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作业题 下载本文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统计学原理本科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 标志 指标

变异与变量

连续变量 大量

二、填空题:

1. 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是( ),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 )学。

2. 统计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大量和( )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

门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 )科学。

3.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 )统计工作和( )。

4.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和( )。 5.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 )、( )、( )和( )。 6.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点( )、( )、( )。

7. 当研究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便构成( ),每一居民则( )。

8. 企业工人的年龄、企业设备的价值属于( )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 )_标志。 9. 可变的数量标志可称为( ),而数量标志的标志体现则称为( )或( )。

10.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之一,就是统计标志是说明( )特征的;统计指标是说明( )特征

的。

11. 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 )、时间、地点( )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12. 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事实得出( ),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

( )。

13. 统计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 )和作用的( ),及其内在的运

行方式与功能。

14. 如何保证统计系统正常运转涉及两大要素:即( )和( )。目前,全世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

体制,就是分散型统计体制和( )统计体制。

15. 分散型统计体制是指全国的统计由政府几个( )负责,国家不设立统一的( )。

16. 社会经济统计学必须以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 )发展变化的根本方法为基础,根据研究对象的( )

和( ),形成各种专门的统计方法。

17.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它包括观察、调查得来的( )和经过整理加工的( )。 18. 社会经济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是从对( )_实际表现的认识过渡到对( )

的数量表现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简称为( )。

19.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变量都是指( )变量,大多数统计方法所处理的也都是( )变量。 20. 统计中的变异是指总体单位所承担的( )为各种不同的状态,显示它们之间的( )。

三、判断题:

1. 统计史上,将国势学派和图像学派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 2.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 3. 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 ) 4.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 ) 5. 指标和标志一样,都是由名称和数值两部分组成。( ) 6. 单位产品成本、商品库存量、废品量,都属于质量指标。( )

7. 由于现代统计学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所以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 8. 按统计研究现象的性质不同,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 9. 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

10.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量表示,叫数量指标。( ) 11.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固定不变的。 ( )

12. 指标体系是许多相互有联系的指标集合的总体。( ) 13. 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

14. 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种含义。( ) 15. 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都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

16.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所以它不关心,也不考虑个别现象的数量特征。

( )

17. 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质的特征,因此,可以用文字来表示。( ) 18. 只要有了某个指标,就能对总体进行完整、全面的认识。( ) 19. 变量数列中的连续变量的数值包括整数和小数。( )

20. 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质量指标是由质量标志汇总来的。( )

四、单项选择题:

1. ( )既是统计整理过程的专门方法,又是贯穿统计研究全过程的方法。

A 大量观察法 B 综合指标法 C 统计模型法 D 统计分组法 2. 总体、总体单位和标志( )

A 都是固定不变的 B 都是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动而变动

C 总体是固定的,总体单位和单位标志是变动的 D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变动的,单位标志是固定不变的。 3. 变异是统计前提,变异是指( )

A 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 B标志和指标各不相同 C 总体的指标各不相同 D总体单位的标志各不相同 4. 把一个工厂的工人组成总体,每一个工人是( )

A 总体单位 B 数量标志 C 指标 D 报告单位 5. 由企业员工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

A 数量标志 B总体单位指标 C 标志总量 D质量指标

6. 几位员工的月工资分别是800元、830元、980元、1000元,这几个数字是( )

A 指标 B 变量 C变量值 D 标志

7. 某公司有86名职工,把他们每个人的工资额相加除以86,这是( )

A 对86个工资求平均 B 对86个变量值求平均 C 对86个标志求平均 D 对86个指标求平均 8. 对某市食品零售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其总体单位是( )

A 该市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 B 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 C 全部调查对象 D 每一种零售食品 9. 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社会性 D 同质性 10. 下列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 )

A 年产值 B 产品等级 C 职工人数 D 利润率 11. 统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 )

A 质的方面研究其数量方面 B 量的方面研究其质量方面 C 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质量方面 D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数量方面 12. ( )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A 真实性 B及时性 C总体性 D 连续性 13. 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

A 威廉·配第 B 阿亨瓦尔 C 凯特勒 D 恩格尔 14. 要了解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50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D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15. 统计规律性主要是通过运用( )经整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A.统计分组法 B.大量观察法 C.综合分析法 D.统计推断法 16. 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17. 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体重 C.工人性别 D.工人工资

18. 以某地区全部工业企业为总体,每个工业企业为总体单位,则该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19. 在综合统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归纳 、推断和预测的方法是( )

A 大量观察法 B 统计分组法 C 综合分析法 D 模型推断法 20. 政治算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拉普拉斯 B 阿亨瓦尔 C 威廉·配第 D 海尔曼·康令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两者具有怎样的关系?

2. 说明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3. 简述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4. 什么是统计职能?统计都有哪些职能?

5. 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

一、名词解释:

统计调查 普查

调查对象

指标体系

统计报表

统计设计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抽样调查

二、填空题:

1. 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 )和( )。

2.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和(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

为( )和( )。

3.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 )、( )、( )

4. 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 ),报告单位是( )。 5. 全国人口普查中, 调查单位是( ), 报告单位是( )。

6. 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员工生活情况,调查对象是( )_,调查单位是( ),填报单位是( )。 7. 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 )选取的;利用典型资料来推算总体数量的可靠程度,关键在于所选取

的典型单位要有( )代表性。

8. 通过调查几个主要商场来了解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调查。 9. 全面调查包括( )和( ),非全面调查包括( )调查( )调查和( )调查。 10. 重点调查是对( )进行的调查;抽样调查则是按照( )原则在总体中抽取( )组成样本加以

研究,并以( )推算( )的一种资料搜集方式。 11. 统计资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是( )。

12.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是统计调查的三种重要( ),也是学习的( )之一。

13. 指标体系是具有( )的一系列指标所构成的( )。它可以全方位、多侧面的反映( )特征。 14. 统计调查的种类是对整个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 ),也是理解统计调查的( )。

15. 若要调查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该市所有国有企业为( ),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

( ),填报单位为( )。

16. 为了了解某地区粮食生产情况,对占该地区粮食总产量2/3的四个县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

17. 一般说来,调查项目多时,可采用( ),调查项目少时,宜采用( )。而调查时间是指( )所

属的时间;调查期限是完成调查任务( )工作时间,包括( )和( )时间。

18. 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的( )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能反映出总体的( )。 19. 在统计设计中,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的划分是(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相比较,整体设计是( )

的,专项设计应在整体设计的( )进行。

20. 统计工作无论其范围大小,都会涉及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统计设计就是要从( )、( )

对整个统计工作做出通盘考虑和安排,以保证统计工作( )、( )顺利地进行。

三、判断题:

1.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 ) 2.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 ) 3. 如果调查的间隔时间相等,这种调查就是经常性调查。( ) 4. 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根本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 5. 调查单位就是填报单位。( )

6.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非全面调查,其调查结果都可以用于推算总体

指标( )

7. 进行统计调查,确定调查对象是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 )

8. 统计调查中的调查时间有双重含义:资料的所属时间和调查工作的期限。( ) 9. 原始资料完整性审查的内容只包括所有被调查单位的资料是否完整。( )

10.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只要有准确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11. 调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确定调查表。( )

12. 登记性误差,是指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所产生的误差。( ) 13. 采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时,选择的调查单位是标志值较大的单位。( )

14. 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些( ) 15. 典型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 16. 统计调查误差就是指由于错误判断事实或者错误登记事实而发生的误差。( )

17. 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 数量特征

的认识。( )

18. 在统计调查中,一览表适用于调查项目多而登记分散的情况。( )

19. 从认识的顺序来讲,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开始。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并不表现为开始,而表现为

统计工作连续活动的一个环节。( )

20. 因为统计设计在统计工作中起通盘考虑和安排的作用,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是统计设计的唯一作用。

( )

四.单项选择题:

1. 某市为了掌握在春节期间的市场销售情况,拟对占该市商品销售额80%的五个大商场进行调查,这种

调查方式属于( )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统计报表

2. 某牙膏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情况,拟进行一次全厂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当选择( )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统计报表 D 全面调查

3. 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

A 各工业企业 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C 一个工业企业 D该地区的 每位职工

4. 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总体

5. 有意识地选择几个商场来估计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总量,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A 重点调查 B 非全面调查 C 抽样调查 D 典型调查

6. 衡量某项商品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销售额,生产厂家为了了解本厂全部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

应选择的调查方式是( )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普查

7. 某企业进行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质量满意情况调查,要求在7月1日到7月15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

时间规定是( )

A 调查时间 B 标准时间 C 上报时间 D 调查期限 8. 要了解某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9.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A 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B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C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 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或估计总体指标 10. 统计调查表的形式可以分为 ( )

A 单一表和复合表 B 简单表和复合表 C 简单表和分组表 D 单一表和一览表

11. 对某市占成交额比重特别大的8个大型集市贸易市场的成交额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属于

(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12. 全国工业设备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是( )

A 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 调查总体

13. 有意识地选取几十块小麦地来估算某县小麦总产量,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A重点调查 B 非全面报表 C 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4. 2000年11月1日零点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是( )

A 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 一次性调查 D 经常性调查

15. 灯泡的使用寿命是衡量灯泡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某灯泡厂为了了解该厂全部灯泡的质量状况,应该

选择的调查方式是( )

A 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普查

16. 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7月1日到7月1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

A 调查时间 B 调查期限 C 标准时间 D 上报时间

17.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 )

A 是一致的 B 是两个无关联的概念 C 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是一致的 D 两者毫无区别 18. 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

A 处于较好状态的单位 B 规模较大的单位

C 体现当前工作重点的单位 D 就调查标致而言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19. 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灵活程度不同 B 组织方式不同 C 作用不同 D 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20. 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根本区别是( )

A 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 B 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C 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D 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21. 对有限总体( )

A 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B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C 既能进行全面调查,也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D 无法确定

五、简答题:

1.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2. 编制统计调查方案应确定哪几项内容?

3. 什么是专门调查?专门调查有几种形式?

4. 举例说明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5. 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整理

一、名词解释:

统计资料整理

分配数列

统计分组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统计表

二、填空题:

1.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其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 ),它是统计整理的( )。

2.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 )分组,也可按( )分组。但不论是按哪种标志分组,

统计分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选择( )和划分 ( )。

3. 组距数列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 )和( )两种。等距式分组形成______数列,不等距式

分组形成( )数列。

4. 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该( )。 5. 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 )、( )、( )、和( )等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由( )和( )

两部分组成。

6. 统计分布的实质是,把总体( )按其标志值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 )。 7. 变量数列中的各组( )表示我们所要考察( )在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所以称为次数。 8. 全距是数列中的( )和( )之差。

9. 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 10. 统计整理实现了个别单位的( )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过渡。

11. 离散变量分组中,变量值变动幅度比较小时,应采取( ),如变量值变动很大,项数很多时则采取

( )。

12. 统计分布主要包括( )和( )两个要素。而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 )和( )两

个条件。

13. 根据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 )和( )。根据标志值变动范围的不同变量,分配

数列又分为( )数列和( )数列。

14. 变量数列中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称( ),各组单位数占单位总数的比重称( )。 15. 统计表中宾词设计可有( )和( )两种。

16. 统计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和( ),另一方面,统计整理又是进行( )

的基础和前提。

17. 统计整理的根本工作主要是对资料进行( ),编制( ),最后用( )和( )将其表示出来。

18. 在等距式分组的情况下,不仅要确定分组数量和组距,还必须对( )的( )进行仔细审查。 19. 品质标志都是用( )表示的,品质标志可以反映事物的( ),给人以具体明确的概念。 20. 统计分组的对象是( ),并且在统计分组前要先确定( ),然后才可进行分组,形成分配数列。

三、判断题:

1.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2.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3. 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 4. 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5. 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

6. 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

7. 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8. 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

受到损害。( )

9. 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 10.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11. 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时,如变量值的分布很不均匀,则采用等距分组 12. 某企业职工分别按工龄、技术等级分组,就形成复合分组体系。

13. 在组距式分组中,一组中的所有标志值都被组限淹没了,所以需要用组中值作为代表值进行计算。( ) 14. 统计分组体系具有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两种形式。( )

15. 在统计表中,如数值不存在用“—”表示,数字缺乏用“……”表示,数字免填用“×”表示。统计

表中的各行和各栏,一般先列具体项目,再列总计。( )

16. 国际上规范的统计表是“三线表”,表的两端一定要封死。上下两端用粗线绘制,行与行之间必须画线

隔开。( )

17. 确定全距可以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单位在分组时不被遗漏,因此,组距与组数在确定时必须满足组距与

组数的乘积大于全距这个条件。( )

18. 统计资料的表达方式有统计表和统计图,由于统计图形象生动,因此,统计资料的表达主要是统计图

而非统计表。( )

19. 无论是变量数列还是品质数列都是通过现象的数量差异反映现象的本质区别。( )

20. 统计整理即是由对现象的个体认识过渡到对现象的总体认识阶段,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重要阶段。( )

四、单项选择题:

1. 统计整理的关键在于( )。

A 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 B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 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 编制统计表 2.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 A 必须是重叠的 B 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 必须取整数 3.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 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 产品按品种分组 C 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 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 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

A 60---70分这一组 B 70---80分这一组 C 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D 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

A 简单分组 B 复合分组 C 分析分组 D 结构分组 6.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

A 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 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C 组数的多少不同 D 组距的大小不同

7. 有20 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 2,5,4,4,3,4,3,4,4,2,2,4, 3,4,6,3,4,5,

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 A 单项式分组 B 等距分组

C 不等距分组 D 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8. 在分组时, 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A 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 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 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 另立一组 9. 次数分配数列是( )

A. 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 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 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10. 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

A 重叠 B 相近 C 不等 D 间断 11. 在分配数列中,频率是指( )

A 各组频数之比 C 各组次数之比

B 各组频率之比 D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12. 某企业按工资水平分为四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第一组和第

四组的组中值分别为( )

A 750和2500 B 800和2250 C 800和2500 D 750和2250 13. 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

A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也同质性 D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4. 按离散变量分组形成的变量数列( )

A 只能是单向式变量数列 B 既可以是单向式数列,也可以是组距式数列 C 只能是组距数列 D 既不是单项式,也不是组距式 15. 分组标志一经选定( )

A 就掩盖了总体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B就突出了总体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C 就突出了总体在其他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D 就使得总体内部的差异消失了 16. 企业按总产值分组( )

A 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 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 可用单向式分组,也可用组距式分组 D既不能单向式分组,也不能组距式分组 17. 在等距式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

A 正比 B 反比 C 等比 D 不成比例

18. 将某地区50个企业按产值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中,变量值是( )

A 产值 B 企业数 C 各组的产值数 D 各组的企业数 19. 统计分组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 )

A 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 B 品质分组,变量分组 C 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 D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20. 现象总体按品质标志分组,一般认为是( )

A 类型分组 B 结构分组 C 分析分组 D 变量分组

五、简答题

1. 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2.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3. 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4. 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

5. 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有什么意义?

六、计算题:

1. 某车间30个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单位:件)

1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2 4 4 2 2 3 4 5 3 2 4 3 5 4 6

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

2. 某商场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1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36 35

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组距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

3. 某公司所属40个企业2001年的产品销售收入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进行适当的组距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试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4. 某车间同工种的40名工人完成个人生产定额百分数如下:

97 88 123 115 119 158 112 14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25 127 142 118

103 87 115 114 117 124 129 138 100 103 92 95 113 126 107 108 105 119 127 104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分配数列,进一步再编制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

5. 现有某年15个工厂资料如下:

序号 人数 产值 (百万元) 1 2 3 4 5 6 7 8 160 207 350 328 292 448 300 182 2.4 2.2 3.6 3.7 2.8 5.1 2.2 1.9 9 10 11 12 13 14 15 229 252 435 262 223 390 236 4.2 2.3 5.5 2.2 1.9 6.1 4.5 序号 人数 产值( 百万元) (1)试按工人人数进行等距分组,组距和组数自行确定,汇总各组和总体的工厂个数,工人人数和产值;

(2)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平均每个工厂产值和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值。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分析

一、名词解释: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价值单位

劳动量单位

二、填空题:

1. 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累积额的比例为1:3,这是( )相对指标。

2. 某厂的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8%,执行结果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的提高程度为

( )。

3. 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亿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 _指标;从反映总体

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 )指标。

4. 按人口计算的粮食产量是一个( )相对数。而.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 )相对数。 5. 社会现象的( )是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则。

6. 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 ),其表现形式为( )。根据总量指标统计指标,可以派生出( )指

标和( )指标两种。

7.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复合计量单位( )和( )。

8.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总量指标和(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

不同可以分为( )和 ( )。

9. 在各种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不能兑换的有( )、( )。

10. 总量指标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 )或( )。 11. 实物单位是表示( )多少的计量单位,包括自然单位、( )、标准实物单位。

12. 相对指标包括( )、( )、( )、( )、( )( )。

13. 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有两种:( )、( )。其中( )用于检查计划期末年应达到的水

平;( )用于检查计划规定期内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14. 在统计研究中,只有对有限总体才可计算( )指标。

15. 统计学中的基本综合指标包括( )指标,( )指标和( )指标。 16. 甲班组的日产量是乙班组的112%,这是( )相对指标。 17. 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 )单位。

18. 两个数字对比,当子项数值和母项数值差别很( )时,常用倍数表示;差别很( )时,常用系数

表示。

19. 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基础是( )。由于计划任务数是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的( ),因此该

指标的分子分母( )。

20. 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例,则称之为( ),反之称为( )。

三、判断题:

1. 只有性质相同的现象才能计算其实物总量指标。( )

2.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3. 相对指标都是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等无名数表示的。( )

4. 相对指标的特点是将两个具体数值加以概括和抽象化,使人们对事物或现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便于

对比分析。( )

5. 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 6.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大于100%就是超额完成计划。( )

7. 比较相对数一般采用百分数或成数表示,其对比结果都是无名数表示。( ) 8. 相对指标都是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 )

9. 结构相对数只能在分组基础上计算,且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

10. 强度相对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 11. 相对指标是以相互关联的现象数值之间的对比,来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关系程度。( ) 12.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平均数,因为它代表的是平均指标。( ) 13. 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指标找到共同的比较基础。( ) 14. 比较相对指标只能进行同一时间、同类现象在同一空间条件下的对比。( )

15. 实物指标的局限性就是表现程度较差,所以不能充分表达被研究现象的整体特征。( )

16. 由于相对指标也能够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程度,所以,对现象进行分析,只需计算相对指标就可以了。

( )

17. 由于比较相对指标是对同一事件同类现象的数值之比,以表明现象在不同空间的数量差异,所以,比

较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位置不可以互换。( )

18. 劳动量相加的结果是劳动消耗总量,该指标只能用于考核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 ) 19. 总体单位总量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用来说明总体规模的大小。( )

20. 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由社会人口、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统计指标构成。( )

四、单项选择题:

1. 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

A 平均指标 B 相对指标 C 总量指标 D 变异指标 2. 总量指标是用( )表式的。

A 绝对数形式 B 相对数形式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式 3.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 )

A 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 B 货币单位 C 度量衡单位 D 无名数和有名数

4. 2003年—2004年间,甲单位的商品销售额平均增长速度是乙单位的103%,这是( ) A 比例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5. 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 95.45% B 104.76% C 4.75% D 185% 6. 某单位4月份员工的出勤率是98%,这个指标是(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7. 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B 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C 产值资金占用率 D 百元流动资金利税率 8. 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现象对比的相对指标是(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例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9.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

A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0. 下列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

A 出勤率 B 及格率 C 达标率 D 学生数 11. 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

A 总产值 B 设备台数 C 合格率 D 人口数

12. 某年某地区彩色电视机总销售量为2586台,库存量年末比年初减少5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 )

A 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3. 学生数以人作为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形式称为( )

A 标准实物计量单位 B 自然计量单位 C 度量衡单位 D 劳动单位 14. 以10为对比基数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

A 成数 B 倍数 C 系数 D 百分数

15. 某班全部学生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这两种指标属于(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16. 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

A 小于100% B 大于100% C 等于100% D 小于或大于100% 17. 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值( ) A 只能是相对数 B 只能是绝对数

C 只能是平均数 D 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一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8. 商店的商品零售额中,食品类占30%,日用品类占30%,服装类占40%,这些数字表明社会经济现象

的( )

A 规模 B 结构 C 速度 D 强度

19. 产品合格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成本四个指标中,质量指标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0. 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A 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 规定计划期内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C 规定计划期自计划执行之日起至某一期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D 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相对指标?它有什么作用?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 相对指标的种类? 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 什么是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4. 说明计算比较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 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其他相对指标的区别?

六、计算题:

1. 某企业计划产值为420万元,实际完成441万元;该企业计划要求单位产品成本下降4%,实际下降

2%。试分别计算该企业产值和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

2. 某厂2004年计划产品产量1060吨,比2003年增长8%,结果2004年实际完成110%。 试确定该厂2004年比2003年实际产量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3. 某公司下属4个企业的有关销售资料如下:

企 业 甲 乙 丙 丁 合 计 要求:(1)填上空栏数字

(2)若甲、丁企业能完成计划,则公司的实际销售额将增加多少?

(3)若每个企业的计划完成指标都达到乙企业的水平,则实际销售额可增加多少?超额完成计划多少?

实 际 额 6600 7020 计 划 额 5000 6500 8000 计划完成(%) 98 110 93

4. 某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54万吨,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上半年 第四年 2 季 11 3季 12 4季 13 第五年 1 季 13 2季 14 3季 14 4季 15 下半年 1 季 产量 40 43 20 24 11 试求该产品提前多长时间完成五年计划?

5. 某地区三个企业某年的下半年产值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第三季度 企 业 实际产 值/万元 第 四 季 度 计 划 产值/万元 甲 乙 丙 (1) 120 250 300 (2) 125 315 (3) 实 际 比重/% 产值/万元 (4) 126 260 (5) 计划完成比重/% /% (6) 100.0 96.5 (7) 第四季度为第三季度的/% 试计算并填写上表空栏,并分别说明(3)、(5)、(6)、(7)是何种相对数?

第五章 统计平均数

一、名词解释:

平均数 全距

变异系数

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平均差

二、填空题:

1. 中位数是位于数列( )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在总体中出现次数( )某一标志值。它们也可

以称为( )平均数。

2. 标志变异程度的指标有( )、( )、( )、( )。

3. 算术平均数受整个变量数列所有( )的影响,尤其是受( )变量值影响最大。

4. 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 )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 ),则平均数的代表

性就( )。

5. 直接用平均差或标准差比较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条件是:两个变量数列的( )、( )

相等。

6. 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必须注意现象总体应具有( )。 7. 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 )单位。

8. 算术平均数最易受极端值影响,且( )变量值的影响大于( )变量值的影响。

9. 标准差和平均差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具体的( ),对于平均水平或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值,必须采用

( )说明平均水平代表值好坏。

10. 平均数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 ),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 )。 11. ( )反映总体内部各个变量值之间( )。它是统计分析、统计推断中十分重要的( )指标。 12. 调和平均数是( )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 )。 13. 几何平均数最适合于计算______和( )。 14.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 )除以( )。

15. 全距是数列中的( )和( )之差。可用于表明变量值在总体范围内变动的( )。

16. 由于平均数具有很强的抽象能力,使其成为( )的基本数量特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常用

平均数反应( )的一般水平。

17. 位置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在( )中所处的( )或特殊表现确定的。而数值平均数则是用不同的

( )对总体各单位的数值进行( )。

18. 平均数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同类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成为( ),也可以是不同时间的同类社会

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称为( )平均数。

19.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 )。它反映了一组数据( )的位置所在。测度集

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水平的代表值或( )。

20. 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必须注意现象总体应具有(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三、判断题:

1. 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最小值。( )

2. 如权数都相等,则加权算术平均数等同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3. 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 4.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的标志值。计算众数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总体单位数较多,并有明

显的集中趋势。( )

5. 在组距数列中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 6. 中位数、众数均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 7.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平均值。( )

8. 若两总体的平均数不同,而标准差相同,则标准差系数也相同。( ) 9. 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

10. 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都是用变量值所出现的次数作为权数。( ) 11.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不易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

12. 平均差和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 13. 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

14. 对未经整理分组的总体或样本观察值计算平均数,既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也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

方法。( )

15. 由于极差不能充分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值的离散程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平均差来代替极差

使用。( )

16. 标准差是利用绝对值来消除离差的正负号。因此,它是利用各个观察值和平均数的大小来观察变异程

度的一个统计量。( )

17. 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

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

18. 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

19. 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 20. 在左偏分布中,中位数居中,平均数最小,众数最大。( )

四、单项选择题:

1. 加权算术平均数( )

A 只受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B 只受各组变量多少的影响 C 同时受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 D 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2. 已知某单位各类员工工资水平和相应的员工人数,要计算全体员工平均工资,应用( )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简单调和平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 3.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A 主要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B主要受次数多少的影响,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 C 即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也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D 既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也与各组次数多少无关 4. 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其条件是( ) A 各组标志值相等 B 各组权数相等 C 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D各组权数不相等 5. 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在于( )

A 各组次数的多少 B 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C 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大小 D 次数的多少与标志值的大小 6.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 )

A 等于零 B 为最小值 C 为最大值 D 无法确定

7. 已知甲、乙两商场职工平均工资相等,其标准差分别为25元和30元,则两商场平均工资的代表性( A 乙小于甲 B乙大于甲 C 两者相同 D 无法确定 8. 已知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说明( )

A 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B 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C 两个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无法确定 9. 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 ) A 中位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众数 10. 各组权数都相等时,加权算术平均数便成为( ) A 动态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简单算术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 11. 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 )

A 等于零 B 大于零 C 小于零 D 大于零小于1

12. 如果所有标志值的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5,而标志值仍然不变,那么算术平均数( ) A 不变 B 扩大到5倍 C 减少为原来的1/5 D 不能预测其变化

13. 在下列两两组合的平均指标中,哪一组的两个平均数完全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B 几何平均数和众数 C 调和平均数和众数 D 众数和中位数 14. 计算平均率最好用( )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中位数

15. 若甲单位的平均数比乙单位的平均数小,但甲单位的标准差比乙单位的标准差大,则( A 甲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比较大 B甲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比较小 C 两单位的平均数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16. 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 )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中位数 D 众数

17. 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 )。

A 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 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 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 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8. 比较不同水平的总体的标志变动度,需要计算( )。

A 平均差 B 标准差 C 标准差系数 D 全距

19. 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应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 A 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众数 20. 若两数列的标准差相等而平均数不等,则( )

A 平均数小代表性大 B 平均数大代表性大 C 代表性也相等 D 无法判断 21. 某部门生产三批产品的废品率及废品数资料如下:

产品批号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废品数(件) 20 50 30 废品率(%) 4 5 2 则三批产品的平均废品率为( )

A 3.67% B 3.33% C 5% D 5.33%

五、简答题:

1. 说明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2. 什么是权数?它在计算平均数中有什么作用?

3. 为什么要计算标准差系数?

4. 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有哪些?

5. 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六、计算题:

1. 已知某企业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甲 乙 丙 单位成本(元/件) 25 28 32 2001年产量(件) 1500 1020 980 2002年成本总额(元) 24500 28560 48000 要求:分别计算企业该产品2001年、2002年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2. 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资料如下表: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试求该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

3. 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

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95%?100%?105%?100%3

单价(元/公斤) 销售额(万元) 20 16 12 216 115.2 72 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18?12?15?153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4. 某企业2000年下半年各月的广告费支出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月份 广告费 7 47.1 8 45.2 9 46.7 10 44.0 11 43.4 12 合计 43.6 270 试求其极差和标准差、平均差各为多少?

5. 某公司17个商场某年商品销售的有关资料如下:

按销售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120 120以上 合 计 商场数 (个) 1 3 7 4 2 17 实际销售额 (万元) 237 256 398 266 372 1529 实际利润率 (%) 5.83 7.54 7.02 5.24 6.22 — 试计算该公司17个商场销售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以及平均利润率。

第六章 抽样与抽样估计

一、名词解释:

样本 抽样误差 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 区间估计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二、填空题:

1. 抽样推断是在( )的基础上,根据样本的( )推断( )的一种统计方法。抽样推断中,根

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的、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称为( ),它是( ),用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2. 抽选样本单位时,要遵循( ),使样本单位有( )被抽中的机会,这是抽样推断的前提。离开

这个( ),抽样推断就失去了意义。

3. 某村有小麦2000亩,随机抽取400亩,测得平均亩产量为600公斤,用点估计的方法推断,2000亩

小麦的平均亩产为( ),小麦总产量为( )。

4. 扩大或缩小抽样误差范围的倍数为( )用符号t表示;扩大或缩小以后的抽样平均误差称为( ),

用符号

?表示。

5. 常用的总体指标有( )、( )、( )、方差。

6. 对总体数字特征的抽样估计也叫( ),参数估计的方法有两种,即( )、( )。由于统计量是

( ),所以( )也是随机变量.

7. 若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不呈正态分布,只要( ),全部可能样本指标也会接近于正态分布。 8.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将增加为原来的( )倍。 9. 误差范围(?)、概率度(t)和平均抽样误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10. 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应具备三个要求是无偏性、( )和( )

11. 类型抽样的特点是:先对总体各单位按( )分组,然后再从各组中按( )抽选一定单位的一种

抽样组织形式。

12.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 )的抽样组织形式。

13. 从统计调查范围来看,抽样推断属于一种( );从统计分析意义上来说,抽样推断是一种( )。 14. 只有严格遵守随机原则,才能保证所抽取出来的那部分单位的( )与总体的( )相同。具有充

分的代表,才能在抽样推断中具有一定的可靠程度。

15. 要调查某校学生的家庭情况,若以该校学生名单为抽样框,此时,抽样总体是该校( ),而目标总

体则是该校( )。

16. 由于抽样误差是一个( )因而全及指标包括在希望的x±△x或p±△p范围内并非是必然事件,

而只能在( )下,希望全及指标能包括在给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17. 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组成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 ),或者说是所有可能组成的样本指标的

( )。

18. 利用样本资料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有两种途径,即( ) 和( )。 19. 抽样推断的主要内容有( )和( )。

20. 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与( )成反比,与( )成正比。 21. 对全及总体总量指标推算的方法有( )和( )两种

三、判断题:

1. 抽样调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灵活性原则。( )

2. 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

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

3. 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 4. 所有可能的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

5. 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而产生的,它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

6. 点估计也称定值估计,是以样本的实际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的一种抽样推断方法。( ) 7. 样本单位数的多少可以影响抽样误差的大小,而总体标志变异程度的大小和抽样误差无关。( ) 8. 成数就是具有某种标志的单位数在总体单位数中所占的比重,它是以10为基数而计算的。( ) 9. 代表性系统误差(偏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随机抽样的原则。( ) 10. 抽样平均误差的实质是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 )

11.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 12. 抽样极限误差总是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 13. 样本容量与允许误差存在正比关系。( ) 14. 置信区间的大小表达了区间估计的精确度,并且由

t?x?t?p?大小来决定。( )

15. 在统计研究中,只对无限总体研究时才采用抽样推断的方法。而对有限总体则不需要。( ) 16. 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当样本的n充分大时,样本指标充分地接近总体指标。( ) 17. 在缺少总体方差的资料时,也可以用样本方差的资料来代替总体方差,以计算抽样误差。( ) 18. 由于抽样调查中既有登记误差又有抽样误差,所以只有登记误差的全面调查的准确性高。( ) 19. 类型抽样是在各层都进行随机抽样,所以层是缩小了的总体,抽样单位仍是总体单位。而整群抽样是

只取部分群,所以,群实际上是扩大了的总体单位。( )

20. 由于样本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因而样本推断总体时存在误差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

四、单项选择题

1. 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A 抽样平均误差 B 抽样误差系数 C 概率度 D 抽样极限误差 2. 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

A 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B 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C 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D 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3. 抽样平均误差是( )

A 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 样本的标准差 C 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D 抽样误差的平均差 4.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A 用样本推断总体 B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C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的研究 D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5. 为了了解某企业员工家庭收入情况,按该企业员工名册依次每50人抽取1人,对其家庭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属与(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抽样 C 类型抽样 D 整群抽样 6. 按地理区域划分抽样,其抽样方式属于(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类型抽样

7. 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相同的间隔来抽取调查单位的抽样称为( ) A 等距抽样 B 类型抽样 C 简单随机抽样 D 整群抽样 8. 所谓大样本是指样本单位数在( )及以上。

A 50个 B 30个 C 80个 D 100个

9. 对连续大量生产的某种小件产品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最恰当的调查方法是( )

A 全面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典型调查 10.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 )

A 实际误差 B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C 可能误差程度 D 平均误差程度

11. 简单随机抽样适合于总体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比较( )的情况下。 A 均匀 B 混乱 C 均匀还乱都可以 D无法确定

12. 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降低50%,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

来的( )

A 2倍 B 3倍 C 4倍 D 5倍

13. 某工厂连续生产,为检查产品质量,在24小时中每隔30分钟取2分钟的产品进行全部检验,这是( ) A 纯随机抽样 B 整群抽样 C 两阶段抽样 D 分层抽样

14. 无偏性是衡量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选择优良估计量的准则之一,它是指( ) A 抽样指标等于总体指标 B 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C 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D 样本成数等于总体成数

15. 随着样本单位数的无限增大,样本指标和未知的总体指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小的正数的可能性趋

于必然性,称为参数估计的( )

A 无偏性 B 一致性 C 有效性 D 充足性 16. 在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把握程度越高则( ) A 误差范围越小 B 误差范围越大 C 抽样平均误差越小 D 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17. 某咨询机构要进行一项民意测验,分别在25000人口的城镇甲和250000人口的城镇乙,采用简单随

机抽样方式各抽取了500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下列哪一种陈述正确。( ) A 在城镇甲的民意测验精度比在城镇乙的精度高得多 B在城镇乙的民意测验精度比在城镇甲的精度高得多

C 在城镇甲、乙进行的民意测验在精度上没有较大差异 D 无法比较

18. 极限误差与抽样误差数值之间的关系为( )

A 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B 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 前者即可大于也可小于后者 D 无法判断

19. 如果一个统计量能把含在样本中有关总体的信息完全提取出来,那么这种统计量称为( )

A 充分统计量 B 无偏统计量 C 有效统计量 D 一致估计量

20. 在方差分析中,( )反映的是样本数据与其组平均值的差异。

A 总体离差平方和 B 组间误差 C 抽样误差 D 组内误差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有哪些特点?

2. 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 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4. 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什么是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

5. 为什么说全及指标是唯一确定的量,而抽样指标则是一个随机变量?

六、计算题:

1. 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容量为800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得样本平均数为215,样本标准

差为20。试求(1)总体均值的点估计;(2)总体均值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2. 某电扇厂对其生产的2400台电扇进行使用寿命检查,随机抽取45台,平均使用寿命5万小时,使用

寿命的标准差为220小时,若以95.45%的概率进行推断,试求其极限误差和使用寿命的置信区间。

3. 甲公司向乙商场出售一批小食品,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每包小食品的平均重量不低于150克。现根据

下表的抽样结果以99.73%的把握程度推断这批小食品是否复合和同规定的要求? 每包小食品重量(克) 148-149 149-150 150-151 151-152 合 计

4. 某大学随机抽取了50名男生,测得他们的身高平均174.5厘米,标准差为6.9厘米。(1)以90%的置

信度求该大学所有男生平均身高的置信区间。(2)若以174.5厘米作为男生平均身高的估计值,则在95%的置信度下,抽样极限误差是多少?

5. 某村有5000亩耕地,依以往经验,平均亩产400公斤,方差1000公斤,现抽取50亩实割实测,求

包 数 (包) 10 20 50 20 100

其估计量的抽样平均误差是多少?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名词解释:

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 直线相关 负相关 回归标准差 回归分析

二、填空题:

1. 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存在着不严格的( )关系,即两个变量(x和y)之间可以依据某种规律( )

_。

2. 分析现象间的相关关系需要从( )和( )两方面进行。因为( )只是从性质上认定现象之

间是否存在( ),为了精确地测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进一步进行( )。

3. 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向看,可分为( )和( );根据现象相互依存的表

现形式从不同可分为( )和( )。

4. 因为相关系数r表示x和y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故取值范围是在( )与( )之间。 5. 用相关系数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时,必须在( )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6. 相关系数等于0,说明两变量之间( );相关系数等于1,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 )。

7. 测量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比较完善的指标是( );用于描述变量之间关系形态的图形称为

( )。

8. 根据资料是否分组,相关表可分为( )和( )两种。

9. 用于描述变量之间关系形态的图形称为( );用于度量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分析指标称为

( )。

10. ( )是指在线性条件下,自变量与因变量没有相关关系,即相关系数计算结果为( )。 11. 回归方程中的a代表( ),b代表( ),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即给出( )的数值,

估计( )的可能值。

12. 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是( )。该指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线性模型( )

的判别指标,它是建立回归方程( )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13. 回归直线方程y=a+bx中的参数b是( )。估计待定参数a和b常用方法是( )。

14. 回归分析就是对具有(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数量变化进行测定,配合一定的( )对

因变量进行( )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是相关现象确定不规则数量关系的一般化。 15. 对现象之间变量关系的( ),目的在于探讨相互关系的( )及其变化的规律性。

16. 在相关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的,不必区分自变量和( ),而在回归分析中,变量之

间的关系则不是( )的。

17. 只有建立的( ),才能最终确定相关关系的形式和( )。

18. 分析现象(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数量表现,首先要根据对客观事物的( )来判断因为任何事物

都有( )的规定性,它表现了事物自身和其它事物的联系。( )

19. 用直线或曲线代表现象之间的一般数量关系,这条直线或曲线叫( )或( ),它们的方程式称

为( )或( )。

三、判断题:

1. 相关分析中所分析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

2. 若变量X的值减少,变量Y的值也减少,则X和Y为正相关。( ) 3. 函数关系的相关系数是1( )

4. 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因果依存关系。( )

5. 相关分析法主要用于编制相关图表,建立回归方程,进行估计预测。( ) 6. 零相关就是不相关。( )

7. 两个变量中不论假定哪个变量为自变量X,哪个为因变量Y,都只能计算一个相关系数。( ) 8.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主要看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决定。( ) 9. 正相关指的是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 10. 相关系数是测定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密切程度的唯一方法。( ) 11. 根据相关的性质,相关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

12. 当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现象完全相关;当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之

间不相关。( )

13. 相关系数是在所有情况下,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 14. 商品价格与销售量是正相关关系。( )

15. 只需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就可以互相推算。( ) 16. 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

ye的平均误差程度。( )

17. 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

关程度高。( )

18.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成本越低,这是负相关。( ) 19. 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相关图。( ) 20. 估计标准误差的数值越小,回归直线的代表性越大。( )

四、单项选择题:

1. 当变量X的值增加,Y的值也随之增加,那么这时变量X和Y之间存在着( )

A正相关关系 B 负相关关系 C 直线相关关系 D 曲线相关关系

2. 当变量X的值增加,Y的值随之下降,那么这时变量X和Y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 A 正相关关系 B 负相关关系 C 曲线相关关系 D 直线相关关系 3. 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 )

A 越接近于-1 B 越接近于1 C 越接近于0 D 在0.5-0.8之间

4. 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 ) A 无相关关系 B 存在正相关关系 C 存在负相关关系 D 无法判断

5. 当所有观察值Y都落在回归直线Y=a+bx上,则Y与X之间的相关系数有( ) A 0 B 大于1 C 小于1 D ?1 6. 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有( )

A 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B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C 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D 回归关系和因果关系 7. 相关关系的主要特征是( )

A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外的标志之间存在着确定的依存关系

B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外的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们不是确定的关系 C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外的标志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依存关系 D 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外的标志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

8. 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主要方法是( )

A 编制相关表 B 进行定性分析 C 绘制相关图 D 计算相关系数 9. 两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

A 完全正相关 B 不完全相关 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 完全负相关 10. 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 ) A 单相关 B 直线相关 C 复相关 D 曲线相关 11. 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程度越高,则相关系数值( )

A 越接近? B 越接近+1 C 越接近0 D 越接近+1和-1 12. 两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说明( )

A 两变量不完全相关 B 两变量负相关 C 两变量不相关 D 两变量完全正相关 13. 度量一个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相关程度的指标是( )

A 简单相关系数 B 偏相关系数 C 等级相关系数 D 复相关系数 14. 在计算相关系数前,必须对两个变量做( ) A 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可比性分析 D回归分析 15. 应交税金与应纳税总额之间存在着( )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因果关系 D回归关系 16. 一般情况下,下列直线相关关系中,负相关是( )

A 商品流转越快,流通费水平越大 B 产量增加,则产品成本随之降低 C 消费水平随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D 产量减少,生产用的电费也减少 17.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

A 都是随机的 B 一个是随机的, 一个不是随机的 C 都不是随机的 D 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 18.相关分析是研究( )

A 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B 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C 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D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9.每吨铸件成本(元)和每一个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之间回归方程y=270—0.5x ,这意味着劳动生产

率每提高一吨,成本( )

A 降低269.5元 B 提高269.5元 C 降低 0.5元 D 提高0.5元 20.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

A 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 序时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C 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

^

五、简答题:

1.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有什么区别?

2. 判断相关关系的方法有哪些?

3.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什么是简单直线回归?

5. 什么是估计标准误?有什么作用?

六、计算题:

1. 检查6位同学统计学的学习时间与成绩分数如下表:

学习天数 (X) 4 6 7

学习成绩 (Y) 40 60 60 9 10 12 要求:(1)编制相关图并进行判断。

(2)计算相关系数,判断关系密切程度。

70 80 90 2. 某家电企业在其几个地区拥有相当大的销路。为进一步扩大销售,销售经理准备在周六至周日的营业

时间前,在地区性有线电台上播放广告。为了了解广告效果,便收集了地区性广告次数与销售额资料如下表所示:

地 区 北 部 南 部 东 部 西 部 中 部 要求:(1)请指出谁是自变量。 (2)描绘原始资料散点图。

(3)从资料看,广告次数与销售额是否有关系。

(4)计算相关系数。

3. 根据50个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进行计算,语文成绩的标准差为9。75分,数学成绩的标准差为7。

9分,两种成绩的协方差为72分,由上述资料计算相关系数,并说明相关程度。

4. 某菜农调查蔬菜存放时间与维生素含量资料如下:

存放天数 (X) 0 1

广 告 次 数 4 2 5 6 3 销 售 额 (万元) 1.5 0.8 2.1 2.4 1.7 维生素含量 (Y) 20 18 2 17 3 15 4 12 5 10 6 8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判断关系密切程度。 (2)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3)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4)估计存放3.5天时维生素含量是多少。

5. 已知 r=90

??20 y?40 又知?y是?x的3倍,求y对x的回归直线方程。

第八章 指数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总指数 2. 综合指数

3.同度量因素 4. 平均指数

5.指数体系 6. 指数化指标

7.定基指数数列 8. 环比指数数列

二、填空题:

1. 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是一种对比性的( ),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是完全不同的(用统计指数可以考察很多( )问题。

2. 统计指数起源于18世纪的( )。最初的指数是( )指数。

。运

3. 所谓特殊相对数,是指那些不能直接加总和对比的社会( )。因此,必须通过某种方法把( )转

化为( ),然后计算其比较相对数。

4. 所谓同度量因素,就是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 )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

( )。

5. 某商场2003年与2002年相比,各种商品的零售总额上涨了26%,零售量上涨了5% ,零售价格增长

了( )。

6. 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内容和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_数和( )指数。( )指数可以说

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 )的相对程度;( )指数可以说明总体内涵( )情况的相对程度。 7. 反映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价格指数称为( )因素,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

称为( )指数。

8. 综合指数是用综合法加总体各部分数值进行对比而计算的指数。综合指数的编制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

种为( ),另一种为( )指数。

9.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指数

为同度量因素。

10. 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 )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 )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11. 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乘以( )。

12. 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 )和( )。 13. 拉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 ),帕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

14. 按照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 )、( )和( )。

15. 一般来说,组指数也叫类指数,是在总指数中通过( )计算的反映各个组( )的指数。 16. 从表面上看,商品价格是可以合计的,但是简单地把不同商品的价格合计起来是没有( )的。 17. 公式Σp0q1/Σp0q0反映的是( )总变动,公式Σp1q1/Σp0q1反映的是( )总变动。 18. 在统计研究中,反映总体规模变动的指数称为( )指数,它是由( )或结构所形成的。 19. 因素分析包括( )数和( )数分析。

20. 某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了6%,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了4%,则职工人数增加了( )。

三、判断题:

1. 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只适用于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在不同时间的综合对比。( ) 2. 总指数的计算形式包括: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 3.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价格指数通常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4. 为了使成本指数的计算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则编制单位产品成本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报告期的产品产

量。( )

5. 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6. 在有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指标是不同的。( ) 7. 价格降低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商品15%,则价格指数应为87%。( )

8. 表明两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对比的指标和2000-2002年某商店商品销售额动态的指标都属于指数

指标。( )

9. 总指数是社会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比较的结果。构成这个社会现象总体的因素是可以直接同度量的。

( )

10.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11.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12. 平均数、指数都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

13. 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 14. 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

qp?15. 在单位成本指数

?qp1110中,?q1p1—?q1p0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

16. 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 17. 因素分析内容包括相对数和平均数分析。( )

18. 统计指数按所反映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

19. 无论掌握的资料如何,均可用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来编制总指数。( ) 20. 价格变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多购商品20%,说明价格降低了20%。( )

四、单项选择题:

1. 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 )

A 绝对数 B 相对数 C 平均数 D 绝对值 2. 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

A 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 指标性质不同 C 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3. 销售价格综合指数( )表示

A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 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C 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4. 在销售量综合指数中,??q1po??q0p0?表示( )

A 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B 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C 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D 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5. 某地区报告期以同样多的人民币比基期少购5%的商品,则该地区价格指数为( ) A 95% B 105% C 95.23% D 105.26% 6. 产品产量增长5%,单位成本减少5%,则总成本( )

A 下降0.25% B 上升5% C 下降5% D 上升0.25%

7. 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今年与去年相比,三种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提高了5%,产品销售额增长了20%,

则产品销售量增长了( )

A 114.29% B 14.29% C 126% D 26% 8.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 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 编制指数的任务不同 D 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9. (甲)某地区零售商品销售额2001年与2000年对比为125%;(乙)某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2001

年与2000年对比为115%。

A甲是总指数 B 乙是总指数 C 两者均是 D 两者都不是 10.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 )

A 平均指标 B 相对指标 C 综合指标 D 质量指标 11. 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基本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2. 若销售量增加,销售额持平,则物价指数( )

A 降低 B 增长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3. 某商场今年与去年相比,商品销售量指数下降了10%,销售价格指数上涨了10%,则商品销售额将( )

A 不变 B 上升 C 下降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14. 根据销售量个体指数和基期销售额计算销售额总指数时,应采用( )

A 简单综合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加权综合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 15. 拉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

A 基期 B 报告期 C 假定期 D 任意时期 16. 下列指数中( )是数量指标指数

A 商品物价指数 B 平均工资指数 C 单位成本指数 D 销售量指数 17. 目前我国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经常采用( )形式编制

A 综合指数 B 以报告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固定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D 以基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18. 以平均工资指数为例,固定构成指数( )

A 排除了各组工人构成变动的影响 B 只反映 各组工人构成变动的影响

C 同时反映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和各组工人结构变动的影响

D 还反映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和各组工人结构以外其它因素变动的影响

19. 当我们研究各级工人工资的变动影响全体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时,应计算( )

A 结构影响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20. 综合指数包括( )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C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统计指数?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2. 统计指数的特点是什么?

3. 综合指数的特点有哪些?

4. 总指数有几种基本形式?

5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六、计算题:

1.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产 品 甲 乙 产 量 (件) 基 期 200 500 报 告 期 220 600 出 厂 价 格 (元/件) 基 期 100 60 报 告 期 90 70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额的变动受产量和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2. 某工业企业生产两种产品,1997年和2001年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个体指数资料如下:

产 品 甲 乙 总成本 (万元) 1997年 100 50 2001年 120 80 95 102 单位成本个体指数(%) 试编制这两类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

3. 某市场四种蔬菜的销售资料如下:

品 种 茄 子 黄 瓜 青 椒 西红柿 合 计 销售量 (公斤) 基 期 550 224 308 168 1250 报 告 期 560 250 320 170 1300 销售价格 (元/公斤) 基 期 1.60 2.00 1.00 2.40 --- 报 告 期 1.80 1.90 0.90 3.00 --- 要求:(1)用拉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2)用帕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3)试建立适当的指数体系,并就蔬菜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4. 给出某城市三个市场上有关同一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市 场 A市场 B市场 C市场 合 计

销售价格 (元/公斤) 基 期 2.50 2.40 2.20 ---- 报 告 期 3.00 2.80 2.40 ------ 销售量 (公斤) 基 期 740 670 550 1960 报 告 期 560 710 820 2090 要求:(1)分别编制该商品总平均价格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的角度进行总平均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 (3)进一步综合分析销售总量变动和平均价格变动对该种商品销售总额的影响。

5. 已知某企业产品产量及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 产品 A B C 计量 单位 件 台 吨 产 量 基 期 500 500 1500 报 告 期 600 500 2000 单位成本 (元) 基 期 3500 1800 200 报 告 期 3200 1760 200 (1) 计算产品产量的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 计算产品单位成本的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第九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时间序列 2.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3.平均发展水平 4.增减量

5.发展速度 6.平均发展速度

7.长期趋势 8季节变动

9.循环变动 10.不规则变动

二、填空题:

1. 时间数列分析的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增长量、( )和( )。

2. 时间序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 )、( )和( )三种。其中( )是基本序列。 3. 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构成时间数列的( )具有( )性。

4. 时间数列可分为( )和( )数列两类。平稳数列也就是基本上不存在趋势的数列,这类数列的

各个观察值基本上在某个固定的( );非平稳数列是包含趋势性、( )性或( )性的数列。 5. 平均发展水平又叫做( ),它是一种( )平均数,是对不同时期的( )求平均数。 6.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 )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7. 增减量由于基期不同,可以分为( )增减量和( )增减量,两者的关系是( )增减量等于

相应的各个( )增减量之和。

8. 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 ),该公式说明( )水平

已发展到(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9.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点是从最后水平出发来研究,一般采用( )法计算;若侧重点是从

各年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出发来研究,一般采用( )法计算。

10. 某学校的招生人数年年增加:1997年比1996年增加10%,1998年比1997年增加15%,1999年比1998

年增加18%,2000年比1999年增加20%。则1996年至2000年的四年总共增加( ),平均每年的发展速度是( )。

11. 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可以直接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这是由于时期数列具有( )的特

点。

12. 某厂11月份平均工人数为190人,2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15人,3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20人,4月份

平均工人数为230人。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工人数为( )人。

13. 对每个经济指标的时间数列来说,引起数列中各期发展水平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 ),( )

和( )。

14. 把一系列同类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即是( )数列。 15. 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所体现的时期长度称为( )。

16.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 )。

17. 根据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计算所得的平均数叫( )又称( )( )。 18. 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现象所属的( );另一个是反映现象的( )。 19. 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之间的联系是( )。 20. 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

三、判断题:

1. 时间序列中的指标数值只能用绝对数表示。( )

2. 把某商场历年销售额的增加数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后所形成的动态数列属于时点数列。( ) 3. 平均发展水平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

4.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因此,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也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 5. 某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平均来说是增长的,则该指标的增长量是年年增加的。( ) 6. 平均增长量等于累积增长量除以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

7. 根据发展的战略目标,某产品产量20年要翻两番。即增加4倍。( ) 8.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日上的发展水平的动态数列,称为时期数列。( )

9. 若某地区1990年末人口数为120万,假定人口增长率稳定在1%,则到2000年末时,该城市人口数为

110万。( )

10. 反映季节变动的主要指标是季节比率。( )

11. 最近几年每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是,时期数列;计算这个数列的平均水平要运用的平均数指标是:

简单算术平均数。( )

12.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计算同比指标,如年距发展速度、年距增长量等。它们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

期发展水平对比的结果。( )

13. 测定现象长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均法是:应该尽量扩大时距,把总趋势明显表示出来。( ) 14. 某家具商店三年中商品流转额每年增加10000元,表明该商品流转额发展速度逐年提高。( ) 15. 平均增长速度是把各期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后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出来的。( ) 16.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 17. 若各期的增长量相等,则各期的增长速度也相等。( )

18. 定基增长量不能加总得到总增长量,因为它存在许多重复计算。( )

19. 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积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 20.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法侧重考察整个时期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累计法侧重考察期末发展水平。

( )

四、单项选择题:

1. 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的是( )

A 相对数时间序列 B 时期数列 C 平均数时间数列 D 时点数列 2. 定基增减速度与环比增减速度的关系是( )

A 定基增减速度是环比增减速度的连乘积 B 定基增减速度是环比增减速度之和

C 定基增减速度是各环比增减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减1 D 定基增减速度是各环比增减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减1 3. “首末折半法”适用于( )

A 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B 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C 间隔不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D 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4. 平均增长速度是( )

A 平均发展速度减去百分之百 B 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 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 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5. 由某产品的年生产量和库存量所组成的两个时间数列( )

A 都是时期数列 B 前者是时期数列,后者是时点数列 C 都是时点数列 D 前者是时点数列,后者是时期数列

6. 由时点数列计算动态平均数时,其假设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

A 连续的 B 间断的 C 稳定的 D 均匀的

7. 某企业第一、第二季度和下半年的原材料平均库存额分别为10万元、15万元和20万元,则全年的平

均库存额为( )

A 11.25万元 B 13.85万元 C 15万元 D 16.25万元 8. 企业三年中每年的利润增长速度都为3%,则各年的利润增长量将( )

A 每年相等 B 一年比一年好 C 一年比一年少 D 不能作结论 9. 某企业的商品销售成本从1997年至2002年降低了30%,平均每年的降低率为( )

100%?30Z 30/5 B

5100%?100%?30% D C

530%

10. 设1995-2000年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6%、7%、8%、9%、10%,则平均增长速度为( )

A C D

56%?7%?8%?9%?10% B 5106%?107%?108%?109%?110% 106%?107%?108%?109%?110% 106%?107%?108%?109%?110%?100%

5511. 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时期个数,而不知道各期的发展水平,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

A 只能用几何平均数 B 只能用方程式法 C 两种方法都能计算 D 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

12. 假定某产品产量1999年比1994年增加了35%,则1994-1999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35% B 5135% C

635% D 6135%

13. 某公司销售产值计划完成102%,去年实际完成比上年实际增长5%,则计划规定比上年实际增长的计

算式为( )

A

5%252%?1?12% B 5% C 102% D 105%

14. 把近十年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按年份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时间数列是( )

A 时期总量的时间数列 B 时点总量的时间数列 C 相对数的时间数列 D 平均数的时间数列

15. 某企业第一季度三个月某产品的实际销售量分别为600件、712件、854件,分别超计划0%、2%、3%,

则该企业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 ) A 1.8% B 2% C 102% D 101.8%

16. 某公司根据各季度商品销售额数据计算的各季度季节比率为:一季度120%,二季度70%,三季度100%,

四季度110%。相对来说,受季节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 A 一季度 B 二季度 C 三季度 D 四季度 17. 编制时间数列,要求在时间间隔方面( )

A 必须相等 B 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C 必须不相等 D 不需要考虑

18. 以1950年为最初水平,1995年为最末水平,在计算钢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开( )

A 38次方 B 44次方 C 45次方 D 46次方 19. 累计增减量与逐期增减量的关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