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下载本文

一种表示目的、手段、工具、凭借等,可译为“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乎 一、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欲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常和表示测度的语气词“殆”“得无”“无乃”等前后呼应,可译为“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崤之战》)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孟子〉两章》)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 4、表反诘语气,常和语气词“岂”“其”“宁”等,或疑问代词“安”“胡”等前后呼应。译为“吗”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5、形容词词尾,同“然”。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介词 用法与介词“以”基本相同。

焉 一、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眼焉! (《〈孟子〉两章》) 形容词词尾,同“然”。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二、代词 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三、兼词 兼有“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到这里”。 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有青麻头伏焉?? (《促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与 一、介词

1、介出动作的另一施事者,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同”。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字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介出动作涉及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比较的对象,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可译为“跟??相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二、连词

9

1、连接并列的两个词、两个短语,作主语或定语。可译为“和”“跟”等。

??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治平篇》)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2、“与其”和“孰若”“不如”“宁”等虚词相呼应,用在选择分句中,表示取舍。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三、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反诘、测度、感叹等语气。同“欤”。 1、 表示询问语气,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译为“吗”;用在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的末尾,译为“呢”;用在选择问句中常与选择连词“抑”相配合。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2、 表示测度语气,兼有感叹意味,常与“其”等语气副词前后呼应,可译为“吧”。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大概)由(仲由)与(吧)?” (《论语?公冶长》) 3、 表示反诘语气,兼有感叹意味,有时与“岂”“得非”“独”“况”等虚词前后呼应, 可译为“吗”或“吧”。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4、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 (《师说》)

然 一、连词

1、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2、“然而”,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 3、“然则”,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大石??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州记》) [附]“然”作谓语,作用相当于动词,意为“是的”“对的”,常见于应对之词。 成然之。 (《促织》)

若 一、代词

1、 表对称,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那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10

二、连词

1、 表假设,常用在复句前一分句中,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高祖本纪》) 三、助词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和“然”的作用相似,可译为“??的样子”“地”。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惆怅地) (《司马相如列传》) [附]“若”作动词,表示比拟或比较,可译为“像”“如”“比得上”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论贵粟疏》)

为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等。 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请为将军筹之。 (《赤壁之战》)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察今》) 6、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有时构成“为所”或“为??所”。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7、“为”与句中的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可译为“在??的时候”,《辞海》注释为“如果”。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王甚喜人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非子》) 二、助词 用在疑问句之后,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何”“焉”配合用,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因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张衡传》) 2、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可译为“趁着”“按照”“凭借”。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3、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由”“经过”“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连词

11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振声激扬,伺者因之觉知。 (《张衡传》) 何

一、疑问代词

1、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何”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前,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者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 1、“如何”“若何”“奈何”,都是动词性短语,常作谓语,译为“怎么办”。 2、“如??何”“若??何”“奈??何”,一般可译为“对(把)??怎么办”。 3、“何如”,可译为“怎么样”;又用于比较,相当于“孰与”。 4、“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

且 一、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有单用“且”的,有构成“且??且??”“既??且??”式的。可译为“又”“又??又??”“既??又??”“一边??一边??”等。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表示递进关系,或引起推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以久疲?? (《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3、 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或者”。

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生陆贾列传》) 二、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而 一、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