂解液,加盖,颠倒数次,轻轻混匀,冰上放置5min。 3.分离纯化质粒DNA

加入150μl冰冷却的乙酸钾溶液,加盖后温和颠倒数次混匀,冰浴放置15min,使沉淀完全。

4℃下离心,12000r/min,5min。乙酸钾能沉淀SDS与蛋白质的复合物,并使过量SDS–Na+转化为溶解度很低的SDS–K+一起沉淀下来。离心后,上清液若仍混浊,应混匀后再冷至0℃,重复离心。上清液转移至另一干净的Eppendorf管内。

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饱和溶液,反复振荡,离心,12000r/min,2min,小心吸取上层水相溶液,转移到另一个Eppendorf管内。

上述溶液加入2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混合摇匀,于冰浴上放置10min。4℃下离心, 300r/min,5min,弃去上清液。并将Eppendorf管倒置在干滤纸上,空干管壁粘附的溶液。

加入70%冷乙醇lml,洗涤沉淀物,离心,弃去上清液,尽可能除净管壁上的液珠,放置干燥或真空干燥,即得质粒DNA制品。

将DNA沉淀溶于20μlTE缓冲液(临用前加入20μg/ml RNaseA),置-20℃保存。

【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

18

实验九 质粒的酶切与电泳鉴定实验

【 原 理 】通过质粒DNA浓度测定、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鉴定DNA片段的试验,掌握用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质粒DNA以及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鉴定质粒DNA的方法。

在基因工程中,DNA分子的切割是由限制性内切酶来完成的。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在一定的条件下切断双链DNA。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DNA 酶切,酶切产生粘性末端。

【 试剂和器材 】 一、试剂 酶切缓冲液

EcoRⅠ酶解缓冲液(10×):1 mol/L pH 7.5 Tris·HCI,0.5 mol/L NaCI,0.1 mol/ L MgCI2。 HindⅢ 酶解缓冲液(10×):0.1 mol/L pH 7.4 Tris·HCI,1 mol/L NaCI,0.07 mol/L MgCI2。 TBE缓冲液(10×):称取Tris 108 g,硼酸55 g,0.5 mol/L EDTA (pH 8.0) 40 ml,用H2O定溶到1000 ml,高压灭菌作为10×贮液,稀释10倍后作为工作液使用。

TE缓冲液:10 mmol/L Tris·HCI,1 mmol/L EDTA pH 8.0,其中含有 20 μg/ml Rnase 1ul。 上样液及其他试剂 上样液(6×):0.25 % 溴酚蓝,质量体积比为40%的蔗糖水溶液。 溴化乙啶染色液(10 mg/ml):在20 ml H2O中溶解0.2 g溴化乙啶,混匀后于4℃避光保存。

氯仿,异丙醇,70 % 乙醇。 二、仪器

微量移液器、微量离心管(又称Eppendorf管)、常用玻璃器皿、台式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凝胶成像系统等。 三、材料

含有质粒pBluescript或pGEM-3Zf的大肠杆菌DH5α、DL2000 Marker、EcoRⅠ、HindⅢ 限制性内切酶、琼脂糖等。

【 操 作 】

1.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质粒DNA的浓度

(1)用蒸馏水将待测DNA样品做1:200倍的稀释。

(2)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在波长为260 nm、280 nm调节分光光度计读数至零。 (3)加入DNA稀释液于以上2个波长处读取OD值。 (4)记录OD值,通过计算确定DNA浓度,公式如下:

DNA浓度(μg/μl)=OD260×稀释后总体积/稀释量×50/1000 2. 质粒DNA的酶切

将上一实验提纯并溶于20 μl TE的质粒DNA用于双酶切,按下表分别加入所需试剂。

质粒 酶切缓冲液 酶液

16μl 2μl 各1μl

加样后小心混匀,置于37℃水浴或金属浴中酶切1小时(有时可以长一点至,数小时或过夜),65℃水浴5min或向管中加入Loading buffer 4 μl来结束酶切反应,取5μl样品进行电泳分析。

3.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19

(1)琼脂糖凝胶液的制备:称取0.8 g琼脂糖,置于三角瓶或小烧杯中,加入100 ml TBE工作液,置于微波炉加热直至琼脂糖完全溶解(注意不要让液体沸腾出瓶外),加入1μlEB染色液,混匀。

(2)胶板的制备:将有机玻璃内槽洗净、晾干,放入制胶模具中,并在固定位置插上梳子。将冷却至65℃左右的琼脂糖凝胶液轻轻摇匀,小心的倒置在有机玻璃内槽上,使胶液缓慢展开,直到在整个有机玻璃板表面形成均匀的胶层。室温下静置30 min左右,凝固完全后,轻轻拔出梳子,这时在胶板上即形成相互隔开的上样孔。将铺好胶的有机玻璃内槽放入含有电泳缓冲液TBE的电泳槽中备用。 4. 加样

用微量加样器将上述样品分别加入胶板的样品孔内。每加完一个样品,换一个加样头。加样时应防止碰坏样品孔周围的凝胶面,本实验样品孔容量约10 μL左右。 5. 电泳

加完样后的凝胶板可以通电进行电泳。建议在80 V~100 V的电压或20 mA下电泳。当溴酚蓝移动到距离胶板下沿约1cm处时,停止电泳。在低电压条件下,线形DNA片段的迁移速度与电压成比例关系。但在电场强度增加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度的增加是有差别的。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会随之减小。为了获得电泳分离DNA片段的最大分辨率,电场强度不应高于5 V/cm。电泳温度视需要而定,对大分子DNA的分离以低温为好,也可在室温下进行。在琼脂糖凝胶浓度低于0.5% 时,由于胶太稀,最好在4℃进行电泳。 6. 观察和拍照

DNA存在处显示出桔红色的荧光条带。一般紫外光激发30 s左右,肉眼可观察到清晰的条带。在紫外灯下观察时,应戴上防护眼睛或有机玻璃防护面罩,避免眼睛受到强紫外光损伤。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摄电泳带谱。

【 实验结果讨论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