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教程 下载本文

29楼

三、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

话语的语用意义与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失去文化大背景,原有的

?

? ?

冯卓 15位粉丝

语用意义就无从体现,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被赋予始料不及的其它意义。语言中凡涉及社会应酬与人际关系的词语多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吃饭了么?”。汉语的告别语用“您走好”、“恕不远送”等,英语则用“See

you”、“Good-bye”、“Good day”、“Good night”等。中国人说自己时用谦称,指对方时用敬称。

?

? ?

2010-11-15 19:38 回复

30楼

叫对方“老李”能表示亲热,称呼“李老”则表示恭敬。而英美人则不喜欢“老”(o1d)字。中国人有大量自谦词,如“寒舍”、“敝人”、

?

? ?

冯卓 15位粉丝

“犬子”、“贱内”、“老朽”、“拙作”、“愚见”等;对他人则有诸多敬称,如“您”、“令尊”、“令堂”、“贵舍”、“贵校”、“高见”、“大作”、“鸿论”等。

?

英美文化中“自贬”成分较少。

? ?

2010-11-15 19:39 回复

32楼

接受礼品或谢意时国人往往

?

? ?

冯卓 15位粉丝

自谦一番,说

? 2010-11-15 19:40 ?

回复

?

? 冯卓 ?

15位粉丝

?

? 2010-11-15 19:40 ?

回复

?

补 充 练 习

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令尊高寿?

2.上哪去?(见面打招呼) 3. 借光! 4.慢走! 5.您在哪儿发财? 6.拙著已于上月出版。 7. 何时请光临寒舍。 8. 路上辛苦了。

“不敢当”、“过奖”等,西方人则坦率地认可,使用“I’m so glad …”、“It’s so lovely”、“Thank you”等。

33楼

34楼

第三节 文化与翻译 ?

? 冯卓 ?

15位粉丝

?

? 2010-11-15 19:42 ?

回复

?

?

冯卓

汉语译成英语时,不但文化载体改变了,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了。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靶语没

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源语的文化因素,形成词语空缺。二、译文受众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造成误解。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含义,恰当传译。

一、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完全相同 此类词语能够“直译”。例如:

1. 露面 to show one's face,to show up. 丢脸 to lose face,face -losing 老手 an old hand 笑柄 a laughing stock

碰壁 run one's head against a wall 好心 kind -hearted

祸不单行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趁热打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混水摸鱼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花钱如流水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s

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冒 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35楼

2. 三月里刘熏宇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四月底在《时事新报》上见到立达学校的通告,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朱自清《哀互生》)

In March I heard fro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

? 15位粉丝

?

? 2010-11-15 19:44 ?

回复

?

? 冯卓 ?

15位粉丝

?

? 2010-11-15 19:49 ?

回复

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 Toward the end of April,I came across an obituary issued by Lida School in the newspaper Current Affairs. 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刘士聪译)

分析:原文中的“等日子”直译成“wait for the day to come”,在上下文的衬托下,意思不难理解,而且表达出原文的含蓄和委婉。最后一句用“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译“殁”字,既与上文相呼应,表达出“死”的意思,还更能体现原文的感叹语气,并且保留了“殁”字的含蓄。称得上是一例妙译。

36楼

二、概念意义对应,文化意义空缺

原文词语在靶语里有概念意义的对应词,但没有原文的文化意义,常见于比喻性词语。如“胸有成竹”译为英文

的“He has long had a fully-grown bamboo in his bosom”,就丧失了比喻意义。此类词语的概念意义仅是手段,比喻意义才是目的。翻译时可意译,或借用英语的喻体。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