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障碍与前景分析 下载本文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的外汇政策带来了新问题。随着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逐渐开放,投资性和投机性的国际游资都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国的货币供给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非预期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入流出不但会给我国中央银行调控人民币造成一定困难,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浮动;不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长期看,还会削弱人们对人民币价值稳定的信息,从而不利于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第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会面临政治上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日元在亚洲的地位产生冲击同时也会影响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益;所以,在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和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总结人民币国家化的利弊两个方面,我们应把握住其利,并且在日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尽量的避免其会对我国政治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6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障碍:基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内经济背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参与国际贸易和资本往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有限度的兑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弊端,中国也加快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周内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就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发表看法,倡导IMF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紧接着,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4月,国务院又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五个城市确定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拓展和强化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能力。2010年2月12日,香港放开了人民币贷款业务,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在国际方面,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亚洲经济迅速崛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加剧使中国更多的

XI

参与到世界的经济活动中并对世界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的同时,中国自身稳定的政局、逐步发展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越来越完善的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的货币价值以及充足的国际储备,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良好条件的同时,国际化也面临着不小的障碍。一国货币国际化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 6.1 人民币国际化微观层面的障碍

目前,就一些微观条件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仍然十分明显。 其一,外汇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从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方面看,2005年的“7·21”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规模和水平依然十分有限。

从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分布来看,美元、欧元和英镑等强货币均以掉期交易为主,即期交易所占份额仅为三成。而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则主要以即期交易为主,掉期交易仅占7%,体现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仍十分不成熟,交易品种单一,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减少外汇市场炒作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从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分析,根据BIS的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的日均交易量占国际外汇市场比重在传统外汇市场上为0.2%,在衍生品市场的占比为0;香港特别行政区占比分别为4.4%,0.9%;台湾的占比分别为0.4%,0.1%。在所有的交易货币中,人民币占比仅为0.5%,港元占比2.8%,台币占比为0.4%。在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总交易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同比提高了接近90%。外币掉期的2007年交易总量达到0.3万亿美元。远期交易量在2007年交易总量则仅为0.02万亿美元。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日均3.2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来讲,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

其二,央行的独立性有待提高。不得不说,当央行还在把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排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位置,并不得不为了救助某些行业实施金融政策时,很难有长期的货币政策稳定性,也很难取信于国际货币的投票人。

其三,经济结构存在缺陷。货币输出国应为贸易逆差国。我国由于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需不足,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并常年保持贸易顺差。而且,我国的出口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很难有选择计价和结算货币的谈判能力。 6.2 人民币国际化宏观层面的障碍

XII

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着众多的矛盾,还很不稳定,这也给人民币国际化加大了难度。 其一,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改变。在出口导向型政策以及重商主义的影响下,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轻进口重出口的倾向。我国进口产品集中在稀缺的资源、缺少国内替代品的高端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半成品,因此具有浓重的进口服务于出口的色彩,也使得进出口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中表现较明显的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国在中间品贸易上存在大进大出的现象。在1995年到2010年这段时期,进口中间品所占比重徘徊在70%上下,出口中间品比重却在40%上下波动,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根据统计可印证,该时期内中国在中间品贸易上持续处于逆差。这样一种大进大出的结构表明了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程度的深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贸易的主要形式;同时,在中间品贸易上的逆差也表明我国更多的是完成最后装配的工作,在世界分工链上处于较低端的位置。这种情况下,要提高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几乎不可能。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存在从日韩和东南亚进口半成品,然后向欧美市场出口成品的现象。根据商务部近年来的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比较分散,主要包括东盟、台湾、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其中来自我国周边亚洲地区(东盟、台湾、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一半以上。相比而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目的地比较集中,主要针对欧美市场。结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料加工出口的高度交叉,这样的结构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依赖于国外技术,完成的是技术含量偏低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装配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内企业不掌握其核心技术,也不能形成“垄断势力”,如果强制要求以人民币计价,外国进口商将会转向那些不以人民币计价的生产企业,国内企业事实上缺乏计价的货币选择权。

其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有待加强。宏观经济额稳定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一国经济自身的运行状况。一个本身国内经济波动比较大的货币显然更不容易国际化。第二,货币当局调控经济的能力。它反映了一国当局维持经济运行稳定的能力,随着货币的国际化,货币持有者对这样一能力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

宏观经济分析所采用的经济变量是短期经济总量。短期经济总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GDP,再者,就是价格水平、就业、汇率、利率、信贷资金、总消费、出口、进

XIII

口等一些总量指标。本文以GDP增长率作为经济自身运行情况而将通货膨胀率视为一国当局调控经济能力的反映。

中国近20年的GDP增长率均为9.95%,波动率为6.00%,基本上算平稳。但若剔除1989年政治动乱造成的1990年经济增长率偏低(3.8%),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随后两年增速放缓(7.8%、7.6%)外,中国GDP增长率基本维持在均值水平(10.58%)上下,波动率仅为3.70%,其运行是非常平稳的。

但从通货膨胀率来看,则经济运行稳定性较差。过去20年里,其最大波幅达到26.3%,这段时期通货膨胀率均值为5.34%,波动率为55.75%。与GDP增长指标不同,通货膨胀率指标更能反映一国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过去20年这段区间分析的话,我国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差。

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一个总体评价是经济体自身运行相对稳定,抗冷击能力较强;但货币当局操作水平较低,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而非稳定经济的因素。因此,货币当局的操作水平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障碍。

其三,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有待发展完善。众所周知,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比欧洲、日本更为发达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因而中国不存在类似于美国联邦金率、英国官方贴现率和日本隔夜拆借率的基准利率,仅开放了几个关键的并非由市场决定的短期银行间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对整体利率结构只有有限的影响力。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后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例如,伴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不仅需要建立输出与回流渠道,而且也需要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人民币证券。按照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也是突破资本项目管制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汇率逐步实现浮动、资本管制有序放开,才能促使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使投资者能够对冲或匹配不同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这样才能促进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媒介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我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7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路径选择与前景分析

综合上文论述,笔者认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把握以下三种

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