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第一篇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内涵:A.管理的载体是组织。B.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C.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D.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E.管理的目的四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特征:A管理的二重性: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存在两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B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活动的科学性。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艺术。C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管理普遍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这就决定了管理的普遍性。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这就是管理的目的性。

2.管理职能的不同表述。(法约尔,古立克等)

法约尔:法国工业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古立克“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活动、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孔茨、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控制 周三多: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有哪些?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三大技能的概念及在不同层级管理者中的重要性。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5.亚当·斯密对管理学的贡献(三大贡献)

1776年《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A.管理的越少越好,“守夜人”,“看门者”。

B.经济人假设: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刺激人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是金钱。

C.分工的好处: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节约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简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6.什么是“经济人假设”?

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刺激人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是金钱。

7.分工的好处有哪些?

分工能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节约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8.罗伯特·欧文和查尔斯·巴贝奇各自的贡献

欧文:19世纪,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人事管理之父。

巴贝奇:英国数学家、机械学家,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9.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泰罗生平—国籍、著作、贡献及简单的评价)

泰罗,美国,1911《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理性的经济人” 内容:

A.前提:经济人假设;

B.基本出发点:①效率至上 ②采取任何方法,谋求最高效率 ③劳资双方共同协作开展“心里革命”,由合作代替对抗;

C.四项任务:①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 ②科学地挑战工人并进行培养的教育 ③与工人亲密协作 ④差别计件工资制。 评价:

优点:A.开创了管理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B.泰罗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监督手段和管理方法;C.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缺点:A.把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刺激手段是单一的;B.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C.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D.局限于现场管理(基层)

10.法约尔的生平及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

法约尔,法国,1916《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内容:

A.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管理的14条原则 评价:

优点:A.首次提出了管理的职能;B.将现场管理拓展到组织管理 缺点:原则性强,但操作性略显不足。

11.马克思·韦伯的生平及官僚制组织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组织管理之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内容:

A.等级、权威(权力)和行政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权威的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其中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B.存在明确分工,按照专业分工设置职能部门。 C.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引进选拔员工。

D.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E.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评价:

优点: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化、非人格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都优于其它形式。

缺点:分工过细导致机构膨胀,推诿扯皮,相互掣肘,官僚主义效率底下;人沦落为组织和制度的附庸(非人格化导致非人化)。

12.梅奥生平及其人际关系学说(早期行为科学)的内容及其评价

梅奥,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领导了霍桑实验,《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内容:

A.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 B.要建立符合正式组织目标的非正式组织。 C.提高效率的关键是士气。 评价:

优点:开创了管理学历史上第二个里程碑,行为科学由此诞生。

缺点:提出关注人的社会心理需求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心理需求的规律。

13.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内容:

A.两个基本出发点:①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②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

B.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评价: 优点:首次对人的社会心理需求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

缺点:具有一定的机械论色彩,认为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对人没有激励作用,是不正确的,没有研究高层次需要和低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4.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

弗得里克·赫茨伯格,美国,心理学家 内容:

A.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管理者首先要重视保健因素,但要善于利用激励因素。

B.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关系(高层次需要和低层次需要的关系):①保健因素在具备的时候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不具备时员工会不满;②激励因素在具备的时候能产生激励作用,不具备时员工也不会产生不满。 评价: 优点: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要调动和维持了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再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满意度。

缺点:A.在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缺陷。B.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15.X理论与Y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超Y理论和Z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管理心理学家 内容:

X理论:A.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B.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C.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D.不喜欢工作。因此,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方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Y理论:A.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B.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C.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管理应当以人为中心,采取民主的宽容的方法。 应用:

超Y理论(=X或Y理论):莫尔斯、洛尔施,美国,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总是有效,采用X还是Y取决于工作性质,工作人员素质。

Z理论(=X+Y理论):威廉·大内提,美国,A.企业对员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B.员工应与企业有共同的使命感,建立一种心理契约;C.企业应建立符合组织目标的组织文化。

16.P20~24:主要管理理论的提出者和观点,学习型组织

A.数量管理理论:a.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由英国科学家提出;b.系统分析,1949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c.决策科学化

B.系统管理理论 C.权变管理理论

D.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50年代,美国,戴明和朱兰(质量管理之父) E.学习型组织,美国,彼得·圣吉

17.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及与传统组织的差别

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能力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