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备课 精品 下载本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备课资料

第十一单元 通讯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具体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全文共5 个自然段,按着内容的不同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课文首先在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我国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情,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情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能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

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现在世界上没有文字的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的记事方法。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的通信方法。 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用一些东西来表示不同意思的通信方法。 教学目标

1、认会10个生字,写会12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3、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弄明白本段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说一说“结绳记事”的方法,从而领悟课文内容。

2、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结绳记事”的方法,说一说用“贝壳”代替绳子怎么记事。发散思维,让学生想象“大贝壳”表示什么,“小贝壳”表示什么。不同色彩的贝壳,表示的不同意义,从而体会“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就是一本书”的含义。

3、可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关于早期文字的、早期通讯的,体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激发探求进步的愿望。

关于生字:

注意多音字:差、踏;注意形近同音字区分:辨—辩、惟—唯、淘—陶;注意易错字:“忆”右边“乙”是一画写成。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

亿( ) 历( ) 辨( ) 枪( ) 忆( ) 厉( ) 辩( ) 抢( ) 2、按要求写词语。

写反义词:误会——( ) 严厉——( ) 写近义词:奇妙——( ) 分辨——( ) 相关资料

奇妙——希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记忆——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的事物的形象。 譬如——比如。

严厉——严肃而厉害。 分辨——辨别。 精品教案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分别收集有关人类早期文字的通讯资料,以及有关现代的通讯资料,体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理解课文做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通讯的资料,哪些同学收集的是人类早期的通讯资料?请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共睹一下。

2、指名学生展示资料,可读,可谈,可演示,可介绍……

3、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人类创造了文字,那么人类一定先于文字出现。那么在文字被创造之前,人类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认生字,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5个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划分一下。 三、细读课文,领悟文意 (一)学习“记事”部分。

1、请自由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人类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是用什么方法记事的?这些方法如何使用?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完善?

提醒学生一些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等。

2、交流阅读收获,重点了解“贝壳记事”的方法,注意发散学生思维,想象不同的贝壳可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3、理解“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这句话的意思。

(二)学习“通信”部分。

1、请自由阅读第三—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创造文字之前,不同的民族

是怎样互通信息的?除了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通信方法?

2、汇报交流。

3、发散思维:除了通过课文及课外资料了解到的不用文字的通信方法外,想象一下,有的民族还有可能怎样互通书信?比如:送一块猪肉给对方,可能是什么意思?送一块手帕呢?一坛酒呢?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异想。)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在创造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许多许多记事和通信的方法。那么面对早期人类的种种创造,你想说什么?

2、在创造文字之后,你知道历史上人类使用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如:驿站、烽火台、鸿雁传书等。)

3、现代社会,人们多采用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你所知道的最新最先进的通讯方式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通讯方式,你体会到了什么?

5、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在互联网上》”,说一说“互联网”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学习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记。 2、积累词语:不仅仅局限于生字新词。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耿华霞 设计)

马拉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2500年前,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一个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结果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很快地传送到首都雅典,一个名叫菲利比斯的战士不顾一切,精疲力竭地从马拉松村一直跑到雅典,通报完胜利的喜讯后随即倒地死亡。人们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为了纪念这位战士,将马拉松比赛定为长跑比赛项目。

课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2500年前,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侵略战争,希腊人民在名为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大战,获得胜利。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一切的从马拉松出发,将获胜喜讯报告给雅典的同胞后,累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1896年,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了纪念马拉松之战和战士菲比利斯,将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作为一个比赛项目。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1920年,确定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为42公里195米。

教学目标

1、认会14个生字,写会12个生字,积累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拉松运动的来历。了解马拉

松运动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3、知道马拉松比赛的长度为42公里195米。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意义。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这篇课文比较浅显,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自行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来历。首先让学生了解马拉松之战。其次,旨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英雄菲利比斯,通过“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疲劳”,“他跑啊,跑啊”,“他已经筋疲力尽了,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等语句,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2、阅读第4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意义。 3、马拉松的长度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体会这是个多么长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长度概念,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最熟悉的长度,进行领悟。

4、可查找有关马拉松的相关资料,了解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体会他们的顽强精神。也可查找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交流讲述。例如:驿站、烽火台、鸿雁传书等等。还可讲述鸡毛信的故事。

关于生字:

规范读音:“略”读lue,不读lie;“即”读ji,不读ji;“翘”qiao读,不读qiao。规范字形:侵、迎、即。

拓展习题

1、形近字组词。

侵( ) 腊( ) 既( ) 翘( ) 浸( ) 蜡( ) 即( ) 翅( ) 2、读一读,抄一抄。

野心勃勃 奋起反抗 大获全胜 翘首以待 筋疲力尽 不顾伤痛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马拉松比赛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

相关资料

马拉松赛的距离——国际奥委会及国际田联对马拉松距离进行数次测量,认为42、195公里比较接近标准路程的距离,并 确认从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运会起,把伦敦论点奥运会确定的这个距离,规定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一直沿用至今。

翘首以待:抬起头来盼望着,等待着。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