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2014杭州) - 图文 下载本文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1.4 构造

杭州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准地台区钱塘海西——印支褶皱带的一部分,位于该褶皱带核部东北倾伏端部位,总体上为一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北东向倾伏向斜构造。内部又为一级褶曲和断层所复杂化,所以一般称本区为杭州复向斜或西湖复向斜。

§1.4.1 玉皇山向斜

向斜核部由栖霞组下段具燧石条带的灰岩组成,倾伏前缘(海军疗养院后山)核部出露茅口组地层;两翼及转折端依次出露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局部还包含珠藏坞组,轴向北东45°,轴面微向南东倾斜,北西翼稍缓,倾角在30°~40°者居多;南东翼略陡,倾角多在50°~60°,但两翼均见向核部岩层。逐渐变陡的现象,及至核部才聚然展缓(似U形);枢纽明显向北东倾状,同样在扬起端倾伏角较大,可达35以上,直至倾伏前缘的山麓及莲花峰一带才展缓。岩层内倾转折现象极其清晰。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簸箕状倾状向斜构造。

整个构造长达3.5km,宽约1km,北西翼以梯云岭断层与九曜山单斜相接。

§1.4.2 青龙山背斜

由叶家塘组组成。南西扬起部位核部为西湖组,两翼为珠藏坞组;轴向北东40°,轴面微向北西倾斜,北西翼稍缓,岩层倾角50°左右;南东翼略陡,岩层倾角在60°左右。满觉陇公路旁清晰可见其核部岩层虽遭强烈的挤压破碎,但明显呈背斜弯曲的现象,顶角尖锐,并向北东倾伏,为向北东倾伏的尖棱状背斜构造:两翼均为断层所限,南东翼以杭富路断层与九曜山单斜相接;北西翼以五老峰断层与石屋洞C2h相接。

该构造规模较小,长约1.5km,宽仅200~400m。

13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1.4.3 南高峰向斜

核部由茅口组(P1m)及栖霞组灰岩(P1q)组成,两翼及西南转折端依次出露C3c、C2h、C1y和D3z,轴向北东50°,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枢纽向北东倾状,即向西湖方向倾伏角变缓的特点;整个向斜的长度约4km,宽度2km。

§1.4.4 棋盘山背斜

核部地层和两翼地层均为D3x,南东翼陡立,北西翼缓倾,是不对称的背斜。

§1.4.5 飞来峰向斜

核部由C3c组成,两翼及西南转折端依次为C2h、C1y和D3z。轴向北东50°,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岩层倾角均在30°左右。

由于天喜山走向断层的发育,南东翼缺失黄龙组而不尽完整;枢纽向北东倾伏,倾伏角在扬起端(冷泉向西南)较陡,可达35°以上,向东北玉乳洞方向变缓,不足10°;地层向南西收敛内倾转折,向北东撒开,故而构造的平面宽度也由北东的1km左右向南西缩窄到不足0.5km,呈现为尖楔状,整个向斜长度约3km;北西以灵隐涧断层与北高峰单斜相接:南东以天喜山断层与天马山背斜北西翼相接。

14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1.4.6 梯云岭断层

该断层属于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之一,以玉皇山与九曜山之间的梯云岭命名,断层从梯云岭西北端九曜山南坡脚处通过,地形上出现垭口,两边发育深切冲沟。垭口以东梯云岭上出露叶家塘组砂泥岩。倾向115°,倾角34°;而九曜山东南坡则为栖霞组上段含燧石团块灰岩,倾向130°,倾角59°,老地层盖到了新地层之上;同时灰岩中普遍出现方解石重结晶现象,表明遭受过动力变质作用,当属断层无疑,由此向东北延伸至九曜山东南坡采石场下,见黄龙组灰岩盖在栖霞组灰岩之上,并出现宽达3m以上的断层角砾岩带,棱角状的灰岩碎块被粗大的方解石晶体胶结,十分清晰、典型,凡此均说明梯云岭断层是一条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其走向为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梯云岭处缺失黄龙组、传山组、栖霞组地层,其断距至少在300m以上,该断层向西南经动物园、真珠坞直伸入复向斜扬起区,并与老虎山断层相连,区内出露长度在7km以上。南西段的断层性质相同,唯断层两盘地层时代依次变老,直到老虎山附近为康山群逆冲于唐家坞群之上。

梯云岭断层的证据:(1)C1y盖在P1q之上,(2)灰岩重结晶-动力变质,(3)断层角砾岩带3m,方解石胶结,(4)垭口SW-NE方向,走向上长7km ,(5)断层产状:走向NE50°,倾向SE,倾角70°。

§1.4.7 天喜山断层

为逆冲断层,由天喜山西北坡向东北延伸至飞来峰东南坡,走向北东45°左右,在法镜寺附近见为叶家塘组同船山组上部直接接触,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约在60°~70°。与梯云岭断层类似,断层两盘地层时代向西南亦变老,但因基本上发育在飞来峰向斜内的南东翼中,并受横断层干扰,依次性不如前者典型。

断层证据:(1)C3c/C1y直接接触,(2)断距:100m以上,(3)断层性质:逆断层,(4)断层产状:走向NE45°,走向延伸可达5km;倾向SE,倾角60°~70°。

天喜山断层

§1.4.8 龙井断层

龙井断层:为横断层,左旋平移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东向。主要证据有:龙井车站

15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南面黄龙组地层走向近南北向,沿走向方向来到龙井寺内,发现船山组地层,说明发生过断裂;龙井公路构成沟,为断层地貌;山沟中出露方解石脉,证明有地层运动;龙井泉水的出露也证明了构造运动的存在。

§1.4.9 青草台断层

青草苔断层:为横断层,左旋平移断层,与龙井断层基本平行,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向,倾角20°~30°。主要证据有:东侧黄龙组灰岩和西侧西湖组含砾石英砂岩直接接触,缺失珠藏坞组、叶家塘组、黄龙组地层;东侧船山组地层产状陡立混乱,颜色由灰黑变为灰白,说明发生过重结晶作用,故有构造运动;西侧西湖组地层强烈破碎,且有硅化现象;山垭口近东西向,为断层所在。

断层证据:(1)C3c/D3x,地层缺失;(2)D3x接触破碎带,硅化;(3)C3c产状陡倾,且重结晶;(4)地形上呈山垭口。

§1.4.10 上天竺断层

路南见船山组深灰色生物灰岩,路北见叶家塘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和杂色泥岩,缺失黄龙组地层,且地貌上呈NE—SW走向的山坳。

§1.4.11 紫云洞口小型正断层

栖霞岭断层:即乌石峰与葛岭之间的紫云洞断层。断层泥发育,厚度达1~1.5m,走向NE30°,倾向SEE,倾角40°,为一顺层滑动引发的断层。露于紫云洞前,可见一些火山碎屑岩,并且可见一些断层泥,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得水平变倾,发生了滑动,从而形成断层泥。断层北东、南西向延伸,产状大约126 ?39。可找到第二旋回火山喷发的痕迹。

沿断层带,发育有栖霞洞、紫云洞、蝙蝠洞、黄龙洞。 紫云洞位于葛岭地区宝石山,组成岩洞的岩石为侏罗系上统的熔结凝灰岩,为岩性上坚硬的非可溶性岩石,地下水的溶蚀对它们并不起作用。因此在这类岩石中不可能发育规模巨大的岩洞。紫云洞及其东北的卧云洞、蝙蝠洞恰好位于栖霞岭断层上,该断层走向NE300°倾向南东,倾角30-400°之间,沿断层的熔结凝灰岩强烈片理化,并发育有50-60cm厚的断层泥。紫云洞的洞顶面即为断层面所在。由于断层泥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岩石之间的联结力,而且在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到达这里时,因其透水性能差,还会使地下水在此聚积,进而地下水又将这些断层泥泡成稀泥,随着地下水流动,稀泥便被不断带走,断层泥被地下水潜蚀淘空后,上方的岩石就失去了支撑。另外由于熔结凝灰岩中有节理裂隙发育,把岩石切成大小岩块,一旦失去支撑就循节理下错,乃至崩落。洞壑及周围巨大的崩石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这类岩洞是地下水淘空断层泥引起上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