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下载本文

17.【答案】C

【解析】

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发生在秦朝时期;②发生在秦末;③发生在东汉时期;④发生在西汉;⑤发生在西汉末年。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

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D。

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键战役和标志事件。 1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表现。由题干图片“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 故选:B。

第13页,共20页

本题以图片“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

20.【答案】D

【解析】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东晋的控制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未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故选:D。

本题考查东晋,知道东晋的控制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未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东晋的控制区域。 21.【答案】D

【解析】

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齐民要术》。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齐民要术》。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齐民要术》的内容。

22.【答案】D

【解析】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休养生息

第14页,共20页

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了解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的统治者及措施。 注意识记西汉时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23.【答案】C

【解析】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中国内地。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说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本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创始人、过程、教义、分布范围及其影响。 24.【答案】A

【解析】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初期货币可以私铸,政府对经济掌控的能力影响下降,不利于中央集权,汉武帝禁止民间铸钱和地方郡国铸钱,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掌控,最终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A。

本题以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

第15页,共20页

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为依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25.【答案】A

【解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故选:A。

本题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26.【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这一制度是西周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皇帝、中央设三公,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

(3)根据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是指西汉汉武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4)根据材料四“在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诸侯王先后起兵,出现了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是西晋初年,大量分封;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损害中央集权的共同原因是分封诸侯王。因为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1)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社会纷争;西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汉武帝;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或: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去王国、侯国。

(4)西晋初年,大量分封(诸侯势力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

(5)分封诸侯王。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第16页,共20页