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②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③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④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地理环境如何制约人口分布?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

①气候条件是最大影响因素,影响机体和生理功能,影响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还影响土地的肥力和适于耕作的程度来影响人口分布; ②地形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联系;

③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物质条件,水资源的分布影响了人口分布; ④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和微量元素分布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口分布; 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状况。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①生产力发展与分布决定供养人口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反映在产业部门结构上,影响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变化引起人口的再分布;

②科学技术进步将导致生产力变革,引起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人口分布受开发历史的影响。 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重大影响。

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

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区人口分布格局; ③新的科技革命将促进新区的开发,从而改变人口布局。

3.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使科学技术突破,转化化为生产力;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4.何为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是什么?

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 原因:

①地理环境基础因素、气候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使得人口移动; ②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适应新低区资源开发;

③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引起人口在各部门间和地区间的移动; 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人口的大规模移动提供了条件;

5

⑤新地区开发的影响;⑥社会和政治因素,包括人口政策、宗教、战争、文化、教育等 ⑦各种自然灾害无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⑧家人团聚、住房、经济收入、工作生活等。 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直接后果:

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减少,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大量的迁出人口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②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可以平衡货币收支;③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技术和教育,对家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弊端:①对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和抚养、教育费用的损失;②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的上依赖性和脆弱性。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1.分析城市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城市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城市形成诞生的可能性,自然资源对城市地域扩展有直接的制约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2)经济环境与城市

①在区域发展早期,经济增长对城镇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城市规模、数量都会大幅度增长;

②区域经济发展到中后期,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技术管理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空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内聚力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3)交通环境与城市

交通位置影响到交通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位置、工具、线路等,交通位置的变迁、交通方式的进步、交通网络结构和形态都会影响到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活跃因素。 4)人文环境与城市

①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②规划思想则能最直接地决定城市的建设模式; ③种族差别对城市住宅区分化有重大影响; ④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分析村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1)村落职能类型 ①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有动植物饲养业和其他农副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

②牧业村落:以畜牧业为主,包括固定、半固定、流动三种类型,半径较大,规模小而

6

分散;

③渔业村落:分为内河湖和沿海两种,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为主,居民点分水上和陆上两种;

④林果业村落: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多位于丘陵山地,布局受自然条件限制,多呈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①聚集型村落:集中布局,连片分布,整体功能明显,有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效益较高;

②分散型村落:发育水平较低,村落沿或河呈带状分布; ③特殊类型村落:单户型聚落景观,一般位于大农场中央。

集体农场性村落,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居民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3)村落的布局类型

①主轴型村落: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长,人口规模大,村落的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均沿伸展轴两侧布局;

②子母型村落: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小村构成,大村为行政村,服务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受耕作半径、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③串珠状村落: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串珠状分布形态,常见于河谷、沼泽、高地、山麓;

④均衡型村落: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的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

⑤星点型村落:在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服务职能,分布无规则,属发育水平较低的村落类型。

3.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

区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城市反哺区域,城市与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景观、发生等方面存在着客观整合关系。 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

从地表空间整体上看,城市是“点”状地理单元,区域是“面”状地理单元。这种点、面结合构成的空间内涵体现了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及节点,区域是城市作用的腹地范围,两者在线状地理单元的整合下,形成结节性地域。 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①区域农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及农业发展水平是早期城市产生的主要制约因素;

②区域矿产资源及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成为工业化发展初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③区域技术因素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的形成于发展中作用突出; ④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资源因素对于城市的发展限制程度逐渐减弱; ⑤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非生产职能成为主导部门; ⑥区域市场、区域信息与交通网络、区域消费水平等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①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陈阳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制约城市数量、分布等,区域要素构成与功能影响城市类型体系;

③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为不同

7

职能类型城市体系的形成提供空间布局基础;

④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 4)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

构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城市景观与区域环境、区域景观的有机整合,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区域景观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形成将改变区域景观的结构,增强区域景观质量。

城市景观设计,要以区域景观为背景,根据区域景观特色,选择城市景观要素,构建景观要素体系,要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塑造城市景观背景及景观轴线,并对城市建筑物的整体高度、建筑风格、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全面合理的布局协调。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1.试比较在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自然带中人类活动的不同,并以此阐明其不同的文化生态关系。

热带雨林:衣着简单,捕食动植物,居住于树屋或者高架屋,采用步行或者船;

热带沙漠:衣服防风透气,食面食,房屋平顶、墙体厚窗户小,采用骆驼为交通工具;

在不同自然带中,人类通过与自然之间互相影响,产生相互作用所形成文化生态关系: 在热带雨林中,高温度高湿度的环境,偌大的热带雨林,复杂的水系与丰富的食物,使得人类建筑树屋或高架屋,捕食动植物来适应;在热带沙漠中,昼夜温差大,缺乏的水资源与宽阔的沙漠使得人类只得建造凉爽保温的平顶屋,驾驶骆驼以在沙漠地区生存。4

2.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限于至今还保留着古老文化的地区,如何看待现代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用本章所学的思想讨论地域文化的分异与趋同。

3.结合本土文化具体分析文化在塑造地理景观中的作用。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试分析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休闲与旅游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闲暇时间是旅游和休闲的必要条件,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闲活动的一部分,在异地进行的观光、独度假、娱乐、健身等活动既属于旅游活动,又属于休闲活动:而在异地进行的公务、商务、会议、文化、修学及专项考察等旅游活动也带有一定的休闲色彩。

2.分析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原因。

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