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十一 化学实验基础 下载本文

专题二十一 化学实验基础

452

考点1 常见的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

1.[2019天津,4,6分]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NO2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本题以实验装置图的形式呈现信息,考查实验操作,重点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发展考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1命题角度2 2.[2018江苏,5,2分]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 Cl2尾气

本题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91页实验4-2,考查基本实验操作、Cl2的实验室制备等。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1命题角度1 考点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2018全国卷Ⅱ,13,6分]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编号 A B C D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制取并纯化氢气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目的

配制0.400 0 mol·L-1的NaOH溶

实验过程

称取4.0 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定容 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向 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将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结合在一起,设计表格型实验选择题,增加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复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实验及其拓展延伸。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2命题角度2

4.[2018全国卷Ⅰ,9,6分]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近年高考选择题中的实验主要考查教材中的有机实验,本题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75页实验3-4,考查基本实验操作。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2命题角度1 5.[2018全国卷Ⅲ,10,6分]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 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溶液是氯化钠与碳酸的混合溶液,显酸性,应该选择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2 6.[2017全国卷Ⅲ,9,6分]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C D

溶液 目的 取20.00 mL盐酸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配制浓度为0.010 mol·L-1的KMnO4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操作

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体现考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四个选项涉及中学教材上的典型基础实验,体现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与综合性。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2命题角度2 考点3 化学试剂的保存 7.[2017浙江4月选考,10,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应将钠保存在煤油中 B.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都要检漏 C.可用酒精代替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D.金属镁失火不可用水来灭火 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既不能用水灭火,也不能用CO2灭火,可以用干沙灭火。 解题模型:链接考法3命题角度

考点1 常见的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

考法1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命题角度1 物质制备中涉及的仪器、试剂的选择(热点角度)

1 [2016天津,5,6分]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电石和水反应剧烈,制备乙炔时,常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以减小反应速率,A项不符合题意;蒸馏装置中,锥形瓶与牛角管之间不用橡皮塞密封,B项不符合题意;HCl与饱和NaHSO3溶液反应,生成NaCl、H2O、SO2,而SO2与饱和NaHSO3溶液不反应,故该方法可除去SO2中的少量HCl,C项符合题意;K2Cr2O7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碱式滴定管中的橡胶管,应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K2Cr2O7溶液,D项不符合题意。

C

1. [2014江苏,5,2分]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 MnCl2·4H2O

命题角度2 “目的—操作”型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试剂的选择(热点角度)

2 [2014安徽,9,6分]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实验室制取H2 测定NaOH溶液浓度

主要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 试管、烧杯、酒精灯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试剂

Br2和CCl4混合物、蒸馏水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银氨溶液

锌粒、稀HNO3

NaOH溶液、0.100 0 mol·L-1盐酸

Br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不能用蒸馏水萃取出Br2和CCl4混合物中的Br2,A项错误;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银氨溶液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则不能,B项正确;稀HNO3与锌作用不产生氢气,C项错误;中和滴定过程中一定要有酸碱指示剂,D项错误。

B

考点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考法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命题角度1 以装置图为载体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热点角度)

仪器、药品、操作是实验的三大要素,考生在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和了解实验过程变化的基础上,才能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实验任务。这类体现“仪器、药品、操作”的装置图型实验选择题主要在全国卷Ⅰ中出现,也可能“移植”到其他高考卷中。

3 [2019全国卷Ⅰ,9,6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在溴化铁催化作用下,苯与液溴剧烈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气体(含少量苯和溴蒸气),圆底烧瓶内压强增大,所以在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避免因装置a中压强过大而不安全,A正确;苯与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而且溴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溴蒸气被装置b中的四氯化碳溶解,故装置b中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B正确;难溶于四氯化碳的溴化氢从装置b中逸出被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吸收,可防止污染空气,倒置漏斗起防倒吸的作用,C正确;反应后的混合液为生成的溴苯和少量溴化氢、未反应完的液溴和苯、作催化剂的溴化铁,可以依次经过“水洗除去溴化铁、溴化氢和少量溴”“稀碱溶液洗除去剩余的溴”“水洗除去水溶性杂质如NaOH、NaBr等”“干燥除去水”“蒸馏分离苯和溴苯”,得到溴苯,D错误。 D 备考启示

该题源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70页“苯的取代反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好题。该题也是由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8题改编而成的,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要关注教材必备知识,如硝基苯的制备及纯化、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实验室制备等,这些实验可能被设计为装置图型的选择题出现在高考题中;二是在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新理念的基础上,高考可能会把往年的实验综合题改编成选择题再次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可回顾一下近年的高考综合实验题。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6题由环己醇合成环己烯的实验、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6题由正丁醇制正丁醛的实验,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6题由乙酸与异戊醇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实验,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6题探究草酸晶体分解产物的实验等。

2. [2017全国卷Ⅰ,10,6分]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

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