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下载本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 )

A.①② C.②④

B.①④ D.①③

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 )

A.魏文侯 B.魏惠王 C.秦穆公 D.秦孝公

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 A.秦国

B.齐国

C.燕国 D.赵国

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 )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 )

A.大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B.李冰

C.商鞅

D.诸葛亮

(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B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此图为教材原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燕国,④为秦国。

3.D [解析]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是秦孝公。 4.A

5.C [解析]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军事上的改革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题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A [解析] 题中“没有凭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7.A [解析] 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可判断出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8.B [解析] 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四川成都平原”和“涓涓清流”可判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这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9.[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一可知,商鞅主张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材料二中内容直接与农民和士兵相关,其他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商鞅。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