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文件 下载本文

青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年)

公示文件

青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10月

1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发展要求,立足青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长远目标,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推进城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山东省政府同意,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本轮规划修编先后开展了实施评估、专家研讨、规划方案征求各镇街及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等一系列工作,当前已经形成规划初步成果。

为使本规划成果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城市发展实际,保障公众参与规划制度的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现将《青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方案主要内容和图件向社会公示,诚恳征求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2014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

二、公示载体:青州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sdqzghj.com/。 三、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1、电子邮箱地址:qzsghjzgs@163.com(请注明“青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标题)

2、信件寄往:青州市旗城路567号城建大厦七楼规划局总工室 邮 编:262500 联系电话:0536-3888167 联 系 人:刘刚 曾庆达

1

一、总则 (一)规划原则

1、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明晰青州在区域中的发展机遇和区域功能定位与应对措施。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县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3、坚持近期、中期与远期相结合,把握好近期机遇的落位,预留好中远期的机遇空间,弹性构建长远的城乡空间格局。

4、坚持传承青州传统特色,将“古青”特色优化和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环境品质。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 (三)规划层次和范围

本规划分为规划区(市域)、主城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规划区为青州市市域范围。包括王府、益都、云门山和黄楼4个街道,以及弥河、王坟、庙子、邵庄、高柳、何官、东夏、谭坊8个乡镇,总面积为1569平方公里。

2、主城区是青州市未来城镇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范围包括王府、益都、云门山和黄楼4个街道,以及邵庄、弥河、东夏3镇的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42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东起长深高速、西至尧王山东侧,南起南环路、北至济青客运专线,总面积为197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特色农业等多元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价值,提升“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形象。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机会均等化为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将青州建设成为山东省中部知名度高、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

(二)发展策略

1、积极融入区域。提升青州区域枢纽节点地位,着力打造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向内陆延伸辐射的桥头堡。大力发展“三群两带两基地”。

2、发展多元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突出已有产业集群优势,构建面向可持续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产业、旅游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花卉特色产业。

3、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古城历史格局、历史环境,延续古城与外围独特自然景观环境和谐共生的“山、景、城”历史风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坚持生态立市。坚持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协调。划定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对于敏感区与较敏感区的建设应严格控制。在水源保护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以及生态敏感地区,应明确生态容量,控制建设规模。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战略

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信息化为补充,有效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坚持差异化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实施“主城扩容集聚,南翼特色引导,北翼工农互促”的城镇化总体战略。

(二)市域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到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101万人,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109万人,到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125万人。

到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3%-54%,到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0%-61%,到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5%-80%。到2030年将有5%的城镇化人口选择在城区和镇区周边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居住在城镇,实现“城乡双栖”。

(三)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区、两翼、三带”的空间发展框架。

“一区”为主城区,包括云门街道、王府街道、益都街道以及邵庄镇、弥河镇、东夏镇的行政辖区范围。

“两翼”分别为南部生态旅游发展翼和北部特色农业发展翼。南部生态旅游发展翼包括王坟镇和庙子镇的行政辖区范围。北部特色农业发展翼包括谭坊镇、何官镇和高柳镇的行政辖区范围。

2

“三带”为全市重点建设的3条发展轴带,分别为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特色服务带和中部城镇聚集带。

(四)城镇村空间组织

构建由主城区和外围地区共同构成的“双圈层”组织体系。

主城区构建由“中心城区—5个功能组团—外围社区”的3级聚落等级结构。除中心城区外,5个功能组团分别为峱山组团(邵庄)、益都组团(益都街道办驻地)、东夏组团(东夏镇区)、弥河组团(弥河镇区)和黄楼组团(黄楼街道办驻地);规划建设29个农村社区和6个特色村,提升一般村发展水平。

外围地区构建“中心镇—一般镇—农村社区(中心村)—一般村”的4级聚落等级结构。中心镇3个,分别为高柳镇、谭坊镇和庙子镇;一般镇2个,分别为何官镇和王坟镇,建设46个农村社区(中心村)和13个特色村,提升一般村发展水平。其中,富旺和白洋口宜参照镇区标准配置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山区旅游与生活服务能力。

(五)市域城镇规模等级与职能结构

全市逐步形成4个等级的城镇规模结构。其中一级城镇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50万人以上;二级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2万-5万人之间,共5个,分别为峱山组团(邵庄)、东夏组团、弥河组团、黄楼组团、高柳镇;三级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万-2万人之间,共4个,分别为谭坊镇、何官镇、庙子镇、益都组团;四级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万人及以下,为王坟镇。

规划形成综合型城镇3个,分别为中心城区、弥河组团、高柳镇区;工业型城镇3个,分别为峱山组团(邵庄)、何官镇、益都组团;商贸服务型城镇点3个,分别为东夏组团、黄楼组团、谭坊镇;旅游服务型城镇2个,分别为庙子镇、王坟镇。

(六)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1、打造3大市级工业园区和8个乡镇示范工业园。其中,3大市级工业园区分别为青州经济开发区、峱山经济发展区和卡特彼勒工业园。8个乡镇示范工业园分别为阳河工业园、谭坊两路工业园、谭坊东山工业园、何官镇南张楼工业园、何官镇口埠工业园、庙子镇店子工业园、邵庄镇文登工业园和王坟工业园。

2、建设东夏区域物流基地、城北生产物资集散基地和黄楼花卉交易市场,以及多个特色商贸发展区。

3、发展形成5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分别为:以黄楼、弥河为主体的东南花

3

卉产业片区;以谭坊、东夏为主体的东部瓜菜种植片区;以高柳、何官为主体的北部高效农业片区;以邵庄、王府为主体的西部苗木种植片区;以王坟、庙子为主体的西南苗木果品种植片区。

四、市域重要设施规划 (一)市域社会服务设施

1、按照“高中结合中心城区布置,初中结合居住区、镇驻地布置,小学结合居住小区、镇驻地、中心村布置”的原则完善教育设施配置,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应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对幼儿园设施建设的投入,重视农村学龄前教育。

2、形成“市-街镇-社区(村)”3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按照“市级综合医院-街镇级卫生院-社区医院(村卫生室)”配置,打造“10分钟”城乡就医圈。

3、形成“市-街镇-社区(村)”3级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完善市级文化服务设施,改善现有镇区、乡村等基层文化设施条件。

4、形成“市-街镇-社区(村)”3级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完善市级体育中心建设,各街道、镇驻地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5、形成“市-街镇-社区(村)”3级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老年大学等设施建设。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级社会福利设施的配置。

(二)市域市政公用设施

1、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包括黑虎山水库、仁河水库、城区地下水及文登矿区地下水,其他城镇根据水质要求,采当地地下水进行供给。工业用水由弥河拦河坝供水、城镇再生水提供。农业及农村生活用水的供水构成包括弥河拦河坝供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

2、加强对农业、旅游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中心城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其他乡镇可采用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

3、保留现状500kV益都变电站,建设青州换流站。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7座,分别为保留220kV青州变、郑家变,扩容现状220kV状元变,新建220kV黄楼变、前营变、驼山变和西王变。

4、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建立由村垃圾收集点至镇垃圾转运站,最后至市垃圾处理中心的三级环卫设施设置体系。各乡镇均设置1-2个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

4

后进行分类和资源回收。

(三)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联动海陆、面向区域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对外联系便捷、对内城乡通达的交通格局,把青州市建设成为联动莱州湾等沿海与山东内陆的复合型交通物流枢纽。

1、城乡公路网

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其中“两横”分别为现状济青高速公路和新规划的济青高速南部分流线。“一纵”为长深高速。

规划形成“一环十二射三联”的干线公路网。一环为市域环线;十二射分别为荣兰公路淄博至城区段(G309)、齐王路峱山至城区段(S102)、峱山发展大道、尧王山路西延线、胶王公路淄博至城区段(S325)、仙客来路南延线(S227)、万红大道(S325)、花都大道、荣兰公路城区至昌乐段(G309)、青羊路(S226)、青何路、青垦路(S230)。两联分别为博临路(S233)、寿济路(S321)、青寿路。

2、铁路与轨道系统

形成“三横两纵一联”的铁路线网格局,其中“三横”分别为太济青高铁、济青客运专线、胶济铁路;“两纵”分别为益羊铁路和青临铁路;“一联”为益羊铁路—青临铁路联络线。

控制预留3条城际轨道廊道,分别为青州—潍坊城际轨道廊道,东营—青州—临朐城际轨道廊道和青州—寿光城际轨道廊道。

3、城乡公共交通

至规划期末,实现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站点覆盖率按照300米半径计算达到80%以上;城乡之间实现“镇镇通”覆盖率达到100%,一般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主城区范围内规划形成“六纵五横”的公共走廊,分别为纵向的驼山路、青垦路—玲珑山路—云门山路、海岱路、昭德路、仙客来路、凤梨路,以及横向的齐王路—荣利街—青何路、峱山发展大道—济青公路—驼山路—尧王山路、原309国道、范公亭路—花都大道、凤凰山路—万红大道等。

市域远郊区域规划形成8条城乡公交走廊,分别为青垦路、海岱路、仙客来路、仰天山路—下圈—逄峪(X069),以及原309国道、尧王山路、胶王公路、博临路等。

5

(四)市域旅游发展

规划形成“五区、三环”的旅游地总体布局。

“五区”为5个旅游休闲区。包括古城文化区、花卉特色区、齐文化旅游区、云驼休闲度假区和山体森林生态区。

“三环”是结合景区资源禀赋打造的3条精品旅游环线,分别为:文化休闲体验环线,串联古城文化区、花卉特色区和云驼休闲度假区。山地生态休闲环线,以云驼风景区为节点,串联玲珑山、井塘古村落、泰和山、仰天山、九龙峪等重要节点。青齐怀古旅游环线,以古城为节点,串联尧王山、明祖山、稷山、淄河等重要节点。

(五)市域生态与环境保护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西部山区生态恢复为重点,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的生态城市。

加强云驼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玲珑山风景区、仁河水库风景区,仰天山森林公园(国家级),逄山森林公园、双镇流域森林公园(潍坊市级),黑山、神仙门山、雀山(青州市级)森林公园等大型森林景观斑块的保护。

重点加强淄河、仁河、石河、弥河、南阳河、北阳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长深高速等绿化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建设,对弥河、北阳河两岸50-100米范围内进行控制,建设护岸生态绿带。

(六)市域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

1、中心城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庙子镇、王坟镇、黄楼镇、谭坊镇镇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其他乡镇为10-20年一遇。

2、全市按照基本地震烈度7度设防。学校、医院、商场、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7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

3、全市共规划设置21座消防站,其中规划区16座,其他乡镇各建1座。 五、主城区空间统筹规划 (一)发展方向

主城区城镇空间发展方向为:东进、北展、南优、西控,其中东部和北部为主导发展方向。

6

(二)空间发展策略

服务东进,建设特色新城区,打造现代服务平台。顺应市域城乡人口生活水平提升诉求和区域产业发展态势,以东部新区和花卉特色区共同打造面向区域的城市特色服务中心。重点提升以地区性商务和商贸为特色的区域性服务功能,以及以优质教育与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市域服务功能,引导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疏解老城区以及山前地区的开发压力。

产业东进,打造区域高端产业平台。依托长深高速、地方铁路以及国省干线等区域性交通设施优势,建设东夏物流产业园区,引导产业东进发展。引导峱山经济发展区东进,串联东夏、开发区,引导产业集聚,促进集群优化,通过“科研-生产-流通”3大特色产业板块的打造,构建青州产业核心竞争平台。

(三)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两城四区谋发展,三山四水映青州”的空间发展框架。 “两城”指老城区与东部新区。“四区”指西部峱山发展区、北部开发区、东部花卉特色区及南部生态休闲区。

“三山”指以尧王山、云门山、驼山为代表的山体景观区,联动劈山、大马山等周边山体。“四水”指以南阳河、北阳河、将军山河、弥河为代表的城市水系。

(四)城镇开发边界管理

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划定主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为:北起济青高速公路,南至博临路;东起市域东环路,西至峱山经济发展区;并除去上述范围内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各类保护区和风景区用地范围,以及禁止建设区范围,面积约161.5平方公里。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要及时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建设用地管理提供法定依据;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非建设用地,为城市生态保护、景观培育提供空间保障。对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因城市发展需要确需建设的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应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市规划委员会认可等法定形式对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修改后方可建设。

六、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山东省中部重要的海陆物流节点城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发达的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7

(二)城市职能

山东半岛重要的蓝色高端产业集聚区;山东省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基地;黄蓝两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农业现代化服务与产业基地;鲁中重要的现代商务服务基地。

(三)城市规模

中心城区总人口到2015年控制在46万人,到2020年控制在55万人,到2030年控制在75万人。

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下。

七、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一)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三心、三轴、六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三心”为东部现代中心、老城传统中心、北部创新中心。“三轴”分别为城市功能拓展轴、城市产业拓展轴、城市综合发展轴。

“三主、三辅”六大功能片区,其中“三主”为老城区、东部新区及北部产业片区;“三辅”为尧王山特色片区、东部花卉特色区及南部特色片区。

(二)用地布局指引

(1)老城区。范围北至胶济铁路、南至将军山路、西至仰天山路、东至昭德路。推动历史街区活化、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完善工作。同时,引导人口与公共服务职能向东部新区转移,缓解发展压力。

(2)东部新区。范围北至胶济铁路、南至将军山路、西至昭德路、东至凤梨路。发展面向区域、统筹全域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与开发区转型升级相配套,培育生产服务职能。

(3)北部产业片区。范围北至济青高铁、南至胶济铁路、西至仰天山路、东至长深高速。推动青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提质发展,建设配套服务区;整合柳沟片区,重点发展与开发区产业相配套的钢铁及配件物流,建设城北物流区。

(4)尧王山特色片区。范围北至普通镇安置区北侧道路、南至凤凰山路、西至北阳河路、东至仰天山路。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建设旅游服务中心;适度开发高品质生态宜居社区。

8

(5)东部花卉特色区。范围北至范公亭路、南至凤凰山路、西至凤梨路、东至长深高速。打造以花卉为主题的科研中心,并培育区域性旅游及休闲服务职能。

(6)南部特色片区。范围北至将军山路、南至卡特彼勒工业园边界,西至云门山路、东至昭德路。积极培育科技研发职能,建设城市南部的科技研发及教育培训基地。

(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形成“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市级文化中心2处,分别位于东部新区范公亭路周边和老城区范公亭公园与南阳湖周边地区。结合各片区服务中心、居住区中心,配置基层文化设施。

新增科研机构3处,结合东部花卉特色区预留青州花卉研究所项目用地;结合青州开发区及卡特彼勒园区建设产业配套类科研机构2处。

新增高等院校2所,分别为位于城区南部的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和青州经济开发区筹建的山东省职业教育学院。规划新增职业中专1所,位于火车青州站西南;规划利用原青州六中校址改建职业中专1所。

新增高中3所,分别为青州市新三中、市新四中、市新五中。规划根据服务半径、现状基础和居住区分布,配置初中、小学及九年义务制学校。

规划大型体育用地2处,分别为东部新区体育中心和尧王山体育中心。结合各类滨河绿地及各级城市公园,增加配置大众性体育设施。

新建市级综合性医院2所,分别为潍坊市益都中心二医院、益都医院开发区分院;扩建社区医院2所,新建社区医院7所。

新增社会福利用地3处,分别为东部新区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扩建社会福利用地1处,即原址扩建王府街道的青州市中心敬老院。

(四)商业服务业设施布局

市级商业中心2处,分别为东部商业中心和云门山路-尧王山路商业中心,规划片区级商业中心10处。商务用地主要布局于东部新区核心区。

结合东部市级商业中心,配置电影院、剧院、歌舞厅等大型娱乐设施。结合东部花卉特色区、尧王山特色片区,配置高品质娱乐康体设施,具备辐射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形成区域型休闲服务中心。

9

(五)绿地与广场用地布局

形成“三环、五廊、多点、多线”的网络状城市绿地系统。“三环”为依托城市水系与景观性道路形成的3条城市绿带,分别为环城绿带、古城区绿环及东部新区绿环。“五廊”为结合北阳河、南阳河、弥河、将军山河、胶济铁路形成五条城市带状绿化廊道。“多点、多线”是指建设多处城市公园与街头绿地,及多条城市景观绿化带和防护绿带,丰富城市绿化层次、完善绿地系统。

建设市级公园17处,社区公园30处。按照“300米见绿”原则,大力建设街头绿地,规划提高老城区的绿地比例及环境品质。

规划3处市级综合性广场。完善现状东夷文化广场,重点服务老城区;建设火车站前广场,重点功能为人流及车流集散;结合东部新区建设中心广场,用于举办市级大型公共活动。

(六)城市道路网规划

形成“五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骨架,建设9条结构性通道,强化城市片区间的连通,促进南北产城互动。“五横”分别为荣利街、东京路、尧王山路、凤凰山路及南环路;“四纵”分别为仰天山路、海岱路、仙客来路及凤梨路。

规划城市主干路27条,道路网密度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横向主干路包括荣利街、纽约路、东京路、江淮宾悦大街、益都路(原309国道城区段)、北海路、辛店路、旗城路、尧王山路、范公亭路、凤凰山路、将军山路、卢郭路、南环路。纵向主干路包括北阳河路、仰天山路、驼山路、玲珑山路、云门山路、海岱路、益王府路、昭德路、仙客来路、新区路、凤梨路、弥河路、市区东环路。

规划城市次干路56条,次干路道路密度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重点加强老城区及东部新区内的支路网建设,老城区支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东部新区支路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的建设标准。

中心城区规划公共停车场20处,可结合具体城市建设用地地块配置,优先保障商业、商贸片区和大型枢纽集散节点的停车需求。

鼓励慢行系统发展。以城市绿环与滨河绿廊为骨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专用道,形成连续、安全、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主要人流汇集处和开放空间处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构建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系统。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4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项7处,分

10

别为驼山石窟造像(含云门山石窟造像)、田齐王陵(含二王冢、四王冢)、程家沟古墓、衡王府石坊、青州龙兴寺遗址、真教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项,青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1项。文物保护单位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

保护青州市四处文物埋藏区,分别为稷山-峱山文物埋藏区、五里文物埋藏区、香山文物埋藏区、弥河文物埋藏区。

保护王府街道井塘村、王坟镇赵家峪村、弥河镇上院村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二)历史城区保护

青州古城区域的保护范围划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为青州古城区域范围用地,主要由旗城、西店、东店、东阳城、南阳城、东关6部分组成,其建设控制遵从古城高度控制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指青州古城与西侧南侧山体150米等高线之间的区域主要由王府街道、邵庄镇和云门山街道的部分区域组成。规划建设应以新农村风貌建设和文物单位的保护,及低密度开发为主。

环境协调区分为环境协调区新城建设区、环境协调区山体禁建区、环境协调区文物埋藏点限建区、环境协调区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区。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严格保护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偶园历史文化街区、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三片历史文化街区。

偶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为偶园街以东、云门山南路以西,仓巷以北、夥巷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北关西街以东、玲珑山路以西、万年桥以、镇武庙街以南的范围。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为云门山南路以东、政法路以西,北至窑洼街,南至夏钦园中街-柳行街,沿东关街-粮市街和北阁街-昭德街两侧的大部分区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云门山路以东、青龙桥街以西、夏钦园南街以北、范公亭路以南的范围。

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为镇武庙街以南、后官营街-三合西街南三巷以东、建设医院以北、玲珑山路以西的大部分区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嘉礼街以东、玲珑山路以西、中所北街以北、北关初中以南的范围。

11

九、山前地区特色发展 (一)控制范围

北侧以尧王山安置区项目北侧道路为界;西侧以市域西环路、云驼风景区为界线;南侧以黑虎山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及其1公里缓冲区为界线;东侧以昭德路、云门山路及仰天山路等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界线。

(二)功能引导

限制高密度住区、行政办公、大型商业项目,以及工业项目进入山前地区。重点培育低密度住区,娱乐健身、休闲度假等旅游服务以及科教研发功能。

(三)高度控制

重点控制保护“古城—尧王湖—尧王山”,“古城—南阳湖—莲花山”,“古城—云门山、驼山”三大景观视线廊道,该廊道地区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

与古城保护、山体景观相协调,按照山脊等高线梯度控制山前地区建筑高度,古城内建筑高度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进行控制,古城外部北阳河路、云门山路周边区域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

塑造特色节点,适当放宽开发强度,节点地区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

十、规划实施保障

健全规划法律责任,树立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推进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相应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一张蓝图”管理。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立古城区内非相关功能退出机制,有序推进古城区功能有机更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列入青州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

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域空间管制政策,保护区域性不可再生资源。建立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项目建设的环境准入门槛,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保障生态和景观敏感地区保护按照规划顺利实施。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设立监督机制,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管理的各个阶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