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自然法庭的听证会

本单元是本学期探究过程能力的准备单元—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

1.1 “你曾经??”

教学要点:

在进行本课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防止学生讨论时以比赛谁杀死的动物多为荣,而是此项活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怎样运用表格统计数据,做数学运算。 2、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得到数据,发现事实。 3、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这一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进行一个调查活动,大家能认真地完成吗?

我们调查的任务就是:你曾经杀死过??小动物? 我们活动的范围是:我们班同学。

那么在我们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除了调查其他同学都杀死过什么动物之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问些什么吗?

??

对!我们还应该问一问她是在什么情况下杀死这个小动物的? 二、出示调查表,进行调查 讲解调查表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调查活动,不要忘了我做调查记录。 学生调查。 三、汇报交流

整理调查表,进行小组交流,

1.2 假如我们是

教学要点:

科学研究需要搜集事实与证据,体验怎样获得事实与证据。

1

教学目标:

1、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利益关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 2、知道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像法庭办案一样,有充分的事实与证据。 3、了解并选择运用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方法来搜集事实与证据。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杀死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调查的情况。

学生回顾交流。

大胆想象,假如我们是蚂蚁,或者是瓢虫、蝴蝶、小鸟,甚至是苍蝇、蚊子、老鼠??我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小动物,制作简单标牌,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这种动物,你会做些什么?

小组之内互相交流。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以某种方式杀死了这种动物,那么你会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小组交流。

全班畅所欲言进行交流。 出示“自然法庭的公告”,思考讨论:如果有代表同类向“自然法庭”申诉的机会,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得到事实与证据,并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讨论的结果。

学习“事实与证据—蝴蝶小组的探究行动”活动案例并进行讨论。 个小组制定搜集事实与证据活动的组织计划。

课下按照活动计划实施,获得我们所需的事实与证据。

1.3 听证会

教学目标:

1、运用事实与证据来表述研究过程,证明自己的观点。 2、锻炼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1、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数据、图片等,设计并编写角色申辩的台词,制作所选择动物的头饰。

2、出示“公告”,宣布“自然法庭听证会开庭了”。

3、各小组依据角色的立场和观点,出示证据资料,发表演说。

4、通过辩论,为受保护动物设计制作保护证明,课下实施保护行动。

2

第二单元 我们怎样呼吸

《我们怎样呼吸》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培养学生搜集事实与证据能力的第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搜集相关事实与证据,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本单元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调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人体呼吸、空气污染等相关知识,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2.1 我们在呼吸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发现和搜集相关的事实证据,能对活动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的呼吸,知道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我能坚持多久

憋住气,看自己能坚持多久,会有什么感觉。 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在呼吸?

你对呼吸还有哪些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运动和呼吸

用秒表记录我们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的次数。

比较一下,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启发!通过这些数据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吸入和呼出

蒙头大睡为什么会感到气闷?

用塑料管对着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假如用橡皮囊来吹气,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讲解呼吸时,我们呼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气会用完吗?

师生共同交流氧气会用完吗,并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

2.2 有趣的呼吸器官

教学要点:

结合非模型,简单解释肺的工作过程。

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自制的肺模型观察并解释肺的工作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肺活量测量工具测量肺活量,并记录数据和简单分析数据。

2、知道人体呼吸系统的简单结构,了解肺的呼吸过程,初步了解肺活量的含义。

3、通过班级同学肺活量的数据分析,增强学生卫生保健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呼吸器官

深呼吸体验我们用什么呼吸。

学生吹气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你对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了解?

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图,指导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以及这些呼吸器官在身体的位置。

在此作深呼吸来体验这些器官的工作情况。 二、制作肺模型

根据课本15页制作方法制作肺模型。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肺模型讲解呼吸过程。 全班交流。

三、了解气体在肺中的交换过程。

出示课件使学生了解气体在肺中的交换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器官和肺的工作过程,在上一节课中有的同学能一下把气球吹得很大,而有的同学却需要好几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汇报。 师:你知道什么是肺活量吗?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我们的肺活量是多少呢?

制作肺活量测量仪。

利用我们制作的肺活量测量仪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汇总全班同学的肺活量数据。 学生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讨论,看看有什么秘密!

学生交流汇报。简单总结肺活量大的人的特点:男生比女生大、运动员比一般人大??

4

??

阅读有趣的呼吸器官。

2.3 还我清新空气

教学要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疾呼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以及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2、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老师这里有一瓶香水,待会闻到香水香味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出示打开的香水瓶,学生活动。

师:你发现什么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观察香水扩散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其它一些物质也会跑到空气中。

师:空气是纯净的吗?能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吗?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实验调查“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污染”?? 选择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学生实验研究。 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第三单元 植物在成长

3.1 种子发芽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也为今后科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和抽样检测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5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课件及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师:大家想一想,你对种子萌发这一现象还想研究一些什么问题?(边说边极书课题)

1、整理问题:

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剥了皮的种子能生长吗? 切了芽的种子还能生长吗? 有什么办法控制种子发芽? ??

2、初步解决问题:

师:课前大家查阅了许多资料,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

活动二: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1、提出假设: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问题需要我们来共同解决。我们先来设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2、制定探究方案:

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活动三:验证我们的猜想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进行对比。)

6

活动四:自由活动

一)交流展示研究结果。 1.分析实验数据。 2.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二)学生自我评价 完成个人评价表格。 活动五: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的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同时发挥实验小组的作用,使学生能持之以恒的进行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3.2 茁壮成长

教学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指认植物的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观察、探究、记录并描述植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种下了我们的植物,小苗苗都长大了吗?它们都长得怎么样?整理一下我们的观察日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观察日记。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将观察数据整理成不同形式的记录表。 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出示植物挂图,学生分析讲解植物每一部分(名称、作用?) 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何处?

这些物质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之间是怎样运输的?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关于植物的花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同的植物,花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有什么差别呢?这些差别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指导学生对植物的花进行认真地观察。

7

汇报交流。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5.1 机械是什么

教学要点:

了解机械,寻找身边的机械,记录其功能,感受机械为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目标:

1、能人士身边的机械,用文字记录身边机械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了解机械的发展史,利用身边的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不借助任何东西,你能徒手完成下列活动吗?

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与汇报。

如果借助工具,我们怎样完成这些活动呢?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呢?你有多少种方法呢?

学生交流验证汇报。

在生活中,那些机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举例说明。 总结什么是机械。 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把它们的名字、运动方式和功能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

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再此感知机械为我们带来的方便。

5.2 制造平衡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认知平衡;

2、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能利用已探究出的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等; 4、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探究出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从探究出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2、学生准备:科学材料包,每组一套(教材配套材料);

8

3、探究实验记录表(小科学家记录本中相关部分,教材配套材料――教师补充数据记录表);

4、跷跷板动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讲述:师:(出示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好玩的现象发生?(演示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动画)

(2)讲述:(结合动画,当画面出现跷跷板平衡状态时,画面静止)这就是跷跷板的平衡状态;(结合动画,当画面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状态时,画面静止)这就是跷跷板的不平衡状态。)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二、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我们也来制造一下平衡,怎么样?(板书:制造平衡) 生:好,太棒了! 师:大家看,老师拿了一个同学们常用的尺子,我把他放在手指上,想让它平衡,应该怎么办?。

生:放在手指的中间。

生:不对,应该把尺子的中间放在手指上。

师:同学们都是这么猜想的么?拿出尺子自己试试。 (学生快速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师: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生:就把尺子的中间放在手指上,结果平衡了。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那制造平衡,首先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两边的重量一样。

师:如果我在尺子上放上一个硬币,想让它继续保持平衡,应该怎么做呢? (猜想和假设和上面环节一样)

师:挪动硬币的位置就可以继续让尺子保持平衡,这说明制造平衡除了和重量有关系还应该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跷起来。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还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9

生:做实验。

三、 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说的真棒,我们就是要从实验中找到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

同学们请看,它的名字叫杠杆尺,杆尺是一种特殊的杠杆,它有杠杆尺和支架组成,使用时,我们只需要将支架穿过杠杆尺后面的孔,并使用平衡螺母将他尽量的调平衡。现在杠杆尺平衡了吗?

2、仔细观察杠杆尺,说说杠杆尺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一个的格子、每个格子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下面的环是用来挂钩码的。)

3、要使用杠杆尺,我们必须先熟悉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这根杠杆尺。 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猜想呢?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师:左边第3格如果不是挂2个钩码,而是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

生:右边第3格也挂4个。

师:左边第4格挂5个钩码,要使杠杆尺平衡,右边应该怎么挂? 生:右边第4格也挂5个。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使杠杆平衡的规律!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师:同学实验做完了,验证了我们的哪个猜想了?制造平衡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 生:刚才我们说想要平衡就是两边的重量一样,结果就是这样。 生:平衡的条件就是两边的摆放的位置一样,重量也一样。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两边重物一样,摆放的位置相同,我们就可以制造出平衡。 4、同学们,你们在来看,如果我在杠杆尺的第三格挂两个钩码,要想使它平衡,除了在相同位置挂,我还可以在哪一个位置悬挂钩码使它平衡呢? (学生猜想假设,猜测结果)

师:如果不是在一个位置上,在很多位置上悬挂不同的钩码是不是也可以让它平衡呢?

(学生猜想假设,猜测结果)

师:讲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请同学们动手实验一下,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小科学家记录本”上,每小组要确定一个数据记录员记录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探究情况(教师注意:不要对学生

10

的探究活动造成暗示或干扰);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从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①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对于杠杆尺的平衡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杠杆尺的平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刚才大家实验记录的数据中,会不会存在使杠杆尺平衡的某种规律呢?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在搞科学研究时经常要想到的一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对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一下杠杆尺的平衡是不是存在某种规律,若真的存在,看谁能先找出来?

②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讨论,探寻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针对学生估计:若学生自己探究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了,可请他(她)讲出规律。若没有,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3、我能撬起地球 教材分析:

《我能撬起地球》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根据本单元目标,本节课设计了 “认识杠杆”、“感受杠杆”、“探究杠杆原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构建杠杆的概念模型,初步建立对杠杆的认识,探究杠杆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说出什么是杠杆。

2、能辨认杠杆的三个点:支点、重点、力点。

11

3、能描述杠杆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能力:

1、通过对杠杆模型的体验会推测出杠杆省力的条件。 2、能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研究杠杆是否一定省力。 3、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 2、能借助起钉锤、钳子等工具体会杠杆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学习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搜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杠杆省力的条件。 学习难点:

明确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材料准备:

演示材料:跷跷板、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起钉锤、钳

子。

分组体验材料:(每组)自制杠杆1个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杠杆尺1个、钩码1盒、重物(三个钩码、两个钩码)

各3组

教学过程:

一、模型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模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教师举起展示),谁想来玩一玩?(指定两位学生上前体验。一位是班里最轻的女生,一位是最重的男生。)

师: 你认为谁能把谁给翘起来?(重的能把轻的压起来。) 师:真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看。 2、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活动)(轻女生把重男生给翘起来了)

师:看到现在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轻女生会把重男生给翘起来呢?……)

12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杠杆(板书杠杆)。

二、认识杠杆。(2分钟) 1、出示课件:介绍杠杆

师:什么是杠杆?(指着课件)像这样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将重物撬起的简单机械就叫做杠杆。(语速稍慢)杠杆围绕转动的点叫做支点,我们用力的点是力点,重物所在的点是重点。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儿木棍(出示木棍)它是杠杆么?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一根木棍我们给它一个支点时,(画)它就成为了----杠杆,这是它的??(支点),假如这边有一重物,这儿就是??(重点),在这边用力,这儿就是??(力点)

三、活动体验,做出猜想。(6分钟)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杠杆,(手拿实物:杠杆)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感受一下杠杆的奇妙之处。 1、体验活动

师:玩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片)第一,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力气最大的同学用力按住杠杆红色的一端当作重物,另外一位同学分别去按杠杆另一端的不同位置。第二,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思考:手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第三,每位同学都要亲自体验一次。

看明白了么?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来领取杠杆吧。(学生上台领取杠杆。) 开始体验吧!(学生体验活动,教师巡视辅导。)(3分钟) 2、交流体验感受

请每个小组的材料员把杠杆收起来。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感受?请两位学生到前面边演示杠杆边汇报。(至少请两人)

当你(问其中一人)用手在不同位置按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谁还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进行分享?(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3、启发学生猜想。

课件演示:一个同学用力按住木板的左端(红色一端)作为重点,另一个同学在蓝色一端用力的点就是力点。越往蓝色一端头儿按的时候用的力越小,也就

13

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猜想: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四、实验探究。(18分钟)

师:这些是你们的猜想和感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需要用??(生:实验)的方法来搜集数据验证一下。

1、介绍实验材料

要想验证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你们认为首先需要用什么器材?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杠杆尺。

结合杠杆尺,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所需的材料及使用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杠杆,(出示杠杆尺和支架),它的支点在??(生回答),还需要什么?(生答:重物)我们把它当做重物。(出示实物:钩码),对照刚才的体验活动,假如我把重物挂在左边的第二格上,我们需要在杠杆尺哪边用力?(生:右边)

师:也就是说现在支点(用手指着)的左边是重点,右边是力点。 用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钩码数量表示。

现在,我在左边第二格上挂上2个钩码,根据刚才我们的猜想,你认为在右边第1格上至少挂几个钩码才能将重物敲起来使它平衡?(指定学生说,教师挂) 第二格呢?应该比第1格多还是少?下面请每个小组把你认为在右端不同位置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钩码个数画在实验计划表上。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时交流实验方法。(结合图表指定1-2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方法) 3、实验(7分钟)

师: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实验方案,下面,我们准备开始实验,在实验以前,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出示课件:实验建议 指定一名学生读实验建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完成实验的小组,收拾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汇报交流(5分钟)

14

1、请2—3组学生上前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数据?(一个汇报,一个操作)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问:其他小组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认为他们组做的哪点好?哪点需要改进?(学生互评)

2、分析学生实验数据。

师:我们来看这一组实验数据,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第三格固定不动,看杠杆尺的右边:第一次第1格挂6个钩码,第二次第2格挂3个钩码,第三次第3个挂2个钩码,第四次第6格挂一个钩码,力点离支点越来越远,所用钩码的数量越来越少,钩码越少说明越省力。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运用(5分钟)

师:再来看看老师这个跷跷板(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说说为什么很轻的女生能把比她重很多的男生给撬起来?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已经能把今天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了。如果老师给你一块石头,你能利用杠杆用很小的力把它翘起来么?如果物体特别特别重呢?如果这个物体是地球呢?(我能撬起地球,板书)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杠杆(延长杠杆图)!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就是他最先发现了杠杆原理(出示阿基米德像)。

师:杠杆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瞧:这是什么?它是一个杠杆吗?(生答:是、不是)你们看这个钉子,用手能拔出来吗?用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钉子拔出来,(拔)(让学生找找起钉时的支点、力点及重点)谁还想来试试?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找几个孩子试试并问问感受)

这是可以剪断非常坚硬的东西的钳子(出示实物,学生体验。)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杠杆,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过这样的物品吗?谁来说一说?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你们到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用你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下课)

4、我的滑轮

15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6、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第六单元 揭开燃烧的秘密

6.1 火与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2.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发展历史的活动过程; 3.能够用已有的关于热的认识解释各个时期用火的原理; 4.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安全用火常识向社区和周围群众宣传。

16

教学准备

打火石两块、打火机、收集关于人类用火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火。(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还有氯气、氢气等) 2.生活中的火

(1)火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烧菜做饭需要火,汽车、火车的内燃机需要火。)

(2)火除了给了人类带来好处外,还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让学生讲一讲:我们身边发生的火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哪些灾难。)

(3)小组讨论:怎样用火才能避免火灾?让学生制定一个安全用火守则。 (4)汇报交流:怎样安全用火? ①灶上生火人勿离; ②楼道 清障 保平安; ③电器起火不能用水浇; ④驱蚊也要讲安全; ⑤烧香燃烛要监护; ⑥取暖器烘衣服危险多; ⑦燃放烟花爆竹要当心;

⑧躺在床上莫吸烟; ⑨烟蒂莫乱丢。

(5) 自己总结几条安全用火守则 3.回到过去

(1)远古时期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用火的? (原始社会利用闪电产生的火,然后一直燃烧,不让它熄灭。)

(2)小组讨论:说说我们知道的取火方式。 (教师点拨、指导,然后让小组分别回答)

(3)交流从远古到现在我们的取火方式是怎样的。 (原始社会利用闪电产生的火——敲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火药、火柴——打火机)

(4)为什么钻木和敲击火石能取火? (钻木取火是利用摩擦生热,使木头达到燃点;两块石头相互敲击产生的热,如果刚好达到某种物质的燃点,然后就会燃烧。) (5)打火机是怎样打火的? (电子点燃气体——煤气、甲烷气、丁烷气等) (6)火石是怎样取火的?

(7)古代人是怎样用火的?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火的一些故事。

(8)讨论:用火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与火的利用是息息相关的。最早人类利用火是为了取暖、驱赶野兽和烧烤食物;到公元前6500年时,人们学会了烧制陶器;公元前4000

17

年时,学会了熔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后来发展到用火来冶炼铁;再后来发明了火药,火药的产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火的利用还在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9)讨论:假如没有火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 回顾人类用火的历史,能更进一步认识到火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教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火,只要我们人类利用好火,减少因火带来的损失,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4.实验设计与课外活动 (1)制作《安全用火卡》 范例:

市民安全用火守则 ①灶上生火人勿离;②楼道 清障 保平安; ③电器起火不能用水浇; ④驱蚊也要讲安全; ⑤烧香燃烛要监护; ⑥取暖器烘衣服危险多; ⑦燃放烟花爆竹要当心; ⑧躺在床上莫吸烟; ⑨烟蒂莫乱丢。

(2)课外摘录“古人用火的故事”

(3)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用学到的安全用火常识向社区和周围群众宣传

6.2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准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教学准备:

每4人一组,蜡烛、火柴、象棋子、吸管、玻璃杯、橡皮球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如果我把塑料袋打开,罩在蜡烛上面,会怎么样?

如果我一松手,塑料袋会怎么样?(很多人举手)一起说吧! 二、探究活动

如果我把这支蜡烛放到杯子里面去点燃后,又拿个杯子,象倒水一样向有蜡烛的杯子里倒,这时蜡烛熄灭了,你猜猜这是怎么回事?

再来一个题目,(点燃蜡烛放在桌上)如果我把杯子盖上,蜡烛会怎么样。 现在真正的难题出来了,我在桌上搁3颗象棋子,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中间,

18

然后把杯子倒扣在象棋子上,蜡烛会熄灭吗?

学生猜测解释。

师:嗯,还有解释,推测要有根据。老师已给各小组准备了材料,我就不做了。待会儿开始后请小组自己验证。现在先说说,你们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20分钟。我要你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们20分钟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你们将干什么?

师生讨论研究。

如果你们实在没有事情干了,可以派人上来,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上面有些建议。

另外,每小组还有两张记录表,看看怎么填,上面有说明文字。

提醒学生:1、实验时注意安全;

2、废弃物不要乱扔,集中收好,课下再处理。 3、表格中的星星可不是想画几个就画几个哦。

学生动手实验。

4、20分钟后将根据表中星星的数目向全班介绍你们小组的发现和解决的问题。

5、小组里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好准备。

三、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将实验表格一贴在黑板上,根据表格中的情况招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适时给与评价。 四、课后拓展

我这里有一个大钟罩。我点两支蜡烛,一根蜡烛长,一支蜡烛短,然后我把罩子罩起来,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如果下节课做研究,需要老师给你们多长时间? 下节课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讨论。

3、探究燃烧之谜

教学目标: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培养实验能力和综合能力。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学会记录并做简单的分析。 3、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

4、接受防火安全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综合,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难点:运用燃烧的条件,理解灭火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分组试验材料:酒精灯、三角架、纸杯、火柴、蜡烛、石块、棉布、纸片、铁钉、粉笔等。 2.实验表格

19

3.演示材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过程

课前:1.欣赏音乐,说明要求

2.适时发放礼物,促进学生主动举手发言。 3.注意要求 开始 学生再动手 一、 导入

1. 观看人类发现火的视频。(在观看中板书:火)师:正是因为发现了火,使我们的祖先能坐下来静静的思考,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 2. 火到底是什么呢?火是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板书:燃烧)

3. 火柴的使用。出示火柴问学生:这是什么?虽然火柴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但无论从安全还是环保的角度来说,火柴都比一次性打火机要好。知道火柴怎么使用吗?教师示范

4. 请学生上台展示使用火柴的方法。师说:很好,当我们使火柴燃烧起来时,你看到了什么?(光)用手放在火焰的周围你会感觉到什么?(热) 5.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火,其实就是火柴燃烧所释放出的光和热。(板书:光和热)。 6. 到底有多热?人们通常用温度(板书)来表示热的程度。沸腾的水有多热?100度,而火柴燃烧时火焰的平均温度是沸水的好几倍,能达到4、5百度。尤其在燃烧最剧烈的一瞬间甚至能达到上千度的高温!火柴燃烧发出的光微不足道,但释放出的热却能达到几百度的高温。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的燃烧秘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燃烧之谜。(板书),出示课件。

二、新授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可燃物

1.师:火柴是用来做什么的?(点燃其他物质或是使其他物质燃烧) 2.请大家观察杯子里的物品,你能使他们燃烧吗?个别同学回答。

3.有道是光说不练非好汉,这几位同学说的是否正确,我们只有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了。

4. 介绍实验用品,强调:酒精灯、石棉网、镊子的使用方法。在验证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面前的实验用品,注意思考:这个实验中,你将需要用到哪些实验用品。

5.阅读实验要求,强调只取所需要的实验用品。动手实验,填写表格,汇报实验结果。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6结论一:在一般情况下,有些物质能够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人们把能够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板书)。只有可燃物才能够燃烧,这是燃烧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一定的温度

1、火柴是可燃物,但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它自己会燃烧吗?为什么一摩擦火柴就燃烧起来了呢?(出示课件,思考:火柴为什么一摩擦就燃烧起来了?) 2.猜想: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师从中可以引导学生双手摩擦产生热量。

如果不使用摩擦的方法,让火柴达到一定的温度,是不是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3.验证:学生讨论自主设计实验,选取所需实验用品,观看实验要求,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表二,并汇报。选取两组不同的试验方法汇报。师: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你们的什么猜想?

20

老师也设计一个实验请大家观看视频:放大镜使火柴燃烧。通过了这个实验也验证了我们刚刚的猜想。

4.结论二:可燃物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是才能燃烧,不同物质所需要燃烧的温度不同,所以这里我们用一定的温度来概括,看来,一定的温度也是燃烧必备的条件之一。(板书) (三)氧气

过度:有了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就一定可以燃烧了吗?

1.教师做实验 出示2个纸杯 分别扣在点燃的蜡烛上 过上一段时间后,让学生猜测蜡烛有什么变化?

出示结果,学生观察,师问:为什么会是这样?

2 下面请你们也来动手试一试吧(用玻璃杯扣在燃烧的蜡烛上 将其熄灭)并填写表格三。

3 结论三:看来使物质燃烧除了有温度、可燃物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空气,确切的说空气中的氧气。板书氧气 (四)同时具备

1、提问: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呢?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燃烧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先把火柴点着,再用火柴把酒精灯点燃,把火柴吹灭问为什么不能继续燃烧呢?(不能,因为缺少一定的温度。)

用石头在火上烤为什么不能燃烧呢?(不能,因为缺少可燃物。) 熄灭酒精灯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氧气)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总结的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三.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关系 (1)启发学生讨论:

① 我们所以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② 我们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也有对人有害的一面,如果燃烧不当会引发火灾,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在不需要火和灭火时,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四.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1)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呢?讲述: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灭火方法,说出原理

(2)讨论:①炒菜时,有时锅里的油自己会燃烧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怎样把锅里的油火扑灭?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灭火?往锅里倒水行不行?为什么? ②如果厨房里的煤气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 ③如果电线或电器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往电线或电器上喷水行不行?为什么?

21

(3)播放灭火器正确使用方法的视频。

(4)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 五.向学生进行防火教育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 (2)讨论:

① 在生活中,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 ② 小朋友的哪些游戏或活动容易引起火灾? ③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近燃放鞭炮;不要在火炉旁烤东西,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煤气灶用过要及时关闭闸门。总之,要时时提高警惕,事事按照安全用火的要求办。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火灾。 六、巩固应用 1.启发学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 七、拓展

观看《碟中谍》 八、板书设计

火(光、热)

探究燃烧之谜

1、氧气 同时具备

燃烧 2、可燃物

缺少其一

灭火

3、一定的温度

第七单元 飞上蓝天

7.1 谁在天上飞

教学要点:

尽可能多地展示飞行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说出已知的飞行物体。 2、能举办小小飞行会。 教学过程:

同学们平心静气,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搜索能在天上飞行的物体,想出一个,就伸出一个手指。

学生活动。

2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在天上飞行的物体,你能把这些物体变现出来吗?怎样展示你的飞行物体呢?

学生讨论,制作。

小小飞行展示会,在展示会中让学生交流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

7.2 它们怎样飞行

教学要点:

探讨搜集资料的途径。 教学目标:

1、指导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

2、能表达有关飞行的知识,能将飞行物进行分类。 3、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飞行物体飞行的景象。

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些飞行物的知识吗? 学生交流汇报。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你是怎样得到这些资料的? 你能把我们刚才列举的飞行物进行分类吗?怎样分类?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分类以及分类标准。

有不同意见吗?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分类更准确呢?我们应该怎样收集我们想要的资料。 交流总结。

选择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我们的研究方案。课下进行研究。

第八单元 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本册中是一个综合能力训练,在今后的科学认知过程中,仅仅是一个开始。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时,要关注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家庭延伸到社会,这是本单元的更高要求。

1、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 目标:

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从中找到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学会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顺序进行探究活动。

23

准备:

彩笔,空白纸,青蛙的图片 怎样进行:

1、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先出示青蛙的图片: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就是人类的朋友,害虫的天敌——青蛙。

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与青蛙有关的小故事导入。

在我们的朋友——青蛙身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发现了畸形的青蛙,这可怕的灾难是怎样降临到它们身上的呢?有多少青蛙遭受了这样的不幸呢?我们来看课本上的这段采访记录。 2、 阅读采访记录

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一页旁边提出的问题,看谁能找到最准确的答案,用彩笔在答案下面画线,再把它抄在每一页的问题下面。 在读的时候,你自己有什么新的问题?把它记在你的空白纸上。 3、 学生阅读并记录 4、 小组讨论、交流

每小组讨论一下,谁找的答案最准确。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是这个答案。 然后互相交换记录自己问题的纸,看谁能解答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以此开展一项小比赛。

5、 分析本案侦破的线索

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后摘录要点(一句话)记在课本99页的横线上。

参考询问要点:

谁是“目击者”?他们看到了什么?

24

谁想做科学侦探?得到的第一批证据是什么? 谁被怀疑与本案有关?(犯罪嫌疑人是谁?)

小侦探们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证据?他们成功了吗?

大侦探们是谁?大侦探提出了一个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新方法,是什么? 后来得到的事实与证据是什么?这些事实与证据说明了什么? 大、小侦探的怀疑对象各是什么?你认为有道理吗? 本案的侦破工作结束了吗? 拓展活动:

讲述一次自己的“侦破”经历。回忆这学期,或者是以前,自己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讲述一下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活动延伸:

最好的继续活动是“科学小侦探通关记”。

2、做青蛙的朋友

目的:

1、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只小青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学会通过多种手段和媒体拓展自己知识面的方法。

2、利用网络媒体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学会浏览、搜索资料的方法。 准备:

美工刀、剪子、直尺、彩笔,旧挂历纸或其他硬纸 怎样进行:

我们都希望做青蛙的朋友,那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吧! 1、 讲制作的要求

25

首先要讲清安全的要求,防止锋利的刀剪伤人。在制作前,教师并不给出鼓动的制作模式,但要引导学生分类纸做,如青蛙面具、会跳的小青蛙、青蛙模型等等。提醒学生根据纸的特点做,如用有弹性的纸做青蛙的腿。 注意,难的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2、 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及时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自己想办法来研究。

活动延伸:

访问“青蛙的一千个朋友”网站登陆访问莫飞博士主持的“青蛙的一千个朋友”网站,把自己的作品发到“青蛙艺术作品展区”。

3、我的科学经历——事实证据篇

4、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把它作为一项科学探究评价。评价的内容就是“令自己骄傲的搜寻?事实与证据?的经历”,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探究实践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问题、猜想、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写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态度、记录的结果,对学生探究的能力做出定性的评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