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 下载本文

行之有效的途径。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3、2-2013、8)

一、 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二、 本阶段研究总结

本阶段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针对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