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窝 下载本文

前言

野外实习是地球物理专业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感性认识、培养综合动手能力和锻炼意志、增长体质的良好机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地质基础。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以“秦皇岛基地”为中心,向周边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南戴河等地展开进行。东起山海关,西至南戴河;北自柳江盆地,南达渤海海滨,其中涉及到十几个典型地质现象点。我们全面认识了不同地质现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并且在相对独立中找到相对统一的联系,提高了我们认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本次实习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暑假假期间完成。从7月28号至8月17号,历时近二十日,历经了野外地质实习和实习报告的书写两个阶段。其间共进行了十余条线路的野外实习,包括:小东山—鸽子窝基岩海岸的波浪运动、海蚀作用、海蚀地貌和海洋生物;燕山大学北坡风化壳剖面及山东堡海滨沙岸波浪、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砂锅店岩溶地形、岩墙,上庄坨河流地质与火山岩及亮甲山岩床;石门寨地层的交错分布;鸡冠山构造及断层组合;老虎石基岩海岸的古海蚀地貌及连岛沙坝;燕塞湖采石场、大石河河口地貌及七里海海洋生物的识别等路线。时间安排充足,内容涉及广泛。 另外,在实习期间,基地还安排了地球物理知识专题讲座、5?12汶川地震讲座、地理环境等多项讲座,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的知识,增强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组织的实习队领导组织安排完成的。实习中有幸得到中国地质大学的专业老师洪军老师,刘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支持,另外有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操华胜教授,邓洪涛老师的辛勤带队领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前言???????????????????? 1 1. 内生地质作用???????????????? 3

1.1 地层与沉积岩??????????????? 3 1.2 岩浆岩????????????????? 5 1.3 构造?????????????????? 6 1.4 矿产资源????????????????? 9

2. 外生地质作用????????????????10

2.1 风化作用?????????????????10 2.2 河流地质作用????????????????10 2.3 海洋地质作用????????????????11 2.4 人类活动与环境???????????????12 3. 科学问题的讨论

构造与地震?????????????????13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内生地质作用

内生地质作用是指主要在地球内部作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地质作用。与内生地质作用相关联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层与沉积岩

实习中我们认识并描述了从晚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再到晚古生代及新生代等不同时期的地层结构。其中晚元古代的地层以龙山组(Qnl)为代表,早古生代的地层以亮甲山组(Ol)和马家沟组(Om)的地层为代表,晚古生代的则包括本溪组(Cb)、太原组(Ct)、山西组(Ps)等地层结构,下面对其作一一介绍。 1.1.1. 龙山组(Qnl)

龙山组岩性为一套砂岩、砾岩和页岩的组合。下部为灰白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底部含少量砾石。上部为杂色页岩。在砂岩中见有波痕和交错层理。厚度为25~91cm,为中厚层构造。 本组为滨海相沉积环境,与下伏太 古界花岗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实习中见到龙山组地层是在鸡冠 山的鞍部。如图(1)所示:上部是 龙山组的砾岩、砂岩等组合,下部 是太古界的花岗岩,中间有一层风 化壳。这个岩层结构此处在成岩时 为滨海沉积环境,通过风化壳可以 推断出上下两部分成岩相差18亿年。 1.1.2. 亮甲山组(Ol)

亮甲山组以石门寨亮甲山为创名图(1) 龙山组/太古界花岗岩剖面图

地点。下部为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云斑灰岩,夹少量粒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向上过渡为厚层生物碎屑灰岩与薄层泥灰岩,夹粒屑灰岩;上部为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条带灰岩、夹薄层云质条带灰岩等。通过本组内含的化石推断出本组时代属于早奥陶世中期(O1),此组属浅海沉积,中部两层整合接触。如图(2)所示。 1.1.3. 马家沟组(Om)

马家沟组言岩性主要为黄灰色、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顶部为泥晶灰岩。化石较丰富,多产在顶部灰岩中。根据化石分析知该组下部属早奥陶世晚期(O1),上部为中奥陶世早期(O2)。为浅海沉积环境。底部以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粒屑、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与下伏亮甲山组相区分,二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如图(2)所示。 1.1.4. 本溪组(Cb)

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杂色铁铝质泥岩和深灰色中厚层铁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黄绿色中薄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晶体。岩层中含有海相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可判断属于晚石炭世早期(C2)。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的上部。如图(2)所示。 图(2) 石门寨地层剖面信手示意图 1.1.5. 太原组(Ct)

以灰黑色中厚层粉砂岩为主,含铁质结核,夹少量媒线和灰岩透晶体。底部为青灰含铁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顶部为灰色中层粉砂岩、页岩与黄灰色细粒杂砂岩互层。它的大部分应归晚石炭纪,顶部为早二叠世,亦是穿代地层单位(C2—P1).本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底部青灰含铁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分开,为整合接触。如图(2)所示。

1.1.6. 山西组(Ps)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薄层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碳质泥岩及粘土岩。有两个韵律组成:第一个含有煤层,第二个顶部含有铝土矿。底部岩性为灰色中薄层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砂岩或灰色含砾粗砾长石岩屑砂岩,顶部为灰色薄层铝土质粉砂岩。根据植物化石组合,山西组的时代应属于中二叠世早期(P2)。此组为近海沼泽沉积长石岩屑砂岩与下伏太原组为界,二者为整合接触。如图(2)所示。

1.2 岩浆岩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2.1 岩浆岩的性质

岩浆岩发育的地区则常常见到节理,而基本上看不到层理;在矿物组合上,在岩浆岩中出现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矿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不容易保存,因此,在岩浆岩中出现的矿物在沉积岩中很少见到。如在岩浆岩中常常见到的含钙比较高的基性和中性斜长石。岩浆岩的不同成分决定了它被风化时有差异。如伟晶岩常会突露在花岗岩的表面,这就说明伟晶岩更不易被风化。 1.2.2. 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分类可以依据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最显著的特征来直接命名。如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安山岩、辉绿岩等。

岩浆岩根据成岩方式可为侵入岩和火山岩;根据酸碱性分为酸性岩浆岩、中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超基性岩浆岩;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侵入关系可以分为协调侵入岩和不协调侵入岩;根据在地表的裸露情况又可分为岩基和岩株;根据其形状又分为岩墙、岩盆、岩脉。 1.2.3. 岩浆岩的分布

在鸽子窝—鹰角亭的海蚀崖处的基岩主要是伟晶岩和石英脉。这表明它们抗风化程度高。伟晶岩的颗粒一般大于10mm.

在燕山大学风化壳处主要成分是细粒花岗岩,并且有伟晶岩的侵入。 老虎石和鸡冠山等处也分布大量的岩浆岩。

在砂锅店又可以看到岩墙、岩溶等特殊的地貌现象,其成分也是岩浆岩。 1.2.4. 岩墙、岩溶地貌

岩墙:侵入体以垂直或近垂直方向向上部岩体侵入,顶层围岩风化剥蚀后侵入岩体暴露地表,由于岩体时代较围岩新和抵抗化学风化比灰岩强而矗立于地表,形成像一堵墙一样的,其长度大于宽度。此侵入岩体就称为岩墙。

砂锅店岩墙特征:出露宽度7~9米,延伸方向140度。可见岩体侵入边界,边缘带见暗色矿物及斑晶形成的流面构造,由于流面构造于接触面平行,岩墙产状于围岩产状不协调,因此为不协调侵入。如图(3) 图(3) 岩溶及岩墙剖面信手示意图

岩墙岩性特征: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和石英。基质为细—微晶质。岩性为花岗斑岩,侵入时期是燕山期。

在岩墙两侧岩溶地貌差别很大,东侧很发育,西侧不发育。这与岩石的可溶性及地下水的溶蚀能力有关。东部发育成的有溶洞、溶沟、落水洞、石芽等。 1.3. 构造

1.3.1. 构造的描述

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地块燕山褶皱造山带的东段,东临太平洋板块。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既有升降运动的表现,又有水平运动的表现。

在古生代时期海域范围缩小,主要沉积了浅海及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局部地区上升为陆地,从而缺失一些地层。如实习区马家沟与亮甲山之间就缺失了上奥陶统O3—下石炭统C1地层。中生代以来,燕山地区地壳活动加强,岩浆活动及构造变形强烈,地层普遍褶皱变形,成陆造山,而局部缺失了另外一些年代的地层。 1.3.2. 断层构造

实习地断裂构造大多与柳江向斜背景有关,其中南北走向断层是实习地区比较发育的一组断裂层,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的西翼,由若干条逆断层组成断裂带,长达10km,宽约200—300m.断面倾向西,倾角大于66°。

除了大规模的断层之外,实习区也发育了一些较小规模的断层,局部组合成叠瓦状和阶梯断层。

由于断层而形成的地堑构造发育于鸡冠山的西侧,汤和流经该地堑的中部,取名汤河地堑,如图(4)。

图(4) 汤河地堑剖面信手示意图 地堑的主要判断依

据是心愿古代地层表现 出来的陡峭地势:陡崖 底部即为新元古界与新 太古界花岗岩的沉积不 整合面。根据两侧的不 整合露头的位置断定汤 河两侧发育两组正断层, 之间构成公共下降盘。 鸡冠山石英砂岩中

发育了一条断层,断层 面清晰。如图(5)。两图(5) 鸡冠山正断层剖面信手示意图

盘地层错位明显,底层破碎强烈。两盘之间充填断层角砾、断层泥和一些较大的块状透镜体。根据断层内部的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指向、粉沙质夹层的牵引构造及断面的擦痕方向,判断该断层是正断层,断距约为2米。 1.3.3 区域地壳抬升

地壳上升是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且西北部地壳抬升大于东南部。地壳抬升主要发生在新近纪及第四纪和人类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地壳的上升运动造成了河流阶地、海蚀阶地、波切台和高出现代浅水面的溶洞等地质记录。 在大石河和汤河的两侧分别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如图(6)。 图(6) 大石河河谷剖面信手示意图

在老虎石高出地面分别为10m和20m的位置有古海蚀凹槽、海蚀穴等地貌。在鸽子窝——鹰角亭不同高度处明显存在波切面、海蚀沟、海蚀凹槽等。以及在鸡冠山顶部发现的沉积层,并且沉积层上有明显的波痕,这些典型的地貌都可以证明局部地壳的抬升。 1.4 矿产资源

实习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等。此外有铁铜矿、铅锌矿和重晶石等金属矿产、滨海砂矿和花岗岩、正长岩和辉长岩的建筑石材。

1.4.1. 煤矿

煤矿是实习区的主要矿种,广泛分布在刘江向斜的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侏罗系(蓝旗组)地层中,其原始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地滨海平原和内陆湖泊环境。煤层厚度变化大,一般为无烟煤。 1.4.2. 铝土矿和耐火粘土

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的两翼,矿层主要产于石炭系的底部岩页和粘土层中,可供开采品味的矿体不多.

耐火粘土矿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东翼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中,自上而下共分七层.由于耐火粘土层原始形成的特殊性,含矿岩层在区域上存在相变,矿体常呈透镜体产出,大小不等. 1.4.3. 石灰岩

石灰岩在实习区的北部十分普遍.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主要用途用于烧制水泥,此外还用于烧制石灰、建筑石材和铺路基石。石灰石的开采利用给当地的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 1.4.4. 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一步的新元古代地层中,使戏曲见于鸡冠山的顶部。常被用来作为石英原料开采生产玻璃。

除了上述矿产外还有铁铜矿、铅锌矿和重晶石等,常产于岩浆侵入体周围,常用来作为建筑石板、雕刻石材和路基石等。在燕塞湖采石场处可见到此类矿产岩石。 外生地质作用

以地球外部的能量作为营力的地质作用称为外生地质作用。常见的有风化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过程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并且根据岩性的差异风化作用表现出差异性,还受温度、水分、生物、空气等的影响。 燕山大学北坡风化壳是典型的例子,如图(7)。 图(7) 燕山大学北坡风化壳剖面信手示意图

风化壳经过千亿年的生物、物理、化学风化石岩石性质发生改变,自上到下可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基层。图中后期侵入的伟晶岩突出在花岗岩表面,表现出不同岩性的差异风化。

鸽子窝—鹰角亭的海蚀崖的形成也表现出了差异风化。 山西组的岩石也呈现出球形风化的现象。 2.2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具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河流在凹岸侵蚀,形成陡崖;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蚀阶地等,如图(6)。并同时改变河谷的形态,出现蛇曲现象。最终会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在大石河口砾石颗粒比较碎小且比较光滑,中游砾石颗粒变大并且变得粗糙,这是河流搬运过程中砾石打磨的结果。下游磨圆度好。 2.3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有刨蚀,沉积等。对于沙岸和岩岸呈现不同的地质作用。 海洋对沙岸的地质作用以山东堡海滨为例,主要表现为波浪对沙岸的侵蚀和堆积所用,即通常说的削高添低的作用。受波浪的影响作用,在距离海岸百米左右的海底会形成沙坝,而在沙坝与海岸之间又会有一个比较深的凹地带,另外还会在岸边的潮间带形成沙筑台,这些都是由海浪的波长和海水深度共同决定形成的。

在潮间带还会形成气孔沙等。

海洋对岩岸的地质作用主要为刨蚀作用。实习中典型的就是鸽子窝和老虎石地区的海蚀地貌。鸽子窝—鹰角亭海蚀地貌如图(8)所示。 图(8) 鸽子窝—鹰角亭海蚀崖剖面示意图

在这两个地区,海浪常呈拍案浪的形式对基岩海岸进行刨蚀。海岸基岩在拍案浪的长期作用下,被不断的打碎冲刷,逐渐形成海蚀凹槽、海蚀沟等;海蚀凹槽的不断扩大又会使得上覆岩体失去基础而崩塌,形成比较陡直的海蚀崖,这样长期的作用使海蚀崖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其前面的海岸宽度不断增大,逐渐形成波切台。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间,该侵蚀作用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也会形成海蚀柱、岩蚀岩垛、海蚀岩礁、海蚀穹等各种海蚀地貌。

海洋还会在有礁石的沙岸形成连岛沙坝。老虎石连岛沙坝是很典型的例子,如图(9)。由于由南向北前进的波痕受到了老虎石的阻挡,在其背后形成波影区,沉积了一些沙质沉积物,构成长条状坝状地形。由于两侧波能的衍射使沙坝中部变窄,两头宽的颈状外形。沙坝由细沙组成,浅黄色,分选度和磨圆度都较好。 图(9) 老虎石连岛沙坝俯视信手示意图 2.4 人类活动与环境

人类的活动往往能够大规模、短时间内改变原有的地质地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很容易改变原有的平衡结构,带来很大的破坏。

人类为了建筑工程的需要对部分岩石进行开采,如燕塞湖采石场,鸡冠山、石门寨地区的小规模采石区等,这样就改变原有的地貌特征,使部分岩层变得裸露,促进了岩石的风化作用。

燕大北坡为了改造建设的需要使风化壳直接裸露于地面上,这样对于风化壳的进一步风化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阻挡波浪,减少老虎石西侧海滨浴场的风浪,在公园西侧修建了人工码头。这样导致西侧海滨浴场的风浪减小而沉积了一些细小的沉积物,甚至有机质。造成浴场的水质变坏,局部发生臭变,同时也是码头东侧的沉积物明显变大。 科学问题讨论 构造与地震

——由柳江盆地的构造谈及断层地震 众所周知,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运动,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据史料记载,地质史上有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事实上,地壳的任何地区,或者是上升、或者是下降、或者是受到挤压、或者正在伸展,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运动。正所谓“运动是绝对的”。一般情况下,事物总是进行着缓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事物的整体性质,这样的变化且称为渐变;但是当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或者有自然之外的作用影响事物的变化时,它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往往是不可回转的改变,且称为突变。构造运动的发展变化,包括地震的发生也同样经历着这两种变化。

在构造运动中,人们把地壳岩石在构造运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变形、破坏的过程称为构造变动。构造变动的两大主要类型: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在构造运动中这两种地质现象的产生机理应该是相同的,只是岩层在发生变动时的性质不一样或者构造变动的作用时间不同。褶皱是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扭曲,那么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岩层必定是相对柔软的,构造运动力的作用尚未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可想而知,如果岩层持续在原构造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岩层上积

累的应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势必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发生断裂,这样也就发展成为断裂变动。只是基于岩层本身塑性的巨大差异,有的岩层在断裂前发生的弹性形变很小,在断裂后看不到明显的扭曲现象;而塑性相对较好的岩层则会在折断前发生大的弯曲,以致断裂后仍保存扭曲的迹象;构造应力没有达到岩层最大承受力的岩层则保持在褶皱状态。

实习区所观察到的石门寨地层分布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石门寨西门外不足两公里的距离内分布了五种地层,自西向东、自山西组到亮甲山组岩石的硬度越来越大,从出露地表的岩层可以看得出来依次为褶皱、褶皱与断层交互、断层。山西组与太原族之间在非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存在的主要是以连续的层理为特征的褶皱面;而本溪组段就表现出不连续的断裂现象;马家沟和亮甲山组岩石硬度很大,连续的弯曲岩层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当然在亮甲山上也看到有连续的弯曲岩层,但岩层很长并且弯曲度很小)。可以推测,在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中,石门寨西门外这不足两公里的距离内的岩层所受的地壳运动力大小应该相当(地壳运动是在广域内的变动,在相对较小的地段内整体地壳变动应该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应力的作用下,从古山西组到亮甲山组的不同岩层特征就说明了不同塑性的岩层在构造变动时会形成褶皱或者断裂,这也说明若褶皱在同样的应力持续作用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断裂。

在此基础上来分析鸡冠山断层的形成。在鸡冠山顶部的沉积岩史上我们发现有古海洋波浪侵蚀形成的明显的“波痕”,这为说明鸡冠山是因地壳抬升形成的提供了很大的证据。然而成山运动中是鸡冠山区独立发生抬升而孤立成山,还是鸡冠山连同其周围地区共同发生地壳抬升、之后山体周围地壳又再次下沉形成的? 首先在鸡冠山西北方位的柳江盆地肯定为地壳下沉形成。观察鸡冠山上的断层:在山体鞍部最明显的一个正断层其断层产状为“238°∠52°”,其断层面的倾向为西南方向(238°),并且断层裂隙为上部较宽,约为40cm;下部较窄,约为15cm,显然断层的上盘有向西南方向倾沉的趋势。而鸡冠山鞍部以南的上部岩层则显得更新,这也就说明南部与鞍部同一时代的岩层则在下面,也就是鸡冠山以鞍部为断层面,南部山体整体上为上盘发生断裂并下沉。整座山体也呈现向西南方向倾斜,即西南方向平缓下沉,东北方向上升抬高并与柳江盆地连接处形成断崖。另外,在鸡冠山顶部的岩层上有明显的压溶现象,并且岩层上有清晰的纹理,根据这些可以判断出上部的岩石因受到重力或其他岩层的压力向西南方向发生位移,并对下部岩层产生挤压作用,受下部岩层的阻挡而产生压溶纹理和褶皱纹理。 由此可以看出,在柳江盆地地区的地壳抬升初期,以柳江盆地为中心的周围区域地壳都发生了抬升;而在后期的地壳变动中鸡冠山南部地壳又再次下沉。与此相同的是柳江盆地的形成:三次地壳的下沉造就了柳江盆地。在地壳下沉时形成大规模的断层带。

地壳为何会下沉?下沉过程是突变还是渐变?地壳下沉是否还伴有其他地质现象的发生?

从断层的断层面可以看出柳江盆地在发生三次大规模的下沉时每次都应该在短时间内突变完成的,因为鸡冠山断崖处岩层的倾向仍向西南方向,并没有向盆地侧倾斜。从整体上看,柳江盆地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形,两翼则是高山耸立。是否这种发生在地表的地质现象与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地质现象(地震)联系起来呢?

我们先看两种地震发生论。一种是板块构造说的地震发生论,另一种是断块构造说的地震发生论。前者指板块在俯冲时,相邻的板块被牵引而弯曲,在某个阶段

因弯曲地壳的弹性回跳,引起地震波的发生;后者指大小不同的构造单元升降运动时在断面处累积的弹性应力释放出来形成地震。后者更直观地解释了地震后形成地面下沉或隆起的现象,也指出地震的能量来源是由断裂的岩层释放出来的。很多深源地震的形成更倾向于这种解释。而浅源地震,如1999年台湾省发生的震源深度只有1.5km的地震则更倾向于前者的解释。

在上世纪曾一度被提的很热的活断层也不无道理。因为往往发生在一些断裂带,并会呈现出带状震动,这次汶川地震就是很好的明证:在5?12汶川地震的数显图像上很明显的看到地震南起汶川堰塞湖,一直向北延伸至北川,并向东北方向持续延伸,长达几十公里,呈狭长的带状。断裂带是地球内部薄弱的环节,岩石连接性差,容易发生位移变形;另外断裂带的特殊岩层结构使应力传递发生障碍,在断裂带两端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地震。由此可见,地壳断块沿断层的突然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震时发生断裂的沿层范围很广,在岩层发生断裂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岩石类似于坍塌状地向地壳深部“塌陷”,再加上断裂应力的释放构成地震的能量来源。因此,断层对地球科学家来说特别重要,研究断层的机理,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报很有帮助,并有可能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控制地震的发生。

地下地表的很多地质构造,尤其是断层构造,有的还在发育、活动。研究这些“活构造”,很有可能揭开地震发生之谜。目前的地震地质学,是从地表出露的断层来推定地下的断层或岩层其他结构。然而,仅从地表探索地下断层的状态是有限度的,不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情报。所以开辟新的地层研究方法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汶川地震给人间造成空前的劫难,现在想起仍然心潮难宁。多希望人间不会再有这样的浩劫。这也使我更坚定地走上地球科学这一条路,为家园的美好尽自己的力量。相信经过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地震发生之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揭开,对地震的预报也不再是遥远的梦。 结束语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并描述、分析,我们获得了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室内教学中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初步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了地质工具的基本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岩石描述、测量等识别方法和工作技能;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人在自然中的影响作用,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了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了地质环境和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在地球科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了基础。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合作下完成的,在此向所有实习队的老师领导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家生,2004,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简明手册,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吴泰然何国琦,2007,普通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藤田至则铃木尉元,1988,构造地震地壳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

[4]小出仁山崎晴雄加藤鎭一,陈宏德译,1985,地震与活断层,北京: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