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经济、科技、文化常识 下载本文

第六部分 经济、科技、文化知识

1 经济常识

第一章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1.1 经济体制

(一)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 经济制度

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世纪共同准售者的一种行为规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特定经济基础相联系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他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制度安排有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2. 经济体制

区分不同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经济体制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次内阁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是第二位的。 3.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运用资源的过程,是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制度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效果是衡量经济体制效率的标准之一。

市场经济配置方式 等价交换机制。等价交换的基础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依此为标准能将资源配置到各个生产领域。 竞争机制。是企业也按效率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促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得到最佳配置。 风险机制。任何机制都会有风险,市场经济的风险机制明确企业对自己的经营行为承担风险,自负盈亏。 信息机制。其主要特征是市场上买者与卖者直接见面。其优点是信息传递速度快而较少被扭曲,正确的信息引导企业的正确行为,是资源得到最佳位置 计划经济配置方式 在既有资源及其产出资源的宏观配置层次上通过牺牲现在的消费,把资源更多用于积累和投资。 在生产资源的微观配置层次上,国家同意规划和控制各行业以及各企业的产量、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 在消费资源的配置层次上,依赖于政府特定的经济目标,政府将更多的消费资源奖励给生产多的企业,鼓励生产的积极性。

(二)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即命令、指令、法令而实现的。也成“命令经济” 特征:国有制居主导地位;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通过由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国家不仅负责宏观的资源配置而且控制微观的资源配置;生产单位不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对于生产者,商品及劳务施行行政分配;实行全面的价格管制价格体系难以反映商品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优点:能最大限度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和压倒一切的需要,如国家的工业化,二战后经济重建及战时经济等,使整个国家资源配置符合特定的国家目标。 2、市场经济体制

是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优点:为人民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假设前提:不存在垄断;市场主体都掌握完全的信息,试产该价格能灵敏反映资源供求情况;市场主体都是理性人,他们能正确判断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

存在问题和缺陷:可能出现行业垄断、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企业或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矛盾(污染环境)、对社会有利对企业物理的公共产品得不到满足。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出现高失业率和生产下降、衰退、价格上涨等问题。 3、我国特色的经济特制

我国采用机制是两种体制兼有。 1.2市场经济 (一)概述

1、定义、分类、要素构成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分为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我国属于前者)

三要素:市场主体(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与发展)、市场体系(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规律作用的机制) 2、基本功能

①利益刺激、②自动导向、③优化资源配置、④调节供求、⑤优胜劣汰、⑥自动调节收入分配、⑦传递信息。

(二)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1、 失灵

表现在:市场存在垄断(非竞争)或不完全竞争(部分竞争、部分垄断);无法提供公共用品;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外部效应为负——污染,企业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存在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2、宏观调控的方法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可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有,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1) 价格政策

最低价格控制,最低限价,他是政府制定高于市场该价格的限制价格,不允许市场价格跌至这一最低限制价格。这么做的原因是:保护某行业的收入;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避免可能出现的短缺。

最高价格控制,最高限价,是政府制定地狱市场均衡价格的限制价格,政府不允许市场价格涨至该限价。目的是处于公平的考虑,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防止出现垄断行业说去高额利润,如战争或饥荒是,政府会为生活必须品制定最高限价,是大部分人能负担得起,利于社会稳定。 2) 税收政策

是通过调整对商品征税的方法和幅度调控宏观经济,会引起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增加,是供给曲线随税收的数量向上移动。为维持企业的利润,生产者会将税收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提高商品价格,价格上升后,消费减少,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特殊性(显著特点)

具有市场经济共性,特殊性体现在: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可以大胆利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领导。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第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中所有制经济。 第三,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他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并不要求每一地方和每一产业的公有资产都要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有质的提高。 2) 长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利用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多样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竞争,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指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人、私营、外资经济。

个人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牟取利润的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 1.4 收入分配制度

(一) 按劳分配——分配制度的主体

广义的收入分配指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格局;狭义的收入分配指,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此处为广义)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为:按资产收益分配、按经营收入分配、按资本取得收入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分配等,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体现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二)按要素分配

按要素分配是一种中总产品在扣除资本与劳动力的耗费后,所有设于被劳动力要素所有者与资本要素所有者依照等量投入得等量剩余的原则分别获得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就是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采用其他各种分配形式,即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微观经济

一 需求的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二 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价格与效用论);2、怎样生产(资源组合方式最优——劳动密集、

技术密集-生产、成本论)3、为谁生产(分配问题) 三 内容

1、 价格决定论 1) 需求与供给

需求定律(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供给定律(价格与供给正相关)

需求的影响因素:价格、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影响因素: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品的价格、连带产品(上下游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的需求与价格、生产技术、对未来的预期。 2)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对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价格,其影响程度可用价格弹性来衡量。 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种类

? 无弹性,价格的变动对需求/供给变动无影响 ? 完全有弹性,价格一定,需求/供给是无限的

? 单位需求弹性,价格变动与需求/供给变动的幅度一致

? 需求/供给缺乏弹性,需求/供给的变动受价格变动影响不强(日用品) ? 需求/供给富有弹性,需求/供给的变动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强(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

必需品的弹性在0-1间,奢侈品大于1,中性品等于1,劣等品(低档商品)小于0

2、 市场论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是能从事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

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以某种组织形式如企业、公司)、机构(营利、非营利、中介)、司法机关、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自身的管理和组织体制,包括三类市场管理机构和三种管理手段构成的管理体系。 三类机构:一、监察管理机构(审计、工商、物价、税收机构)、二是技术管理机构(计量标准、测试、质量监察、环保机构)三、社会性和群众性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

三种手段:政策与法律手段、财政与金融手段、行政手段。 企业

定义:由一组非交易性的契约关系所维系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组织。 素质:劳动者素质(管理者、技术人员、直接劳动者的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企业制度

也叫企业组织,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劳动者、资本所有者、管理者之间关系各种社会规则。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分为传统与现代企业制度。具体为个人业主制、合作制、公司(法人)制。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

1) 市场类型及特点

2) 要素市场(生产要素的内容) 3、 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