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永远不倒的精神标杆 下载本文

是人生的平常事。假如将快乐过多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会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这也是“欲壑难填”的一种表现吧。人的一生总会有不少的坎坷,不少的挫折和不少的磨难。《论语》告诉我们,人应该以一种平和心和喜悦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快乐和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满足、学会享受生活,做到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充实。在孔夫子的众多门徒中,为什么孔子最宠爱的是弟子是颜回呢?其原因就在于他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孔子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环境的恶劣而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态和意志,更能展现出其优秀卓越的一面。

现在的人总喜欢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因而很多的机会都白白地流逝。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事情,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假如我们一直沉迷在挫伤中,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回顾自身现在的教学工作,也存在有许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很多老师都尽职尽责,但考试结束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我们教师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值也骤然下降,甚至对教学的前景也感到迷茫。然而,读完《论语》后,我们却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积极对待。也许通向成功的路还很长、很崎岖。但我们仍需要面对,要从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中跳出来。因为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教学就好像我们打扑克牌一样,我们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手上的牌是好还是差的,也不知道对手的牌是怎样的。我觉得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如何去把自己手上的牌去打好。牌好的时候,就尽量多得分;牌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要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到汇总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兜兜转转转后,自己还是有所得的。

是的,空才能有,放弃才会有所得。细读《〈论语〉心得》,使得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论语》是一股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涓涓清泉;是一坛醇香甜美、芬芳扑鼻的千年好酒;是一碗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的心灵鸡汤。

智慧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智慧是可以代代传承的,智慧是可以与时俱进的。难怪1988年,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时,公开宣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孔子去汲取智慧。”经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和不可估量的,让我们回归经典、返朴归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论语》最

睿智的道理去开心地过日子,永活生活在富足美满的世界中!

儒家的“大同世界”与妥村的和谐生活

黄活汉

翻拾旧照片,其中的一张引发了我的回忆,那是年初时我与从广州远道而来采风的文坛长辈同游家乡罗定山水的照片,而拍照的地方,是一个叫妥村的地方,坐落在苹塘镇龙龛岩附近一处鲜为人知的小山坳里,那里群山合抱,景色怡人。

随着旧照片,瞻仰摩岩石刻的虔诚、穿越龙龛石洞的愉悦、旅途种种的笑谈仍历历在目。记得那时陪同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本清代作家兰皋居士撰写的《红楼梦》续本《绮楼重梦》,说有大段文字讲到广东罗定,并且这个地方就是林黛玉、贾宝玉后人的托世隐居之所,更难得的是那里的地理环境颇似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村子。

一行人的兴致一下子便被拉伸到了极点。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我便为那里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述所吸引,年幼的我的理想便是找寻这一世外桃源。

汽车在平坦的村道行驶了许久,终于在一个山洞外停了下来,没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神秘,疑虑便慢慢爬上心头。陪同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洞口现今是与外界相连的最好出路,1960年,村民将有洞穴的石山贯穿、凿通作为进出村道,从此不用再翻山越岭了”心里才慢慢淡然。

从人工开凿、可从容通过小汽车的山洞走过,映入眼帘的便是熟悉不过的水泥村道,一座座现代化楼房、架在空中拉伸的电线、停在人家屋檐下的汽车、摩托??除了那通往外界的山洞,哪里有世外桃源踪影与痕迹,更不要说如陶翁笔下的“见渔人,乃大惊”的意外。

失望之余,一行人在一家士多前稍作停顿。搬凳子、倒水、拉家常??没有城市人般的戒备与警惕,也少了一般山里人的拘谨,从老到少,从男到女都是那般的淳朴与热情。我们的心一下子变得暖暖的、热热的,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那是一种熟悉却陌生的情感,在我们今天的都市中已渐行渐远的感觉,在这里却是那般的自在、自

然。

81岁的老人林汉春告诉我们,300年前,黎、林两姓人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选中了这块有“良田美池”的地方开创基业,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里一村两姓700多人,几百年来两姓人和谐相处,从未因耕田用水等日常琐事吵过架、红过脸。

老人平静地说着,脸上洋溢的满是自豪的表情。我赶紧拿起手中相机,调焦、对光、构图,“咔嚓”、“咔嚓”,闪光灯下,是老人依然的安然淡定,镜头下、照片中是老人幸福愉悦的满足,虽然年轮在他沧桑的脸上划下了道道轮廓,但老人的安闲、恬淡感染了我们。

翻阅村民迅速捧来的族谱,获知黎姓始祖原居广州,明朝时因征罗傍山寇,屡立战绩而调补到罗定县任城守,康熙年间有一支黎姓祖先从罗定城迁入龙龛妥村。也记起了红楼续本《绮楼重梦》中的两姓人家的传奇故事,我们的心情便渐渐被这里的人和事所吸引,先前的失落便一扫而空了。

妥村,这个“由于山岭阻隔,外人一般难以找到妥村,连经常走村过巷的收买佬也不知山这边有条村”却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现代小村庄,虽然不久前曾让我有了难以言表的失落,但现在同样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慨与收获。

是的,同样是避乱世而迁居,与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绝境”相比,妥村人无疑是积极、进步的,他们炸开了山洞形成便捷的通道,建起了现代化的建筑,与现实社会相接轨,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虽然这里并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美景,但是有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的是“两姓人家和谐相处,从未因耕田用水等吵过架、红过脸”的融洽、美满、幸福。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社会,不是我们今天苦苦寻觅的幸福生活、宜居城乡、和谐社会吗?

于是便记起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于是也忆起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世界大同”却得不到认同,但并没有让儒家学者们失却热情,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

“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构画出的是一幅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时至今天,这个2500多年后的今天,孟子所倡导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些目标早已实现,而先贤更多的所倡导的儒家理想仍在影响着世人,并且已经飘洋过海,影响着更多的人们。而我们,也在继承和发扬着这些精神,从宜居生活、幸福生活??其本质无非是一样的。

无可否认,我们的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或乡村在拥有越来越多折高科技、拥有不同程度的富裕后却日渐丧失着温情是不争的现实,但是明哲的人们也在不断尝试并找寻着属于现代的幸福,找寻一种优雅幸福的生活,而面临的那些不和谐的问题,正逐步为人们正视并想方设法改进着。

在妥村,这个人口700多人的小村庄,奇迹一般的答案,在不经意间涌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许像妥村这样的地方仍然有不少,或者它们正在慢慢等待世人的开发,或许它们也会潜移默化着世人。

正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极一点、努力一点,这样,和谐的社会,美满的幸福,宜居的城乡,这些都不会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作者为云浮市作家协会理事,罗定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