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东师2019秋离线作业幼儿心理学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离线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抑制过程守恒

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发展成熟,能够与兴奋过程相平衡,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比较精细的辨别。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也称作辨色力。颜色可以分为彩色与非彩色,包括三个维度:色调、明度、饱和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幼儿注意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会选择某一事物作为活动对象,同时将与此不相关的事物淡化、忽视,排除在活动范围之外。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该事物关注的程度。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为什么好于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区分在于记忆的方式不同。机械记忆是指简单、机械重复的记忆,这种记忆只是将识记对象的表面现象印刻在大脑中,并不真正理解内部的含义。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意义记忆对识记材料的组织程度和理解程度都高于机械记忆。 3.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再造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想象的极大夸张性逐步发展到现实合理性。 4.幼儿惧怕的发展有何特点?

幼儿惧怕的特点。据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研究,惧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岁以后,看到的事物中可怕的事物逐渐增多。如陌生人的面孔、黑暗、动物都会

使幼儿感到惧怕。夜里父母外出,也会使幼儿惧怕。4岁以后,除了对3岁时惧怕的事物继续害怕以外,对听觉的事物,特别是对警报声的惧怕开始增加。5岁时,对动物的惧怕程度减轻,但惧怕受伤或跌倒,对黑暗仍是惧怕,特别是雷电交加的雨夜,警报声等。6岁左右到6岁以后,由于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惧怕心理大幅度增强。声音、黑暗、孤独都使幼儿特别惧怕,这个年龄的幼儿对妖怪的惧怕表现尤为突出。同时,这一年龄的儿童怕父母离异,怕受虐待等。要避免恐吓幼儿;不要将成人自己的恐惧感染给幼儿;帮助幼儿调节惧怕的情绪。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谈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脆弱性,不稳定性。幼儿虽然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可贵的创造思维的萌芽来,但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是相当不稳定的,常常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幼儿活动的周围环境是轻松的,幼儿就容易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创造性思维可以自由地发挥和表现。如果幼儿被迫要求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得到发展的,很容易扼杀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好奇心。

(2)流畅性强,灵活性不够。如果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幼儿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比灵活性要强。例如要求幼儿说出尽可能多的水的用途,他们会说出洗头、洗手、洗脸、洗衣服……但是都属于洗涤这一类别。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增长,大班幼儿可以说出饮用、洗涤、灭火、灌溉、发电等多种水的用途。

(3)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王小英(2005)等研究表明,在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方面,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发散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趋势,并且在5岁左右存在转折期的;发展基本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的不承认男孩在发散思维独特性。男孩强于女孩。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不同,掌握的知识经验有多少之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总爱用好奇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见到新奇的东西总想动一动、摸一摸。幼儿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是他们旺盛求知欲的表现。成人不能把他们的好问看成多嘴,或者怕弄坏了东西而不准他们乱摸物品。如果被禁止的时间长了,幼儿的好奇心被扼杀了,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变得漠不关心。因此成人要耐心回答幼儿的提问,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持久性。所以,对于需要幼儿探索的对象,成人应加以引导,不断激发幼儿保持求知欲。如:向幼儿提出一些难度适中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寻找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主要集中体现在优质的发散思维上。而培养发散思维应着重从关注三个品质入手,即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独创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特性的程度。例如,向幼儿提问:木头有什么用?幼儿回答数量越多,说明流畅性越好;角度越多,说明变通性越好;答案越独特并富有创见,说明独创性越好。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看图讲述、续编故事、仿编诗歌等形式引导幼儿进行发散练习,想象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结果。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等各种活动中,成人要善于鼓励、支持和肯定幼儿的各种创造活动。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绘画和音乐活动中的新形象等。

2、幼儿有意注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有意注意规律。

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幼儿注意发展受生活制度与规范的影响。幼儿阶段,儿童的生活角色发生改变,开始受到一些行为规范的约束,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这就要求幼儿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和活动规则,这些约束就要求幼儿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

第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与游戏密不可分。幼儿非常喜欢角色扮演游戏、模仿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些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幼儿只有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这些游戏对幼儿的有意注意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语言调节对幼儿有意注意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要求有一种监督和引导机制,保证幼儿所关注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有意注意规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先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这样会激起幼儿有意注意的动机,更加自觉、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努力用意志去保持注意。对活动目的越明确,幼儿的注意性越强,明确目的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首要条件。如教师告诉幼儿本次活动的目的是

观察金鱼的特点,幼儿就会有意识地观察金鱼的体型、颜色、鳞片、眼球等方面,从而减少无关因素如水草、鱼缸等的干扰,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组织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活动

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倾向,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兴奋点之所在,使幼儿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这样会促使幼儿把注意放在教师强调的对象上。另外,在活动中,把智力活动转变为操作活动,效果也非常好。如在计算活动中,让幼儿一边听,一边动手摆弄实物,会有助于保持注意集中性。

(三)帮助幼儿掌握具体的方法

有意注意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幼儿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的是在活动中自己摸索获得的,有的是成人教育的结果。如幼儿为了保持注意的稳定性,用手指指着图片或文字进行阅读;或者在活动中通过自言自语来组织和维持自己的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