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原子结构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预习案】
1、把塑料尺放在头皮上摩擦一会,就发现塑料尺 碎纸屑。
2、电视屏幕上容易粘有灰尘,是因为屏幕带 ,能吸引 物体。上述现象说明带电体能 。
3、(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 (2)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 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人们把 规定为正电荷,把
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 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它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5、原子是由 和 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6、元电荷:最 (大、小)的带电微粒叫做元电荷。 和 都是元电荷,前者带 电,后者带 电,并且带电数量相同。
7、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不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教 (强、弱)的物体上的 就会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教 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 (正、负)电荷,得到多余电子的物
体就带上了 (等量、不等量)的 电荷。所以说。摩擦起电 (是、不是)创生了电荷,而是 的得失。
8、验电器:(1)定义:用来检验物体是否 的仪器。
(2)验电器工作原理:验电器是利用 (异、同)种电荷互相 (吸引、排斥)的道理来工作的。
(3)验电方法:当被测物体接触验电器的 时,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 (张开、闭合),说明物体带电,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 (张开、闭合),说明物体 电。另外,假如金属箔张开角度越大或变大,说明物体带电量越 (多、少)或 (增加、减少)。
9、电流的形成:电荷的 移动形成电流。正、负电荷定向移动都 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人们规定: 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 (相同、相反)。
10、导体: (善、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的导体如: 、 、 、 、 等。 2.绝缘体: (善、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如: 、 、 、 、 等。导体善于导电的原因是它里面有大量的 电荷;而绝缘体里面没有或缺少 电荷。 【课堂探究案】
活动1.电荷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