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下载本文

进一步地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开始发展,但最初儿童提到自己时,还往往像谈论别人那样,如说\红红要喝水\明明不哭\等,应用具体的名字称呼\我\。在成人指导下,才逐渐学会用人称代词的第一人称,说\我要喝水\、\我不哭\等,如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即知道是在叫自己,而不是叫别人。这说明此时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地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所以,幼儿前期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代词\我气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这时,儿童已将自己完全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当儿童受到戏弄、嘲笑、不公正的待遇,或在别的儿童面前受到责骂等,往往引起愤怒、哭闹或反抗行为。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知道我是谁、我几岁、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这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自选或分配角色时表现出来,或在日常与别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例如游戏中,选女孩当妈妈,体现出幼儿对性别标准的认识;选大个子当警察,则体现出幼儿对能力的认识。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年龄较小的幼儿,在自我评价时,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是好孩子\时,幼儿会说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或者说\妈妈说我是好孩子\。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非常简单,他们一般把自己看成\好\或\不好\,\聪明\或\愚笨\,\强壮\或\弱小\,很难像成人一样做出全面细致的区分。

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高,也不可随意贬损,要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

(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进行评价。例如,评价班上哪个小朋友是最好的值日生时,有个幼儿说\我和xx是最好的值日生。他值日就给我发带金边的碗,我值日也发给他带金边的碗。\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才逐渐能从主观情绪性趋向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样。\或说\我不说。\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2-3岁的儿童已有了独立的愿望,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常说\自己来飞例如,儿童抢着自己用匙吃饭,即使泼撒满桌,也不要成人帮助。2-3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要求时儿童并不听从,爱说\不\、\偏不\、\就不\等。真正的独立性是在幼儿期明显发展起来的,6-7岁的幼儿在很多方面能够独立进行。生活中可进行自我服务,很多幼儿还可以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值日生等。独立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开始独立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还能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自己单独玩、看画书、游戏中克服一些困难。

二、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众所周知,除了语言,情绪和情感成为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比如,人们运用表情作为交往的手段,要比语言运用得早,学前儿童的表情更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交往能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使人类具有了丰富的表现能力,人们可以通过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了解、领会、感受对方的思想,从而达到交往的目的。情绪、情感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能动性。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情绪控制能力。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在儿童心理学中已有详细的介绍,本节着重阐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其特点。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而引起的消极情绪;2-3个月时,经常对人发出的微笑则是婴儿第一个社会性行为,以后,表达情感的表情日益复杂起来,同语言一样成为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他们相互交际的最初的工具不是语言而是表情,因此有人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婴儿期的儿童怎样运用表情与别人进行交往;而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出表情和动作,尤其当语言表达发生困难时,儿童往往采用表情和动作来补充。到了幼儿前期,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并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地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的情感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交往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幼儿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儿童对教师微笑、儿童对小朋友微笑。在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与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睡足、尿布干净、身体舒适等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婴儿都喜欢被人抱,这使他身体舒适,是对他的生理需要的一种满足。同时,抱又使婴儿直接和成人接触,因而也是对他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当婴儿饥饿时,成人把他抱起来,也能使他安静一会儿,这主要是满足了婴儿的社会性需要的表现。但总的来说,在3岁前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比如,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儿童非常喜欢身体接触,愿意老师牵着他的手,甚至喜欢搂着老师,让老师摸一摸、亲一亲,这些事例都表明了这一点。

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被人重视、关

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即在于此。当然,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则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情绪活泼、愉快。同时,同伴之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有一名幼儿父母、老师都挺喜爱他,但他在幼儿园就是不高兴,也不愿上幼儿园。通过观察、谈话发现,原因在于同伴不理他。小朋友的排斥、拒绝,或者忽视、冷落,没有同伴一起玩,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痛苦。因此,在日常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十分重视自己与幼儿的交往,注意自己对幼儿的态度、行为;并且注意观察幼儿的交往,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其展开积极的交往。

3.表情日渐社会化

日常观察可以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感。比如,幼儿在路上不小心摔痛了,要是在父母面前,可能大哭起来;而如果在幼儿园老师、小朋友面前,则能忍住不哭,还会装着没事一样勇敢地从地上爬起来。

研究表明,从4岁到8岁的儿童情绪交往的手段也在发生变化。4岁儿童主要依靠眼色作为交往手段,而8岁儿童则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手段。

三、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而言,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部分,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关于个性形成的年龄划分,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这一阶段只能说是幼儿个性的萌芽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个性倾向性。

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个方面的主要发展特点。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有人总为,兴趣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儿童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除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儿童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激起和指引的。2-3岁的儿童的新异性兴趣会激发他们的模仿行为,如喂小狗吃东西、拍娃娃睡觉等等。儿童学会把摆弄玩具和自己经历过的情绪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延长了儿童有兴趣地玩耍和操作时间。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

世界对于幼儿来说,可谓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什么都是全新的,幼儿渴望认识世界,喜欢和周围的人们交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事件活动都表现出同样广泛的兴趣。例如,大多数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对多种花草树木、雨露雾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万象很有兴趣,有时甚至是一缕阳光、一滴小水珠都可以引发孩子的探索愿望。幼儿对成人的劳动和交往等社会活动也非常向往,并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当然,玩具、游戏、唱歌等活动,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般来说,幼儿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中心兴趣,这是幼儿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的缘故,我们不提倡过早地发展幼儿形成稳固的中心兴趣。

2.直接兴趣较多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多数幼儿不会对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活动的结果发生间接的兴趣,幼儿的兴趣绝大多数属于直接兴趣,即直接对当前的事物或活动过程感兴趣。例如,上课不讲话、坐得好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或下课时的奖励;喜欢上课,是因为老师讲故事、做游戏吸引他,一般不会想到学习的目的和活动的结果怎样,更不会与自己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

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期儿童的兴趣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如性别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就不同。对幼儿都很喜欢的玩具来说,就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以及智力水平所限,多数幼儿不会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而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所吸引,如鲜艳悦目的颜色,新颖奇特、声光多变的外形等。但时间稍长一点,这些外部特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幼儿对他们的兴趣也随之失去或降低。总之,幼儿的兴趣很不稳定。

5.兴趣有不良倾向

由于幼儿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同样的兴趣,再加上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这使幼儿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兴趣,如受到武打片中暴力镜头的影响,很多孩子爱模仿片中一些人物的不良行为举止。

四、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

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等。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极端后果是伤亡、犯罪,甚至战争,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主要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从交往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包括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社会性刚开始发展的儿童,很难与低龄儿童以及其他成人进行交往。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行为最初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主要的交往对象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报以相应的反应,表明他们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而,婴儿形成的最初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如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到了3岁,大多数幼儿会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之外,增加了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权威\的关系,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