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出示课件6】

晶莹 遥望 恩赐 慷慨 毁坏 目睹 交错 贡献 节制 枯竭 滥用 威胁 指望 破碎 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这篇说明文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呼吁我们要精心保护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在: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再引导学生谈地球的美丽,资源的宝贵;最后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

19.《三黑和土地》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 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 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 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 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唯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 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 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 厂》《窗外》《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上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需麦地痒抓抓蹬坏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种手,认真弄土地,种上荞麦,等 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 上,翻地 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蝴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 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 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把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 到了水”:把过的上地比作“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是指翻过后平整的上地,松散,很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