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认识媒体党性原则与人民性 下载本文

四、对人民性的认识

四、对人民性的认识

媒体的党性与人民性到底是什么: 所谓媒体的党性, 简单地讲, 就是媒体必须体现党的意志, 特别是要做到人民能够利用党报对党和政府实行有效的监督: ( 1) 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要求和意见, 成为人民的论坛;( 2) 准确、全面地报道新闻,使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真实情况, 在满足人民群众新闻需求的同时, 满足人民群众在知识、娱乐、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可见,媒体的党性已包含人民性的全部内容,那些将媒体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起来,甚至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做法是不成立的。当然,人民性的重要性也是不由分说的,人民性是媒体党性原则的灵魂所在,将人民性单独提炼出来是有必要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其重要程度。

历史上新闻界对于人民性的理解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20 世纪40 年代的《新华日报》为标志,以人民性彰显其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的政治立场, 这一口号在当时国共内战的历史条件下比单纯强调党性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更能动员和团结广大的民众汇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第二阶段, 以20世纪50 年代的《人民日报》为标志, 以人民性突显党报在报道思想和报道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即从过去偏重做“党的工具”、“党的喉舌”到强调做“人民的喉舌”、“人民的公共的武器”、“社会的言论机关”。当然,这里所谓“人民的喉舌”并非指党报远离党的领导和它所承担的任务而片面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 而是说它试图改变以前过多地为党进行宣传指导, 而在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上未能给予普通群众以应有的关心和尊重。自此往后, 对于人民性的讨论基本上都体现在这个方面。第三阶段, 以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为标志, 一些人以人民性为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反对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的性质, 企图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此时的人民性只剩下一个漂亮的外壳, 实质上是以人民的名义做着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 其严重性在于, 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站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9

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媒体党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人民性的把握也有诸多变化。值得反思的是,在历史上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们也犯过对党性原则把握不够准确的错误,其问题主要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媒体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人民性是媒体党性原则中最重要的要素时媒体会犯错,同样,将人民性歪曲到脱离媒体党性的地步时,媒体更会犯错。新闻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民性是媒体党性原则最重要的内容,新闻事业要坚持党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确保人民性的实现,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做到这一点,媒体的党性才真正得以体现,才算落到了实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被定义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宣传思想战线”,其主要功能是“灌输”、“教育”和“引导”——这样的定位和功能设置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的。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文化水平和媒体素养不断提高,单纯工具论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媒体-受众的关系结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国当下的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媒体承担着极为繁重的宣传和引导职责,但不少“严肃媒体”和“重大题材报道”似乎不受公众的欢迎,至今仍徘徊在市场之外;媒体希望公众接受的东西,往往不是公众感兴趣的东西;媒体所忽视或不屑于报道的对象,常常是公众非常感兴趣、渴望释疑解惑的领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态势不仅使媒体难以圆满完成自身承担的社会职责,维系社会共识和团结,而且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史上, 首次明确提出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赋予媒体人民性以新的内涵,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提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还十分具体地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党性和人民性高度

10

四、对人民性的认识

统一了。

11

五、新时期实践媒体的人民性就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它统领和派生出具体的报道原则、思路、手段和方法。“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着丰富的实体性内容,体现于媒体报道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以人为本”要注重对人的情感关怀

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和断裂。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巨大,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争取进入更高社会层级和更好生活的洪流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如腐败、社会不公、道德失范,以及传统道德观和现代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多层面的尖锐冲突,在当代中国人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群体生活内部涌动着诸种心理危机的暗流。由此看来,当代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需要情感的宣泄、抚慰和引导。记者将笔触和镜头对准中国人的情感生活领域,自然成为媒体“以人为本”新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情感欲求的人,是残缺不全的人;没有了情感关怀,“以人为本”的口号也将是陈旧和空洞的。

(二)“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而是要贯彻到各个报道领域

“民生新闻”在构建真实的民间生活形态、民生信息告知和维护民众权利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这种新闻样态更多是对人们生存层面的报道,无论是车祸、道路状况、自然灾难、社会纠纷、法律维权、政策解读,还是市民生活备忘、理财建议、出行参考等服务信息,更多的是展示市民生活物质层面的东西,提供一幅幅城市生活的“浮世绘”,不可能广泛关注民众情感生活和心理矛盾,这就必然要求媒体在“民生新闻”之外,以创新的思路和大手笔、大气魄加以重墨浓彩的报道。在政治报道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