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颗流星》教学设计二 下载本文

子想给阿婆熊皮手套这样的过程。现在,后发生的事先写,在记叙的方式上叫“倒叙”。这种写法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还可以使故事更集中、更突出。

⑤文章的三个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找出衔接过渡的语句。

三部分连接过渡的语句主要是——

这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这表明,下面是母亲的回忆。

第一部分的开头一句话:“我抹去眼泪,深深叹了一口气……”这表明,母亲已从记忆中清醒过来。

第一、三部分是现实情景,用母亲的“眼泪”这样的语言标志,把这两部分衔接起来,使读者明确地感受到现实与回忆的界限。当然,把第一、三部分与二部分连接起来,并明显区别的,还有情节的线索“熊皮手套”。第一部分写孩子发现可做熊皮手套的熊的熊皮,第二部分写孩子需要熊皮手套的原因,第三部分写孩子给阿婆熊皮手套的愿望的破灭。

3.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人物描写。

写人,主要是描写人物的肖象、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等。至于每个具体的人物重点写什么,要看表现人物特点的需要。本文的三个人物都各有描写的侧重点,大家在阅读时要细细梳理,具体领会。

本文写主人公浩波对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已从前面分析的四处描写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除此之外,写孩子最多的、开头、结尾都反复描写的是什么?

是眼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孩子的眼睛?

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孩子天真活泼,内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语言表现得更多。因此,写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的心灵特点。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孩子的眼睛的?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作者写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闪亮的星”来比喻。因为舞台的灯光也是“闪亮”的,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来,夸张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从“星星”的闪光又容易联想到流星的转瞬即逝,这就反衬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还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词,也是为了写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描写?

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因为这是揭示孩子心灵纯洁的集中点,也是在戏场上那种特定的环境里最便于表现的描写点。这种写法,还说明了作者的高明。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

通过从故事情到结构形式,从情节线索到人物描写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已经很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孩子,主要赞美的是孩子真诚而又纯洁的心灵。只有抓住了这点,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至于用怎样的具体文字归纳,那不是主要的。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表述方式。

下面,要弄清两个问题。

(1)课文也赞美了阿婆的辛劳,这是不是课文的中心意思呢?

全文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赞美孩子。作者赞美阿婆也是为了赞美孩子。当然,赞美阿婆也是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忽视。 (2)作者在结尾时用了“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一语句,是否就表明了这是对大人们的含蓄的批评呢?

作者结尾的这句话,只能理解为是一种比较的方法,从比较中突出所要赞美的人。正像用阿婆的爱心去激发孩子的爱心一样,这里用大人的真诚和纯洁来突出孩子的“更”真诚、“更”纯洁。应该说,这里丝毫没有贬损、批评大人的意思。如果这里是一般的“贬损”和“批评”,那就等于说,文章中的母亲和爱孩子的阿婆的感情也“像流星一样”,应该批评了。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原作的含意的。作者在全文中表现出来的只有赞美,结尾是一种深化。

板书:写人方法:言行、肖像(眼睛)

思想感情:赞美孩子真诚、纯洁的心灵

5.全课小结。

《这不是一颗流星》这篇课文,我们用三节课作了全面的阅读和分析;记叙文的诸要素及其表现方法,都有重点的提示;特别是选取和组材的方法,剖析得比较详细。同学对这篇课文要认真的全面的复习,当作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